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最早的书法,原来是上海人写的?!
上海博物馆东馆在书画馆之外,还搞了个“海上书画馆”,全新增设的一个展厅,意在围绕“何以海派”进行上海书画溯源。其实溯什么源啦?这里许多画家书法家画画写字的时候,连上海都还没了,他们怎么知道“何以海派”?说到底,就是为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就是上海出品了《繁花》出品了“电波”,那么书画界也是有“上海出品”的,然后对书画家和作品贴个“上海”的标签,表示这里展览的书画,大都是上海人创作的。

但是作为上海人,看到这么多书画家都变成上海的了,心里还是蛮高兴的。有点像家谱里突然多了几个名人祖先,而且上海风水真那么好吗?那么人杰地灵?
在“海上书画馆”展厅里,可以看到北宋米芾《行书道祖帖卷》,也可以看到明董文敏的画像以及《秋兴八景图册》,还可以看到元代曹知白《清凉晚翠图页》、元代杨维祯《草书录余善和张雨小游仙诗轴》、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明代文嘉《曲水园图》……
不得了!把华亭和上海划个等号,这些人都是上海人了。这个依据,可以参考这里:上海原来最早是靠水蜜桃出名的
如果这样算,那最早也最重要的上海代言人,应该是陆机,他的《平复帖》可是传世法书中最早的真迹,可惜《平复帖》在北京故宫,但是上博还是搞了个拓本,放在“海上书画馆”最开始的地方。

01.陆机是谁?
陆机,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将领、诗人,他的华亭血统是无可置疑:他的祖父是名将陆逊,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保疆守土,封华亭侯;他的父亲陆抗官拜吴大司马。弟弟陆云合称“二陆”,诗文佳亦擅书法。
公元280年,东吴为西晋所灭,陆机退隐华亭长达10年,后来和弟弟一同来到洛阳,名噪一时,辗转辅佐了若干位在“八王之乱”中争权夺位的皇子,最终被诬存反叛之心而遭处死。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陆机在处刑前一夜,他不禁感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可见当时华亭还出产鹤。
《世说新语》中关于陆机的故事还有许多,大多都是他北上洛阳之后与北方人掐架的故事。一次公开场合,陆机和弟弟陆云,遇到了范阳卢氏的卢志,范阳是今天北京昌平、房山还有河北涿州一带,从东汉到唐朝,都是大家族,《唐诡》中的卢凌风就是范阳卢氏出身,经常嘴巴上挂着范阳卢氏。
这个卢志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啊?”当面喊人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这是犯了家讳,就和当面打脸差不多。所以当时陆机就怒了,回击:“就像卢毓、卢珽和你的关系一样。”卢毓、卢珽当然就是卢志的祖父和父亲。一般不了解的人可能就以为双方在互相询问父亲祖父辈,但其实冲突暗涌,陆机回击,是在暗讽卢家祖上曾和一个女鬼结婚生子,因为这个女鬼是来自清河崔氏。


还有一则是发生在他和王武子之间的,王武子就是王济,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有一次,陆机去拜访王武子,王武子在桌上摆了很多羊酪,问陆机:“你的家乡江东那边,有什么美味可以跟它相比呢?”陆机说:“有千里湖的莼菜羹,即便不放豆豉这样的调料也能与你的羊酪相比了。”意思就是说,莼菜这样的美味,天然的味道就很好。
这其实蛮上海人的,上海人在外地,别的可能认输,吃上面肯定不认输,许多老上海人心里真的觉得,全世界兜一圈,还是上海最好。如鲁迅曾经评价:“二陆入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东吴作为战败国,北方众人对二陆显然是倨傲而轻蔑的。陆机用语言来自我防卫,显示出来那种“气量小”,浑身带刺儿,实际上也是何其内心痛苦,对故乡眷恋等等因素有关的。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上海人都比较“佛系”,卷也不想卷,就算去外地,也不太想打拼,最好稍微混混就逃回故土过过太平日,可能真的就是有鉴于陆机凄惨结果而来的。八王之乱开始,陆机追随成都王司马颖继续往北到邺城,虽然被升官,但也不是真遇到了伯乐,没多久他就被派去任前锋都督领兵二十万向洛阳进发去打仗,手下的兵也都是看不起他的北人,他料想无胜算想辞职又被驳回,果然就成为了炮灰,最后下线,死前想想还是上海最好,留下一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02《平复帖》是啥?

