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梵像卷 之四


此开榜题“南无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密教主尊,“善无畏金刚智”传入“纯密”之后,“毗卢遮那佛”信仰在唐土大为流行。不空《金刚顶义诀》云:“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王如来,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并略而名义阙也。”此尊头戴花冠,面相丰腴,一袭红色通肩袈裟,手结智拳印,端坐于大宝莲台之上,台下设金刚宝座。主尊上方有两天女,翩然于云气之中。下方为两尊供养菩萨,一持长柄香炉,一捧瓶花。梵像卷中之前已有“ 南无大日遍照佛 ”出现,此处为一佛两名重复出现。且此尊佛前后皆是菩萨部,显得有些突兀,研究者认为有错简。

此开虽有榜题,但对应的是下一开图像。图中主尊身着通肩袈裟,冠中有化佛,三面六臂,足踏双莲,立于水波之上。左右上手指尖出云气,分别托起日、月双轮,月轮中的桂树和日轮中的三足乌清晰可见。两主手一捧水杯,一持杨柳。两下手一手持火焰宝剑,一手持印。从形象和持物来判断,此尊应为“六臂观世音”。在大足北山石窟有两尊“六臂观世音”像,也是双手捧日月双轮,特别是148窟一尊,持物与此开图像仅有左下手持物不同,可作对比。大足石刻的介绍材料中称此为“日月观世音”,但也只是俗名。主尊下方,水中一身舞立的金翅鸟。左侧一比丘,右侧一女子(供养人)。

华盖之下,地藏菩萨头戴风帽,身着袈裟,胸佩璎珞,右手持锡杖,左手捧摩尼宝珠于胸前,半跏右舒坐于宝座之上。这是“风帽地藏菩萨”的经典形象。这一形象缘于《道明和尚还魂记》*,此文甚至不是疑伪经,只是敦煌文书中的入冥故事。但其所说“覆顶地藏”影响深远,成就了地藏菩萨的这一最典型形象。主尊前方设供台,供台前绘有两尊菩萨。供台前左边一尊菩萨头戴花冠,持锡杖、握宝珠,倚坐于台座之上。这一尊与剑川石窟石钟寺第三龛地藏菩萨形象相似。供台前右边一尊菩萨头戴风帽,双手各捧一宝珠。这两尊像同为主尊地藏菩萨的化现。
*敦煌写本S.3092有《道明和尚还魂记》,是一个灵验记之类的故事,文章虽短,却对地藏图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事记叙大历十三年(778)冥吏误认襄州开元寺道明和尚为龙兴寺道明和尚,拘捕其到冥府。因阎罗王见其相貌而疑有误,使道明得蒙洗雪,并得亲眼目睹新样地藏菩萨尊像,形象与当时流传的“露顶不覆”不同,并且有文殊菩萨化身的金毛狮子作为坐骑。道明还魂后图写丹青,绘列地藏真容。


此开榜题“南无摩梨支佛母”,即是摩利支佛母,又名摩利支天。“摩利支,隋言阳炎”,意为日月光明,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光明女神。她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能利用隐身法救人苦难。随着密教的发展,摩利支天逐渐从天部变成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的一尊菩萨,甚至被视为毗卢遮那佛的化现,进而有佛母的称号。图像中的主尊,头戴无忧华鬘*,中有化佛,三面六臂,每面三目,正面善像微笑,右面猪容,忿怒丑恶,利牙外现,左面慈颜和悦。右上手执金刚杵,中手执箭,下手与左中手持一羂[juàn]索;左上手握无忧花枝,下手执弓。整体形象与《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卷七所描绘的形象基本吻合。主尊腰部左右各有一菩萨,作拉弓射箭状,与主尊同在莲台之上,应为摩利支佛母的化现。(*华鬘[mán]:用华做成之鬘。即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多用鲜花,所用的种类并不一定,主要是选择有香味者。以华鬘装饰人身上,本来是印度风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装饰华鬘,仅能悬于室内,或以之供养佛。)
莲台四周,有四身像。三名赤裸上身的夜叉,一名骑驴女子,惊惶回首。依《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这是摩利支降伏的夜叉女、拏吉儞[nǐ同“你”]鬼之属*。莲台之下,有七头野猪。摩利支天常乘猪车,身边复有群猪围绕。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摩利支天,也有一头野猪相伴。(*《佛学大辞典》释义:拏吉儞(天名)[ná jí nǐ],又作荼吉尼、荼枳[zhǐ]尼、吒枳尼。夜叉鬼之一类,有自在之通力。六月前知人之死,取其人之心脏食之。)

