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坏书”与三种读者
奥威尔有一篇文章叫《好的坏书》。据他说,这个说法来自切斯特顿,指的是“有些书,人们虽然理智上不愿认真对待它们,但仍会被它们所愉悦和感动。”文中他举出的例子,有诸如福尔摩斯系列这样的优秀通俗小说,以及《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样文学价值不高但社会影响巨大的作品。
我能get到他想说什么,并且基本同意他的观点,只是觉得“好的坏书”这样的提法有些过于追求反讽效果,显得有些造作。下面我会试着用更平实的语言解释他的观点,并做一下我的扩展。
对于一个有着一定阅读量和品味的读者来说,在他的阅读历程里应该会有如下体会:一方面,有些书是他喜爱的,这种喜爱可能因为书的题材是他所偏好的,或者其思想立场和他一致,甚至出于更私人化的理由(比如,他爱慕的人喜欢一本书,他也跟着爱屋及乌)。他在阅读这样的书时感到愉悦,这种愉悦和书本身的文学水平关系很少,有时甚至根本无关,而仅仅出于读者的私房口味偏好。
另一方面,一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其相对于个人偏好而言更客观的评判标准——技法、思想、创新性,诸如此类。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完全客观的,但至少要比“我女朋友爱看言情小说,所以我也跟着喜欢上了”要客观一些。假如有一位读者,她小时候喜欢读哈利波特,长大后因为知识量和阅历的增长,认识到了书的文学价值有高下之分,《尤利西斯》比哈利波特更高。虽然她在大学课堂攻读《尤利西斯》的体验并不比小时候躲在被窝里读哈利波特要愉悦,甚至可以说,前者的体验更多是痛苦,但她通过这样的研读体会到了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理解。这时她会心服口服地承认,读哈利波特很快乐,但《尤利西斯》更牛逼。

于是我们有了两种评价作品的标准:喜不喜欢和牛不牛逼。奥威尔所说的“好的坏书”就指那些读者喜欢看但并不牛逼的书。以此类推,“坏的好书”正好相反——我承认你写的很牛逼,但我就是不喜欢。再推而广之,自然就有又牛逼又受读者喜爱的书,和既不牛逼也不招人喜欢的书。后两种情况没什么可讨论的,就是单纯的好书和坏书之分。问题在于对待前两种情况的态度,以此分化出三种不同的读者类型,下面我将简要分析之。
第一种,我称之为“普通读者”,就是大多数心地单纯,审美观朴素的普通人。他们对待书的态度,就跟吃一顿饭买一件衣服差不多。对他们来说,书作为一件消费品,其价值就是为他们带来一段愉悦时光,如此而已。他们评价书的标准仅仅是喜不喜欢,至于所谓文学价值,那是少数专业人士操心的事,他们既无兴趣也无能力辨别。这是一种淳朴、天真的阅读状态,多见于青少年时期,那时我们的品味尚未被学校灌输和媒体宣传所玷污,可以充分体会纯粹的阅读快乐,而且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会终身保持这样的心态。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因为学校里课本和老师的权威规训,以及资本的宣传引导,一些人会逐渐脱离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天真,被迫进入世故老成。很多人告诉他们,有一种叫文学价值的东西,这玩意决定了一部作品牛不牛逼,它超越了浅薄的个人好恶,属于更崇高的境界。他们受到这些话语影响之后,就会和之前朴素的审美观产生冲突:他们以前喜欢的书在专家权威看来并不牛逼,而一些所谓牛逼的书,他们又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好的坏书”和“坏的好书”让他们感到纠结。为了消除这种纠结,不少人会分别倒向两种不同的极端:一些人选择完全服膺权威的话语体系,认定只有牛逼的书才值得阅读,从而鄙视那些不牛逼的书和其读者;另一些人则以“独立思考”的名义展开反叛,把专家打为反动权威,宣布我们喜欢的就是牛逼的(“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前者犹如精英保守主义者,后者如同激进民粹派,这两拨人往往乐于抱着各自的偏见在公共领域大肆争辩,并且很容易从审美分歧上升到权力之争。他们的争吵搅得那些只想安安静静读本书的读者不得安宁,只得暗骂一句“装逼犯”,然后纷纷躲避到清净之地。
以上这种“装逼读者”在读者群当中一般只占少数,但因为他们热衷发言且声量巨大,和沉默的大多数相比显得人多势众。而且因为他们挟持了舆论,使得普通读者想要发言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时,往往只能被迫顺应他们的装逼话语体系,无法做到真诚表达。
然而在高于这种半吊子水平的地方,还存在第三种读者。他们通过多年的历练,学习,思考,终于在阅读这件事上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状态。他们有了深厚的修养,宽广的视野,有足够的能量承受“好的坏书”和“坏的好书”所带来的张力。他们明白,外在于个人好恶的文学价值是存在的,并且应当受到尊重,但同时也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个人的偏向。他们有了健全的心态,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到既不盲从权威和大众,也不被私人偏见蒙蔽,而是能在其间找到一个平衡。他们做到这点,靠的是长期修炼之后达到的自主自觉,不像普通读者那样天真,那样经不起考验。
他们可以称之为专业读者,毋庸置疑,这样的读者只能是人群中极少的一部分。前两种读者是文学共同体的基本盘,作用是维持文学这个行当存在。而专业读者则能和优秀作者共同促进文学的进步。他们的优良品味可以为作者们提供正确的反馈,引领文学这艘大船驶向更有前途的方向。
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希望所有读者都能成为专业读者。但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什么时代,前两种读者永远占绝大多数。明智者应该认清这一点,并且给予前两种读者足够的宽容和理解——理解他们的天真无知,也理解他们的虚伪矫情,并对他们抱有力所能及的容忍和尊重。
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共同体而言,确保前两种读者所组成的基本盘得到满足固然重要,这能保证行业里的从业人员有饭吃。然而,要想让文学有所发展,拓展新的领域,避免陈腐和衰老,则需要让那些极少数的专业读者的声音得以清晰地听到。
易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庖丁与AI解牛 (2人喜欢)
- 卡夫卡:自由与出路
- 王小波:冷静的头脑和疯狂的心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