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岁末书影盘点之二——《破·地狱》
看《破地狱》之前,我本来不知道是讲什么的,以为是鬼片,还知道破了今年香港票房的记录。我的印象里,香港电影自《无间道》后,再就没出过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下大棋布大局的大聪明,一顿舞舞玄玄比比划划,不如直接一拳照面门击倒那种,卧龙凤雏层出不穷,而且离开警匪动作就玩不转。好几年偶尔冒出一部小众的佳片,也像是周亡前捕获的麒麟,难掩奄奄一息的气象。所谓破了票房纪录,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市场太小、水平有限,跟得个幼儿园运动会冠军差不多。去年的冠军《毒舌律师》看过以后,更是觉得言过其实,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太多,没啥意思。因此,对这个《破地狱》有所期待,但不多。
看后却觉得确实不错,开场先就来段破地狱传统把式,阴气森森,人都穿得花里胡哨的,拿腔作势比划一通,往火堆里一跳,这范儿立得板板正正。黄金时代的香港片子往往喜欢这种,拿传统仪式开场,《黑社会》里尤勇歃血为盟,《无间道》里韩琛拜佛,都一上来就把观众唬得一愣一愣的。就像洪晃说的,先mindfuck把脑子搞乱了,然后再说上床的事,我作为观众真还挺吃这套。关键这个仪式真还就贯穿全片,不是做做样子,结尾也用它来callback,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人说,除生死以外,没有大事。岁数越大,越觉得确实是这样,本来就是宇宙的一粒尘埃,除了诞生与消灭,恐怕更没什么引起丝毫变化的事情,婚丧嫁娶、战争和平,这些文艺作品喜闻乐见的主题,其实也都是为生死服务的,没有任何事能超乎其上。所以,拍死亡的片子,其实很容易触及心底的警戒线,形成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思考,容易拿高分,《入殓师》《遗愿清单》《六英尺下》,包括英国的那部爆笑喜剧《葬礼上的死亡》,都是经典。
这部破地狱其实主题很简单,也相当直白,就是相对于超度死人,其实活人更需要超度。人死了,去处不过乎两地。一处是成了鬼,有的呲牙咧嘴吓人叨怪,有的深情款款一缕幽魂,有的把人往客栈里引,有的从电视机里往外爬,都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生物。另一处是成了哀思、成了乡愁、成了信仰、成了前车,小至家祭勿忘告乃翁,一家子人的精神寄托,大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砍人就是祭祀先人,总之,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人就算没死透。所以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身后留点东西。
我活到四十多,经历的死亡不算多。四个老人只见过奶奶,看我到七岁,感情无比深厚,直到今天还经常想起她,每次回老家都要去她的坟前念叨几句,因此,她的死对我而言不是地狱,对她的回忆应该是我的天堂。我的姑父,生前对我唯一的亲姑姑很不好,喝大酒喝死的,三九天醉倒在冰冻三尺的外面,然后就瘫在床上好几年,夫妻感情不好,加上伺候久了作人,我姑兴起就会抽他,一次被他咬住了手指,差点断掉。因此,他的死对我姑姑而言也不是地狱,更是一种解脱。据说破地狱这件事,对于寿终正寝的人不适用,都是对夭折、意外死亡等情况作法,怕其找不到归途。我高中有位女同学,大学时处了个对象,结果在去接她的途中遇车祸了,后来她又找了个对象,得了绝症,连番打击,听起来都觉得很惨,心中的地狱可想而知。还有祥林嫂这种,孩子被狼叼去,后半辈子都活在十足的地狱中,这种情况应该就很需要破一破。总之,传统的很多东西,绝非凭空产生、更不是什么封建糟粕,尽管看着有点傻,听起来很愚昧,但人心这东西,决不是靠阶级分析经济理论就能平复的,原汤化原食,生死造成的问题,往往只能通过生死来解决。生活强加给我们的,幸运也好,失意也罢,我们无法摆脱,只能凭借传统的力量,在短暂的生存间隙聊以自慰。
因为以上原故,我认为《破地狱》是部好片子。

公众号恢复更新,谢谢支持。

Bon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掰手腕 (6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川普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5人喜欢)
- 文学与备胎 (9人喜欢)
- 被艳羡的大S的一生 (14人喜欢)
- 扑棱蛾子效应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