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具体的世界对抗虚无的焦虑
查看话题 >在虚拟与现实世界间,如何迈向内心的平静?

当我们在信息海啸中迷失方向,在工作中喘不过气,在格子间中度过日夜时,我们发现,每个人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效率成了重中之重,而真实世界的美好却时常被忽视。
但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我们可以保持思辨、设定界限以捍卫自身的边界,亦能在大自然与人情味中,找回内心的平静。
世间纷繁,但无需逃避。当保有自己的一份觉知与定力,我们可以清醒且坚定地,在这个世界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平衡。

阿狗:
“前两天我们听姜思达和梁文道的一期播客,梁文道提到:‘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太肉搏战了,很多信息推送给我们,我们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而且自己本身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灵濛:
“似乎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我们离不开手机、电脑,信息也是爆发式增长,我们好像总是被各种信息牵着走。我们会刷到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点开一次后就会不停推送过来,这种推送真的会强化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怎么这么混乱?
负面消息的传播力会大于正面消息。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的时候,平台要吸引用户留下来,让用户不断产生兴趣,的确一些负面情绪是比积极正向的情绪会更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像焦虑、恐慌,在我们远古时代就会有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是我们大脑里本能的一种反应。”

阿狗:
“除了负面信息比较容易传播之外,我们还容易接触到很多一边倒的信息。比如我们看一些电视剧、综艺里的人物,TA 的讨论度比较高,大家容易站队。可能这段时间所刷到的关于这个人物的评论都是吐槽,然后我们也就会自然觉得大家说的是事实。但其实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人的这些方面,只是 TA 所展现出来的一个侧面。我们作为旁观者,无论下何种评判,其实都是片面的。
网络上讨论度比较高的这些人,TA 其实也是因为自己的特点或表现,触发了大家对于一些负面经历的回忆,进而引爆了负面情绪。很多人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
平台推送给我们的这些信息,容易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一个套子里面,当大家在不同的套子里后,人和人之间的不解、隔阂就会越来越深。”

灵濛:
“当我很容易连续刷到一些负面信息的时候,脑中可以‘叮’一下自己,提醒自己停止连续点击。可以给相应的内容点个‘不感兴趣’。
尽量把注意力专注到阅读一些深度内容上,书籍、公众号推文、播客、电影影视等,而不是过于碎片化的信息。长信息的论点和论据会更加清晰一些,而不是用最短的话来吸睛,调动情绪,但不做任何深度解释。
当我们去阅读别人的观点的时候,还可以带着一种偏见性思维。我们试着是否能找出这个观点的漏洞,用这种思辨的方式去看,而非一味接受。当从多个角度去看不同人的陈述时,才有可能大概看到这个事件的全貌。”
阿狗:
“当我们想搜索一个什么内容的时候,一打开社交媒体很容易被信息流里的内容给吸引走,也可以在脑中‘叮’一下,告诉自己走神了,先回去做主线任务去。用 AI 来寻求答案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只是也要注意它的信息来源准确度。
我们还可以用实际接触来代替二手信息。很多时候可能我们了解一个地方、事物,很多时候我们是去看别人已经写好的一些信息,但如果我们有机会真的到那个地方、或接触本地人,的确会和二手信息会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因为二手信息都是由不同的人写作而成的,带有一定目的性和主观立场。”

灵濛:
“除了信息海啸之外,感觉工作消息也像下雨一样。很多时候我觉得大家痛苦的不是工作本身,痛苦的是这种界限的模糊。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另一件事的消息也来了,也想要及时反馈。当专注时被不断打断,就会生出很多烦躁感。当忙活了一整天,又觉得自己忙得很碎片。”
阿狗:
“我近来做远程工作,会发现远程工作和当面工作相比,还是会有一些沟通上的缺失。因为当面沟通时,那种语音语调、表情、动作这种肢体语言,都是沟通的一部分。但当我们远程沟通时,文字沟通是缺失最多的,其次是语音,再其次是视频,总是有一些东西没有办法传达到。”
灵濛:
“其实这一点我之前不是特别理解,因为我比较社恐,害怕沟通了就会有问题,害怕被批评,于是不敢于直接沟通。我习惯打一大串文字沟通。后面慢慢发现原来语音沟通更有效,会发现,噢原来人家是这么想的,原来我这么想,人家没有理解到。这样子就能很快地化解掉误解。”