《平复帖》全文9行84字。书写于西晋,是陆机写给友人贺循的一封信札。就这9行字,启功先生评价:“统观所有西晋以上的墨迹,其中确知出于名家之手的,也只有这九行。若以今存古代名家法书论,这帖又是最真实可靠的一件。”因为《平复帖》字有破损,启功先生考据出全文应该是: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这封给朋友的信札里提到了三位人物,一位是“彦先”,就是贺循,彦先是他的字。在《晋书》中记载“循多病”,说这个贺循身体不好。陆机这个信札里,说贺循多病,恐难平复,这个“平复”,就是《平复帖》命名的由来。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陆机这个信札,是写给顾荣,顾荣的字也是彦先,他还和陆氏兄弟一起北上,被人称为“洛阳三俊”。顾荣和陆机还有亲戚关系,顾荣的祖父顾雍,是陆机祖父陆逊的姑父。
第二位是“吴子杨”是陆家朋友,他曾经到陆家做客,是说这次见到他,觉得他举止比以前好,有气场了。第三位是因寇乱阻隔失去消息的夏伯荣。
陆机书法最初见于著录,是在米芾的《宝章待访录》,这是米芾在哲宗元祐元年所写。米芾是收藏家,他不但记录下自己的收藏,还记录下他所见所闻的名贤书迹,包括藏家、纸质、印记,注明真迹或摹本,兼作品题等,以备来日访询购藏时使用。
他的法书名迹,分“目睹”和“的闻”两个部分。陆机的《平复帖》列入“目睹”部分,是他在驸马都尉李玮(公炤)家见到时,是李玮所藏《晋贤十四帖》一卷中的一件。他当时题为“晋武帝王浑王戎王衍郗愔陆统桓温陆机(原题误为“云”)谢安谢万等十四帖”。
可见,当时《平复帖》还不叫《平复帖》,而是和晋代那些“晋贤”归在一起,包括晋武帝、张华、王濬、王戎、王衍、陆机、臣詹、晋元帝、郗鉴、陆统、谢方回、右军、郗愔、谢尚、谢安、谢万、王珣,共十七人。米芾感慨:“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米芾记载了卷中的印记: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谢)安及(谢)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亲书”印、“王溥之印”。

根据《平复帖》上钤有“殷浩”印,可以追溯到唐末。谢安帖钤有“开元”年号印,说明此帖曾是唐玄宗内府藏品。而这个“太平公主”印,是因为她从宫中攫取藏品。后来在睿宗、玄宗两朝,这些公主府中的藏品,又多收归内府,但仍有一些散佚在外。太平公主所取者,有一部分就落到岐王手里。《晋贤十四帖》中既见“开元”、“太平公主”胡书印,说明卷中一部分书帖曾经内府收藏,大概在唐德宗建中以后,包括《平复帖》在内的这些来自公私收藏的“十四帖”才集为一帙,唐朝末年藏在殷浩家。
五代后到北宋仁宗时,《晋贤十四帖》归王溥家收藏。之后,李玮从王家购得《晋贤十四帖》,李玮的姑母是仁宗生母章懿太后,仁宗顾念母家,选李玮与自己的长女兖国公主婚配。宋哲宗死后,其弟赵佶继位,即大名鼎鼎的徽宗。李玮家收藏的《晋贤十四帖》就入了宫,到了《宣和书谱》中,法帖也终于有了《平复帖》的名字,出自徽宗。
《平复帖》上就能见到前隔水下方钤有“宣和”连珠玺,在帖后骑缝上下两处分别钤有“政和”、“宣和”印,在拖尾骑缝处还盖有“政和”连珠玺。这和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提到相吻合——徽宗内府法书名迹的整理情况:命蔡京、梁师成、黄冕编类真赝,纸书缣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木、锦裸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其间法书以秦玺书法为宝。
靖康之难后,《平复帖》踪迹不明,散落民间。到明朝万历年间,出现在韩世能手中。韩世能死后,传给了儿子。崇祯元年,韩氏将《平复帖》卖给了他的好友张丑。清朝顺治十七年,葛君常得到了《平复帖》,这时,帖后元朝人的观款被葛氏割去卖给了归希之,配在赝本《勘马图》后面了。
之后的脉络是王际之、冯铨、梁清标、安岐诸家,乾隆十一年,安岐家道中落,求售书画于傅恒,经傅恒卖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为皇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平复帖》作为寿礼献给太后,陈设在慈宁宫宝座旁。太后逝世后,颁赐给成亲王永瑆。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但并不看重《平复帖》,他独爱二王的行书,三希堂中三件稀世之宝,实际上年代晚于《平复帖》,而且《快雪时晴帖》是唐摹本,《中秋帖》则是米芾的节临本。
成亲王之后,《平复帖》曾流传于诸王府,后传给了他的曾孙载治。载治卒于光绪六年(1880),光绪派恭亲王奕代管王府事务,奕诉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己有。辛亥革命那一年,奕沂之孙溥伟逃往青岛,《平复帖》又到了其弟溥需的手中。
再从溥需到张伯驹手中,并于新中国成立后捐给政府,则又是一个故事。而上述《平复帖》的流传情况,可以在王世襄《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中了解更详细的情况。
03 张伯驹与《平复帖》

