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1221
我生病了被迫在家隔离,怕传染了孩子,于是我这个周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有了独立的空间,多了很多自己跟自己的互动,行为和想法与平常确有不同。
晚上的时候,到了每天吃药的时间。我只吃一片药,这是我每天的剂量。我把药片扔进嘴里,喝水,仰头,咽下去。我吃的很顺畅,同时我想到,我可以说是个吃药专家,并且真的指导过很多人。
一般的药片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很多人不会吃胶囊,比如我父亲,经常水咽下去了,胶囊正好卡在嗓子眼。我小时候真的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这跟浮力有关,于是当我有了吃胶囊的机会,我终于可以把我的思想实验真实的操作了。那就是在吃胶囊的时候低一下头,这样的话胶囊正好浮在更靠近嗓子眼的地方,这样再咽水,胶囊就很容易被推进去。
我发现我的想法是奏效的,于是我告诉了我父亲,他也亲自尝试并且成功了,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我的建议他能采纳简直是相当于把这个方法刻在石碑上一样。
我在今天吃药的时候就在想,这个方法是不是只有我和我的家族成员知道呢,怎么能把这种宝贵的知识传递下去呢。
我在想,假如我是一个极具声望的老学者,当我知道自己垂垂老矣随时可能驾鹤,但自己肚子里好多这样的有益认知没有传递出去的时候,我会怎么做呢?
也许我会办一个现场的讲座,就一股脑的把这些碎片释放出去。也许我会说,同志们大家好,接下来我会尽可能快的把我想分享的东西说出来,咱们今天不需要争论,我说的东西你觉得有意思就留着,觉得完全没道理也不必反驳,就当没说就好,我们就做一次这样的交流吧。
以上意识是我在吃药片的时候想起,药片咽下去想完的。
所以说文字记录是不是真的太低效率和落伍了,脑机接口真的必要,也许下面的一万字已经在我敲上面这些字的时候已经想完了。这是一定的,因为我要停下我的想法来照顾打字,打字还要照顾脑子里的遣词造句,效率真是低。
然后,我开始认真的构想了,我这个老家伙会在台子上面说什么呢。我会说,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做这个交流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了。今天这次交流活动,是完全免费的,我没有报酬,甚至没有交通费,是我的家人把我送过来的。收现场各位朋友的门票是为了支付这个场地的费用以及帮着组织这个活动的小伙伴们的费用,不是给我的。另外,这次交流也全程线上直播,所以现场和线上的都一样,都是免费的,强调我这次分享的初衷。
好了,时间有限,我们开始吧。我要说什么呢,我的人生经验?吃胶囊这个一定要讲,还有吗,还有“永不开系鞋带法”,长跑的时候非常有用。还有什么,如果这么想下去的话,那真是个啰嗦琐碎的老头。
我想,是不是可以说说电影,哪些片子我觉得很好看,并且它对我的认知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说这个的话,我会列出多少部电影啊?也许我应该在现场演讲前就列好清单,直接分享给大家,可以参考着去看看。
我想象着现场我打开这个文件,上面列着影片的名字。我往下划着,看看有什么想强调的,哪部电影值得说说呢,给我很大震动的。对了,说说《罗生门》吧,它值得。
朋友们啊,《罗生门》确实很好看,但是看它的重点不在于这几个人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这不是推理剧,不是探案剧,其实他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尤其是人的复杂性,不是一概而论的。
这件事非常重要,他提醒着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想得多一些,不是故意将一个事情复杂化,而是要认识到,人和人做的事本身就很复杂,不要追求一个结论,尽管一个得到一个结论会更让人安心。
在现在这个世界一切都被概括着、压缩着,简单的得到一个答案实际在弱化我们的认知能力。当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不是主动搜索,而是算法推送,那么我们看到的其实在不断地窄化而不是拓宽,不是算法在训练我们,是算法让我们自己在训练自己,只看到想看的,只认同自己认同的,让我们更加单一,包括认知和审美,这是需要警惕的。
寻求一个结论,高度概括,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名词意义的泛化。比如我们说到徐志摩,诗人、学者、浪漫气质,可能有很多面来描述他。但当只用“渣男”来概括的时候,好像一棒子把他打翻,说,这就是个“渣男”,然后其他都不重要了,对他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这了。
但事实上,认识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本身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形成自己的一点认知本来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断的体会,慢慢的找到一些感觉。这件事本身很复杂。不说徐志摩,哪怕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认识的同学、朋友、同事,甚至家人,甚至伴侣,能简单的描述清楚甚至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得到一个硬生生的答案的时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怀疑的时候。
事实上,徐志摩是什么人根本不重要,我们周围的人是什么样也没关系,我们在认识别人的过程,其实都是在认识自己。
一个人做了什么,一个人怎么想的,我们了解到了,那我们对他的做法和想法怎么看,这才是核心。
渣男?还是浪漫主义?不在客体,而在主体,是我们自己。当我们通过《罗生门》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人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后,我们在被塞过来一个答案的时候,可以多问自己一句,就是这样吗,我真的这么认为吗?这是糟糕的吗?还是很平常?对错存在吗?还是只有喜欢和不喜欢?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复杂的时候,也是我们自己开始丰富的时候,当我们自己内心丰富了,看待自己和外界更像一张网而不是一根线。
一张网撒出去,包裹住,有上有下,有里有外,有前有后,可以一点点的说清楚,也可以就形成这么个整体的认识便好。那时,我们可能对自己就更宽容了,有些选择做出来也就不算是妥协了,因为,对方是复杂的,我也是,排列组合会形成很多种结论,结论之内还有正反,这好像有点易经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