阿狗:
“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我们的工作模式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工具。他们出现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加快我们工作的效率,但是实际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某种程度上它是加快的,但某种程度上它也没有加快。我们的专注力被弹过来的信息给纷扰了,所以效率下降了,这就是没有加快的部分。
在工作的这个大圈里面,每一环、每个人都想要加快速度,最终导致每个人都被拆成了 8 个人。我们自己本人变得愈发效率导向,越来越追求高效率。
《清醒地活》中提到:‘我是那个正在观看世界的人。我能从这后面的某个地方向外看,并觉知从我面前掠过的事件、想法和情绪。’
当我读到了这个方法之后,便在工作时想象觉知性的自己坐在肉体的自己身后,望着这个空间。每当我觉得自己完全投入到了工作中,现实世界完全消失时,我就会用这个想法来提醒一下自己,对自己说:走出来一下,我现在正处在一个现实的空间中。我会站起来看看窗外,感受鸟儿、阳光和风的存在,就会暂时把自己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

灵濛:
“无论是坐班还是远程办公,都会遇到被消息淹没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工作 App 上给自己设一个勿打扰模式。或者向领导或老板反问需求优先级,如果对方交代你的新工作没那么着急,那我们就可以向 TA 说明,先做完当下这个工作,预计何时开始做这下一份工作。下班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询问。
我之前还看一个博主说过,比如说晚 9 到 10 点是看电影的时间,那这段时间不能让任何人去打扰自己。无论是工作也好,家人朋友的消息也好,这段时间就是仅属于自己的时间,那就可以把这段时间还给自己。”

阿狗:
“除了工作上我们常常会被虚拟世界所包裹之外,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也被另一种意义上的虚拟空间所包裹着。
最近我们俩很喜欢看两部电视剧,《小巷人家》和《住宅区的俩人》。这两部剧的共同点都是关于街坊邻里之间的一些故事。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看?因为他们展现出了那种近距离之间的社交关系,而那种关系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越来越少见了。
当我看这些剧的时候,会不自觉回想起自己从小长大的单位大院,当时最好的朋友们都来自同一个大院,街坊邻里之间都熟悉,但后来离开了那里之后,现在我们几乎不认识什么邻居,基本上也没有多少交流。
现在的高楼起得越来越高,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好像那股烟火气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在高楼当中被封锁起来了。”
灵濛:
“我印象特别深刻是读大学的时候,和室友有一次走进了一个即将拆迁的老巷子里。当时我拿着相机在拍摄老巷子,觉得很有烟火气。突然一位大叔叫着我,他说:‘诶,多拍点,之后都看不到了’。当时他时笑着讲这句话的,我莫名就有些伤感,因为看到他正和邻里坐在一起聊天,大家围聚一堂,好像他们的感情在这个巷子被拆迁之后也要被拆分了。”

阿狗:
“以前那些老小区、单位大院还在建设的时候,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处于线下社交的阶段。但随着科技发展,后面再新建的那些住宅、商业空间等,变成了更加利益、效率、便利导向的形式,慢慢那种生活感、烟火气就逐渐变少了。”
灵濛:
“当高楼筑起一个个格子间,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的时候,我们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去解决。
之前我午休时总会睡觉,但现在会去到公司外面的长廊上,或绿化带旁边去看植物,坐着感受阳光。很多时候办公室是没有阳光的,人还是需要晒晒太阳去吸收一些能量的。这样的形式反而比睡觉令我更有精神一些,会让我觉得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真实且阳光的世界里的,而不是一个充满了灯光和打字声的世界里。
自然像是我们连接现实世界的入口一样,会感受到我们是作为地球的一员存在,而不是虚拟世界的一员。”

