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一、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
之前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帖子《扬弃传统文化之知与行》,谈到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实际上是把知与行的概念合成一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阳明先生严厉批评了“知而不行”的行为方式,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应该说,阳明先生的批评很有道理,知行割裂的行为方式经常造就空想家、两脚书柜,一旦理论照进现实,就会发现很多理论毫无用武之地。
但是知行合一理论也有巨大的问题,它把知和行看做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单独的知和单独的行不存在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在应用知行合一理论时,搞清楚我们应该是以知为主还是以行为主。
我曾经问过一个哲友,如果我计划写一本书,正在进行理论学习、文献综述、搭建框架、搜集素材,那么我做的这件事到底是知还是行呢?对方的回答是,既是知也是行。如果一切行为都是知和行的复合体,理论学习同样也是行的一个侧面和过程的话,那么知行合一到底给了我什么教导,我应该如何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呢?
二、知是行的积淀
阳明先生的知行观主要探讨了在行的过程中知和行的关系,但是他没有清楚的说明“知”这一概念的另外一重意义。
知是行的积淀。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从天上掉下来的知,一切的知都是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抽象化,形成了文化、风俗和秘诀(下文中统称为经典),以文字或者他人为载体存在于世界上。我们要想开展生存实践,仅仅依靠自我的观察、思考和探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与前人和他人建立联系,获取前人和他人积累的生存经验。但是,前人和他人积累的生存经验是有缺陷的,这些生存经验在抽象编码为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具体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主体的具体实践去解码前人经验,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
这样,知与行构成了一个循环结构:
生存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经典==>学习经典,获得抽象化的前人经验==>生存实践
在这里,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告诉我们,经典学习不能代替生存实践,但是我们也可以说,生存实践不能代替经典学习。
三、不同情境下的知行观
要想构建能够清晰的指导人们行为的知行理论,就要告诉我们,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的学习经典,在何种情况下,主体的行为操练是更加重要的。
我们可以大体上把人类的生存实践分成两种,一种是基本上由个人的行为操练可以达到目的的,另外一种是涉及物质的复杂组织和人类群体的复杂组织的。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骑自行车和造自行车。
骑自行车是尽涉及单个人类主体的重复性活动,人类主体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以达到纯熟状态。一个人无论读多少关于骑自行车的理论,他不骑上车去练习,不愿意摔倒之后爬起来继续骑,永远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永远无法把握骑车过程中调节平衡和重心的精妙之处。
造自行车是涉及物质之间复杂组织和人类群体复杂组织的活动。要想造自行车,就要购买齿轮,链条,轮毂,弹簧,轮胎,钢结构件等等,还要组织一群人去建设生产线,控制质量,控制管理成本,营销品牌等等。在物质和人群都要进行复杂组织的情况下,人类主体需要在最开始就要尽可能的想清楚各种问题,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体上完备的计划并推行之。
在前一种情况下,控制单独的自我可以基本达到目的,因此反复练习是更重要的,前人经验更多的起到辅助和点拨的作用;在后一种情况下,无论进行物质的复杂组织还是人群的复杂组织,都不是单个自我可以通过自我练习能够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前人经验,广泛在人与人之间开展探讨,从前人和他人那里获取足够的经验积淀,在经验积淀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达到目的。
四、传统中对于知的低估
把人类的生存实践分成两类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涉及物质的复杂组织和人类群体的复杂组织的经验传承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知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我们的经典非常强调道德上的正确,但可悲的是,道德上的正确和现实的运作规则差异很大。但是由于经典过于强调道德正确,因此那些不符合道德正确的现实规则没有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大量前人的实际运作经验在传承的过程中损失掉了。
对于人类群体的复杂组织缺少表里如一的经典传承,加上我们的文化对物质复杂结构缺少足够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文化低估了“知”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寄希望于通过人类主体的反复练习,达到身体上和思维上的足够纯熟,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很多人宣扬通过打坐、吐纳等修身训练提升自己的境界,我想说,这是一种僭妄。
骑自行车和打羽毛球是两种事情,自行车骑得再好,也不能让我们学会打羽毛球;对于军队组织的理解再深刻,也不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开展社会治理;通过某种修身方法一通百通,达到超凡入圣,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做的,必须是通过研读经典传承前人经验,通过交流获得他人知识,通过训练改变自我的操作纯熟度和思维方式。在前人经验、他人知识、自身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方案,开展人群组织。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对于前人经验、他人知识、自身训练的理解,这才是完整版本的知行合一。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 传统公私观念的主体错位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