1936年,溥儒将自己收藏的《照夜白图》卖掉了,之后流传海外。这件事让张伯驹无法释怀,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他就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但溥儒索价20万元,张伯驹力不能胜。
后来,叶恭绰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张大千、张伯驹都出席参加。张伯驹又托张大千去跟溥儒说合,愿以六万大洋求购。但溥儒坚持要价20万,又作罢。

1937年腊月,溥儒的母亲去世,溥儒急需钱治丧。张伯驹便托傅增湘促成收购《平复帖》的事情。他也不想乘人之危,就表示“溥先生急用钱,我可帮助一万元,《平复帖》权当抵押之物”。没想到,溥儒的意思是不用抵押了,直接要价四万大洋。这样《平复帖》终于到了张伯驹手中。
在侵华战争中,为了躲避日本人对这件宝物的觊觎,张伯驹携家人南逃,《平复帖》被他缝入衣被,片刻不离身。到了上海,他因自己的收藏遭到绑架,但他宁被“撕票”,也不交出国宝,僵持近8个月,夫人四处筹措了20根金条,才把他赎回来。
据王世襄回忆,他在1945年参与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时,与张伯驹结交。当时想看看《平复帖》,就小心翼翼提出是否可以上门观摩一两次。没想到张伯驹很爽快:“你拿回家看去。”《平复帖》在王世襄家放了一个多月才毕恭毕敬地捧还给伯驹先生。
说明对于张伯驹而言,《平复帖》毕竟是身外之物,果然1956年,他与夫人潘素从30年的收藏中选出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等8件精品,无偿捐献给国家。
04. 《平复帖》好在哪儿?
《平复帖》是章草,这是宋朝人说的,在《宣和书谱》定为章草,因为帖中的草字与二王流妍的今草不同,又带有自己的笔体习性,如果就当成“草书”,宋人也认为不妥,这个字古奥,所以归结为“章草”。但实际上,这个“章草”和皇象《急就篇》和索靖《月仪帖》的章草体态并不相类,而和20世纪以来发现的汉晋简牍、残纸文书上的一些草字相近。


陆机字是写在麻纸上的,用的是秃笔,从笔画去推测,感受到笔锋已经分叉,但锋棱还是在,即使圆笔,也很有力感。可能也是和笔毫有关,汉晋时期流行用兔毫笔,选用劲健的秋兔之毫制成。

结构上取纵势,字势欹侧;部首让就,上下无应接;字字独立是主要特点,但是已有向下钩连的意思,已向今草转变。章法上上端平齐、下端错落,行距、字距紧凑,高古书法特点明显。
━━━━━━━━━━━━━━

悲欣交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次去上海博物馆看画都会发现新疑案 (10人喜欢)
- 调教DeepSeek,用梅花易数占卜肖战电影票房 (2人喜欢)
- 上海博物馆的新展览,为什么问日本借藏品 (4人喜欢)
- 博物馆没有讲明白的北朝女性爱恨情仇 (58人喜欢)
- 看王羲之的字,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