阿狗:
“虽然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中高楼大厦会越来越多,但其实也不妨碍我们可以自己先主动迈出一步,去和街坊邻里有一些交流。
我们住在一个老小区里,这里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一只狗狗‘可乐’。初次见面,他就用嗅觉识别出了我们对他的友善,以及对我们的认知。他很开心,摇着尾巴扑向我们,允许我们摸他。和可乐的这些接触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当面接触的那种开心感、兴奋感。时不时候遇到可乐的主人,我们也会和她打招呼,慢慢地熟络起来了。很多时候人情味其实并没有消失了,只是在他人或者自己主动出击之后还是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灵濛:
“就像我们去新疆莎车,当时那一天早上发生了好多倒霉的事情,让我想快速逃离这里,但下午发生的一切又让我觉得很美好。当天下午我们去了他们的古城、感受本地人生活时,听到有音乐响起,发现了一处街头舞会,我们就扎堆走了过去。当时我扛着相机好奇地想记录下来,但周围那一圈已经筑起了一个人墙。这时,两个大叔直接给我开了一个道,让我走近拍。
当我们要离开时,舞会场地外围有一些镂空石砖,我们正想从这个角度拍时,还遇到一位老爷爷,用维语和手势邀请我进去拍摄,我大声地用普通话说:‘拍过了,谢谢你爷爷,我给你拍一张照片’,拍了给他看,他给我竖了个大拇指,可开心了。”
PS:我以为超大声地说普通话,维吾尔族爷爷就能听懂我的普通话。

阿狗:
“我们在莎车,真的感受到了那种很质朴的、本真的人情味。人和人之间这种情感是很珍贵的,而且也是很难得的。
我也想起我当时在英国格拉斯哥留学的时候,当时刚去大概一个多月,我和朋友去到他们市中心的广场散步,恰好遇到他们在办一个歌会,台上有人在唱着歌,台下很多市民们在欢呼、合唱、跳舞,当时全场就我们两个亚洲面孔。我们本来站在人群后面观望着,结果几个本地人转过头来发现了我们,张开手邀请我们跟他们站在前面一起欢呼,一起合唱。
当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发现当地人是敞开胸怀欢迎自己的。当时那样一个邀请我们的动作,就让我突然对那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来就一直会觉得,这个城市是一个人心温暖的地方。”

灵濛:
“我们发现,很难界定清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在哪里。可能我们会觉得,会不会虚拟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虚拟世界本身是中性的,但当我们想要越来越高效,变得越来越快,想要跑起来的时候,就更容易在虚拟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又不可否认,虚拟世界也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的美好分享出去。但我们要警惕的是在信息海啸中迷失方向,在工作中喘不过气,以至于我们很难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阿狗:
“当我们处在一个焦虑的、急躁的状态中时,我们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我们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可能是诗与远方,可能是山野自然、桃花源般的生活,我们想要给现在的生活找到一个出口。
我们自己本身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种诗意田园般的生活,在当代的社会来说,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极少数人能这样生活着。
我们会发现,没有办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当中只选择其中一种,完全脱离开另一种。比如说我们可能会想完全脱离开那些繁杂的、快速的虚拟世界,想让自己完全静下来,我们可能会想要放下手机,脱离开那些电子设备,几天时间里把自己放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当时那个环境下,我们可能会觉得世界终于静了下来,我的心又重归了平静,但是这个特别时期结束之后,当我们再次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混乱、压力、繁杂又会向我们重新涌来。”

灵濛:
“不管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是繁复的、复杂的、斑驳的吧。没有办法通过某一种逃离的方式去解决任何一个世界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触碰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心目中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种种的信息也好,事件也好,感受也好,我们都可以选择在这样一个繁复的、斑驳的世界里保有一份自己的觉知和定力,可以清醒地、坚定地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平衡。”
我们围绕这期话题,还录制了一期播客,陪你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自己触碰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