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自己的刘小样
周五,我看了张越节目的《她的房间》,自2002年张越《半边天》采访刘小样后,时隔22年后两个人重逢刘小样的变化。我并不知道2002年的刘小样的采访,2002年我在读大二,懵懵懂懂,那时候刚学会上网没多久,平时课后和周末都会去网吧,整个人沉浸在qq聊天的虚拟世界里,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对世界毫无感知力。但这一点也妨碍我理解刘小样22年前说的那句话“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我自己也是一个敏感的人,毕业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读书,写日记,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不敢在亲人朋友面前有过多的表达,只敢在日记本和没有熟人的豆瓣里偶尔记录一下。
我最近很喜欢许知远,读了他的三卷本的书《意外的旅程》,尤其是听了他的播客《游荡集》,我很有感触,不管表达得是否准确,我们总要不断的调动思维,组织语言去多多的表达,表达的多了,自然可以用准确的字句来讲述。我自己十几年的外贸工作,都是通过邮件用英文和客户沟通,我的口头表达能力,面对面与人沟通的能力都在一点点衰退,尤其是这两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在退化,总觉得词不达意。各种表情包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们的沟通和表达的方式,以至于我们不愿意组织语言用文字去叙述,毕竟表情包比文字叙述高效,调动的精力更少。然而表达上的懒惰也会带来思维上的懒惰,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在不断的使用中自我强化,不知不觉间它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如果不带着觉知力我们的思维世界也会趋同于网络语言所构造的不严谨的缺乏诗意和想象的世界。我觉得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刘小样22年前勇敢表达自己的话语和视频之所以还能在22年后激起涟漪,让我产生共鸣,我觉得很重要的点就在于她敢于说心中所想,表达自己的困惑。通过阅读《人物》周刊2021年的文章《平原上的娜拉》,我才知道刘小样之所以可以上《半边天》节目,是因为她给《半边天》栏目组写了很多信,这是她自己用行动争取到的表达机会。现实的我,哪怕是在朋友圈这样的小小的空间都不敢勇敢表达自己。深入一想,除了真正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会看你的内容,其他人手指一划就划走了,确实不应该有包袱,可是做到诚实表达的勇气依旧不足。
我很喜欢刘小样在《她的房间》里读的一句话,她说:“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会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的喜悦。” 这句话也写出了我无法用准确预言表达出来的感受。我也是会读各种书,很享受阅读的过程,感觉阅读是一种最便捷的和世界上伟大的作家,哲学家对话的方式,拿起书放佛就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可阅读只能给我部分答案,或者说某本书在阅读的那一个时间段给予我慰藉,我的生活中依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既然这样,我是否还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呢。我也认识很多人,他们不需要阅读也可以过得很好,可是对我来说,不阅读我会难受。加缪的最后的一句话似乎让我解惑了,“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的喜悦”。阅读是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而且因为自己天生敏感,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痛苦,尤其是当我自我审视时,可就是在这有时候看起来痛苦的过程中,我一点点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和生活的不完美,痛苦后才能容易嗅到喜悦的味道。
猫咪叫辛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入局新行业,内心忐忑 (5人喜欢)
- 38岁,我开始试着理解自己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