书单|文人思想史·李贽童心说
人学·中国思想史
外部世界首先是一个物世界,万物一定会带来欲望。于是,在欲望刺激下,人们丧失了初心、本心、真心、童心、赤子心…变成了江湖。这一层意思,容易理解。进而,在观念世界,由于人类充斥了各种各样,无聊的观念、意识,也就是,通常谁说的、流俗,包括原始人、原生态的各类怪想法,于是乎,人心乃越漂越远。例如,缅甸人总是把他人看做老妖,法国人总是视他人为地狱…在它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初民的恐惧。所有这些怪想法,就是因为长期的历史生存,不安宁造成的。比如,法国对面是英国,盎撒蛮族千百年来袭扰法兰西,使其不得安生。缅甸到处是野人,彼此互相侵扰,迄今无有宁日…凡此种种,皆是明证。而安定的社会,人心的丧失,则表现为种种世俗的、庸俗想法。例如,财富、名位的攀比…或者就是,各种流俗的三观。例如,人生就是要证明自己…一旦这些念头指挥人心,童心肯定是谈不到了,永远冇可能。例如,胡适就是这样一个流俗之人。他要儿子门门功课一百,居然还是思想家!正如程巢父先生说的,成绩好的,每年有两亿人不止。可是,真正有思想的,又有几个?铿锵。所以,我们说,童心决不会拿高分低能作为价值观。高考状元全军覆灭,就是证明。举这一个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其他。流俗的观念、意识,一旦占据、占领了人们的头脑,貌似道理的东西,一旦控制了人类的心灵,结果必定是,文明的长夜。简单的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抓紧做工作的,而不是什么证明自己,那很无聊,超级无趣。那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低俗不堪。因为,在这种人(自证者)心目中,它们只知有己,不知有他。实际上,那些人是被他人绑架的,一生为别人而活,没有自我,这是公、私不分。因为,工作属公,自己是私。举例来说,与其证明自己能懂音乐,还不如直接去听贝多芬…世界上,英、美是流俗性的总代表,它们把全人类带偏了、教坏了。
就像李贽举的例子,美名与丑名,而人之大欲存焉。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本来就有名学传统,所以,中国人对身前身后名是看得最重的。虽然地球人都有虚荣心、名声欲,但是不及中国人典型。就像叔本华说的,国家机器、官方政府,往往通过荣誉、奖章之类的颁发、授予,而节省掉大笔的金钱。这就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欲求,进而达到统治的效果,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李贽要说,读书多了,反而会失却本心呢?孟子讲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对的,例如,白人都相信《圣经》里面的神话,现在看来,当然是愚昧之极。但中世纪的人们,就是那样的。我们要上心的,不是去嘲笑历史中人,而是须警惕当代宣传。否则,我们自己也会沦为中世纪。例如,英、美就是科技中世纪。按理说,应该是读书明理,读书越多越明白、懂事。为什么反而失去了童心呢?李贽认为,圣贤都有抵抗力,所以,他们不会被书本带偏。甚至还写书、著述,恩惠后人。但是,一般读者群,人各有心,杂念太多。并非每个人都是理念型,绝大多数毕竟还是杂念型,私心就多,童心就少。以人欲分类来说,就有色欲、性欲、肉欲、食欲、物欲、名利欲、权力欲…当然,人类也有好的欲望,例如、求知欲。另外,读书误人还有一种情况,不能不说,就是理解与说明的问题。关于理解,读者往偏处想、往歪处想,不从正面去理解,这是一种类型。例如、文人,总是从心理上去解读文本,不是从道理上、学理上解读。诸如,歪批庄子、戏说历史…以此教人,必误子弟。曰歪心可也,曰童心可乎?但是,没有说清楚,讲解不清晰,也是普遍的。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读者、学者,当然无法领会,一定会出偏。所以,初心之失,也不能一味推给、委过人欲,简单了事。它跟讲解者的无能——理解上的、理论上的,大有关系。例如,豫章书院案例,就是因为理论人才匮乏,乃一重要原因。又如,20世纪批判传统,也是因为,旧文化自己讲不清楚,不能自我介绍、知己知彼所致。故跑题、打岔,一片散乱,这都是历史的教训。所以,李贽讲的,读书贻误人心,并不完全是欲望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有知识理解上的问题。简单的说,有的人很会读书,有的人不会读书。读书种子那句话,也不是白说的。就像有的人很会打架,而有的人根本不会打拳。无法活学活用,毫无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