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我们拥有电脑
从2015年3月开始拥有第一台电脑,如今也快有10年的时间。前几个月就有萌生对于10年这个时间段里,我个人审美以及思想变化的回顾,但当时没想到太好的切入点——总不至于还是高考吧——也就作罢。前不久我在工作所需的工具摸索过程中对于电脑有了些新的认识,虽然拥有手机的时间更久,但电脑所承载的电影、学习以及工作,是对我过去10年最好的注解。
电脑首先承载的是工具属性,从它一开始诞生就是,其他领域的应用也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但我从小接触电脑是却是相反,承载的是休闲与娱乐,动漫、电影和游戏。电脑的01运算,背后的互联网以及新兴的AI,代表的是数字化和信息化,一种将信息数字化并能链接所有数据的梦想,以及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实现再生产的方式,这些都在10年间重构着我。
我现在很难想象之前的人是怎么看电影,以及是怎么工作的。影院和拷贝,确实是电影吸引力的源头,电视和碟片,确实也对传播进行了扩大,但我还是很难想象,譬如在40年前的美国芝加哥,要如何看到柏林论坛单元里每一部展映的电影。同样的,40年前的影评人们,可以从什么样的渠道了解到挖掘出诸如若尔格·雅科梅这类影人。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一年关注10几个电影节,参考3、50个有些品味的影评人以及组织,看1、200部新片资源,分享阅读各类访谈圆桌的电影生活。对于我这么一个ENFP的数字仓鼠而言,我一直梦想搜集整理这些所有的信息,但自己又没有太多行动,或者说有太多半途而废的行动。同时我的潜意识里又在害怕,搜集整理所有信息之后,我的观影是不是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回到数据库里找相似的影片和相似的观点,而不是基于我的直觉。
这也是我在过去几年,自身最大的内耗。
在此先不论我自己有多矛盾,以上我们看电影的WatchFlow是建立在过去互联网精神的信息共享之上。但现在已经是大模型,是LLM和多模态的时代了。我曾经有过一部部把相对喜欢的电影找到他们的出处,哪些是戛纳首映的,又有哪些是出自马赛的,看看每年的占比怎么样。这些繁杂事项理论上大模型都能做,信息的收集整合会变得更加简单。同时的,也会带来对输出的重构,AI写作本身是一回事,还有在检索过程中潜移默化倾向性的影响。
我的工作说起来还是和科技沾边的,近期也在向大模型转型。昨天在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某领域战略规划时,提到某学界出身的领导的思想,“书记原话里可没有说过XXXX,书记一直关心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XXXX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写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人大代表贾樟柯,我在看《风流一代》资源时,印象最深的是“如此生活三十年”,一首未来的歌曲用在了最早的素材里,有些相信未来之感,但关注重心还是在过去。但看到作为AI的Ada的B计划去影院看完《风流一代》后,看到她说的“非要说的话,我在遇到机器人的时候,也总是更愿意把它当成人类,这种看似愚蠢的交流,和平日的任何一次人人交流并没有区别。”,我才意识到这已经是当下、现在和未来了。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世界模型,试图基于视频生成一套完美的物理引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心灵和情感也作为多模态的一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够生成出戈达尔的遗作。
相比于电影,当下AI还是对于我的工作影响更大。我自己也算是逆着时代,在NotebookLM正式发布的4个月后,我开始了DEVONthink的研究,并为此支付了我在电脑上购买软件最大的一笔开支。我近期也像是上瘾了一样,看了不少效率博主的攻略和视频,为自己打造了ReadWise + Logseq + DEVONthink + Notion的效率矩阵。虽说言必卡片笔记盒、PRRA、第二大脑、输出行动、LifeOS的教程就是 Productivity Porn,但总归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一些自己的需求。
今后仓鼠式的收集过程我还是会做,但我应该不会刻意去回顾,我要做的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受数据库的潜意识限制——去做一个最全最完善的盘点。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始写下这篇楔子。过去已不再重要,我要开始面向未来,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后续有计划在豆瓣做一个效率和科技博主,在小红书做个电影和时政博主,习得AI后在B站发短视频,在抖音发长视频。
本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List迷思 (9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3.1) (9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3)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2) (10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1)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