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手术:何时做、怎么做,一文读懂
脊髓损伤,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打破了患者及其家庭原本平静的生活。手术作为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常常让患者和家属既满怀期待又满心忧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脊髓损伤手术那些事儿,帮您一文读懂何时需要手术以及手术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一、手术时机的抉择 —— 分秒必争与精准判断

- 黄金急救期内的考量
在脊髓损伤后的最初几个小时,被称为 “黄金急救期”。如果患者是因脊柱骨折脱位等外伤性原因导致脊髓受压,且经评估病情稳定能够耐受手术,那么应尽早实施手术。一般来说,伤后 6 - 8 小时内手术减压,有利于减轻脊髓水肿,阻止继发性损伤的进一步恶化。例如,一位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脊髓受压的患者,在事故发生后 4 小时就被紧急送往具备手术条件的医院,经过快速的术前评估,随即推进手术室,为后续的恢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 急性期的综合评估
受伤后 1 - 3 天为急性期,此时医生不会贸然决定手术。他们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是否稳定,是否合并有其他严重的颅脑、胸腹腔脏器损伤。若患者存在多发伤且生命垂危,手术会延迟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手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但如果脊髓损伤症状持续加重,尽管有其他合并伤,在多学科团队会诊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能提前手术干预。
-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特殊情况
亚急性期(伤后 4 - 14 天)和慢性期(伤后 14 天以上),手术决策更为复杂。若在急性期因各种原因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患者仍有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如肢体运动感觉障碍逐渐加重,大小便功能持续紊乱等,经详细评估后仍可考虑手术减压,改善神经功能。还有一种情况,患者脊髓损伤后出现脊柱畸形愈合,影响身体的力学平衡,导致慢性疼痛或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此时也需要手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二、手术怎么做 —— 精细操作与多术式协同
- 减压手术 —— 解除脊髓 “紧箍咒”
减压手术是脊髓损伤手术的核心环节之一。当脊柱骨折、脱位或椎间盘突出等导致脊髓受到压迫时,医生需要通过手术将这些压迫物移除。以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为例,医生会在患者颈部前方做一个切口,小心地分离组织,显露受伤的颈椎椎体,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或骨折的椎体后缘骨质,为脊髓创造宽松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手术显微镜的使用至关重要,它可以将手术视野放大,让医生精准地操作,避免对脊髓和周围神经造成二次损伤。

- 复位与内固定手术 —— 重塑脊柱 “脊梁骨”
在完成减压后,为了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复位与内固定手术随即展开。对于骨折脱位的脊柱,医生会利用专业的器械,如椎弓根螺钉、连接棒等,将移位的椎体精准复位,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这就好比重新搭建房屋的框架,使脊柱能够承受身体的重量,为脊髓的恢复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在腰椎骨折手术中,常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通过在脊柱后方植入螺钉和连接棒,调整螺钉的方向和深度,实现对骨折椎体的复位与固定,术后患者需佩戴支具辅助康复。

- 植骨融合手术 —— 加固脊柱 “根基”
为了确保脊柱长期的稳定性,植骨融合手术常常相伴而行。医生会选取患者自身的髂骨或使用人工骨材料,将其放置在减压、复位后的椎间隙或椎体周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骨组织会生长融合,使相邻椎体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在颈椎手术中,植骨融合可以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椎体间的过度活动,减少对脊髓的潜在威胁。脊髓损伤手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医疗任务,每一个决策、每一步操作都关乎患者的未来。患者及家属要充分信任医疗团队,积极配合治疗。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脊髓损伤手术将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助力他们重回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