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工笔画也讲究写意性,也强调内在的写意精神
评论家王进玉说:“对于写实和写意,我的个人观点是,其最大的区别并非只在'实'和'意'这一简单的画面呈现上,还要在'写'上,要更加看重和分析绘画者在创作时是否真实地'写'出了情感,以及要分辨出这份情感究竟是理性,还是感性;是理性多一些,还是感性多一些;是倾向于审美客体,还是偏重于审美主体。务必须知,外在的形式表现并非其唯一的判断标准,即便工笔画也讲究写意性,也强调内在的写意精神,关键还是要看画家本人对创作的理解,以及创作时的状态。”

在探讨王进玉关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区别的深刻见解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本质与灵魂之中。王进玉先生提出的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对写实与写意简单二元对立的认知,更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为复杂且细腻的艺术评价维度。在他看来,写实与写意的根本差异,并非仅仅体现在画面上的“实”与“意”的直观呈现,而在于“写”这一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真实性与表达方式的理性与感性的比重,以及这种情感究竟是对审美客体的忠实再现,还是对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
首先,让我们从“写”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动作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在绘画领域,“写”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运用,更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直接流露。正如书法中的“笔走龙蛇”,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书者的情绪与心境,绘画亦是如此。画家在画布上留下的每一抹色彩、每一条线条,都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化,是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知与理解的表达。因此,王进玉强调的“真实地‘写’出了情感”,实际上是在呼唤艺术创作中情感的真实性与纯粹性,这是评判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进一步来说,这种情感的表达又可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理性情感往往基于逻辑与认知,是对现实的深刻分析与理解后的情感反映;而感性情感则更多地依赖于直觉与感受,是对瞬间体验的直接捕捉与表达。在写实与写意的对比中,理性情感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准刻画与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上,而感性情感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意境的营造与对主观情感的强烈抒发上。然而,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不是单一情感维度的产物,而是理性与感性交织、平衡的结果。艺术家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失对现实的精准捕捉,又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情感色彩与审美追求。
王进玉还特别提到了工笔画与写意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上,工笔画以其精细入微的描绘、严谨的结构布局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著称,被视为写实的典范。然而,王进玉指出,即便是工笔画,也离不开写意性的支撑,也强调内在的写意精神。这意味着,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追求形式的完美与技法的精湛,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与精神的表达。一幅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应当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艺术家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深刻对话。

那么,如何判断一位画家是否真正做到了“真实地‘写’出了情感”,并且分辨出这份情感中理性与感性的比重呢?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首先,我们要关注作品的整体氛围与情感基调,感受画家在创作时的情绪状态。是冷静客观的描绘,还是激情澎湃的抒发?其次,我们要仔细分析作品的细节处理与构图安排,看画家是如何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来传达情感的。是细腻入微的刻画,还是大胆奔放的挥洒?最后,我们还要结合画家的生平背景、创作理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创作意图与情感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审美客体,即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历史事件等;而审美主体,则是艺术家本人,是创作活动的发起者与执行者。在写实与写意的对比中,有的艺术家更倾向于忠实再现审美客体的原貌,追求形式上的真实与完美;而有的艺术家则更注重挖掘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这两种倾向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实现个人情感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王进玉关于写实与写意区别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艺术创作与评价艺术作品。他提醒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仅要关注其外在形式的精美与技巧的精湛,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情感表达与精神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创作的真谛与价值所在。同时,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作为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感感知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以更加敏锐和细腻的心态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复杂。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创造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孟娜)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