此开榜题在右上角,“南无秘密五普贤”。五秘密为金刚界九会中,理趣会曼荼罗的主尊。依相关典籍,则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 [duǒ] 同体异名,五秘密法又称普贤金刚萨埵法。图中绘五尊菩萨同坐一朵大莲花,身后共有一大月轮。居中者,身青色,头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刚杵于胸前,左手握金刚铃,右脚押左,半跏而坐。依仪轨,此即五秘密之主尊“金刚萨埵菩萨”。“金刚萨埵”右手后方有一菩萨,双手合抱主尊菩萨,这一菩萨为计里计罗,又名金刚喜悦、金刚触。“金刚萨埵”左手后方一菩萨,双手合执摩羯鱼幢,名为金刚爱。“金刚萨埵”右手边一尊,双手合持箭矢,名为金刚欲。“金刚萨埵”左手边一尊,双手结印,名为金刚慢。此四菩萨,均为中尊“金刚萨埵”的化身。“金刚萨埵五密”即为如来部,即是金刚部,即是莲花部,即是宝部,即是羯磨部。五身同一大莲华者,为大悲解脱义;同一月轮圆光者,为大智义。是故菩萨由大智故,不染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 “五秘密菩萨”月轮之下,有祥云流动,云中画一圆光,中立一支金刚杵,依五秘密菩萨观想法门,这支金刚杵会变成“金刚萨埵菩萨”。金刚杵四周,是身着甲胄、散坐于岩石之上的四大天王。
除《梵像卷》外,中国未见五秘密菩萨图像,但在深受唐密影响的日本真言宗,仍有图像流传,可与此图相比照。

此开榜题“金色六譬[pì](应作臂)婆蘓陀罗佛母”。婆苏陀罗,梵语Vasudhara,汉译有持世菩萨、增禄天母、财源佛母、财续佛母等,最初来源于古印度人崇拜的河神或丰收女神。后被佛教吸收,在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如《华严经》、《维摩诘经》中,"持世菩萨"经常出现,充当请佛问法的重要角色。后进入密教世界,成为瑜伽密续的重要尊神,并被女性化,变成了密教尊奉的佛母,于六道中专司人道,掌管世间财富,为五路财神之佛母,亦为二十一度母之一的宝源度母。
主尊头戴宝冠,肤为金色,一面六臂。右上手举罐,内插谷穗,中手持箭,下手握一果作与愿印;左上手捧珍宝溢出的小罐,中手握弓,下手持如意宝珠于胸前。半跏坐于莲台之上,舒右足踏红莲。此尊形象与宋初法贤翻译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中描绘的持世菩萨形象大致相同。主尊上方,左右各画两位身形圆胖的人物,在后者一手持棒杵,一手捉前者发髻,逼迫其吐出吞下的财宝。主尊莲台下方是八个珠宝溢出的圆腹大罐,宝珠、珊瑚、犀角、白螺散落一地。再往下一边是一赤身女子,肩扛红色容器,倒出大量珍宝;另一边是一羊头人身男子,肩扛红布袋,倾倒无量财宝。


此开榜题有二,右上方“南无莲花部母”是为正题。莲花部为密教胎藏界三部之一,金刚界五部之一。于金刚界曼荼罗,莲华部以西方阿弥陀如来为部主,法波罗蜜菩萨为部母。于胎藏界曼荼罗,马头观音为莲花部主,白衣观音为莲花部母。图中主尊头戴化佛冠,璎珞严身,两手合持一长茎莲花,足踏双莲。依唐一行著《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中所言:“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以为名。亦戴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花,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花部母也。”则此尊应即白衣观自在,俗称白衣观音。主尊身前身后各画一只孔雀,这是莲花部主阿弥陀佛的坐骑。

“金刚藏菩萨”是《华严经十地品》中的主角。在密教经典中,“金刚藏菩萨”又被称为“金刚萨埵 ”[duǒ]。图中菩萨三尊像在须弥山顶的宝台上结跏趺坐,共用一青色身光。主尊头戴华冠,上身全袒,右手举于胸前,执金刚杵,左手栖于腰侧,持金刚铃,符合“金刚萨埵”的特征。画面左侧的胁侍菩萨右手持剑,左手似执一经。右侧胁侍菩萨双手合持一长茎青莲。这样的三尊组合仅见于《梵像卷》,渊源何在,尚无可考。主尊身光之上,左右各绘一圆轮,轮中各一跪拜人物。下方须弥山下,海岸边左右岩石之上,各有两身人物。左下绘天王及鬼怪侍从,右下绘一手执莲花的菩萨,身后是一莲头人物手捧供盘(稀奇!)。

暨 [jì] 愚梨,又译为穰麌[rǎng qū]梨[梵语中的名称,在佛教中指代药王菩萨或药君。药王菩萨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主消除疾病和苦难。]、常瞿利,依照不空所译《观自在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销伏毒害陀罗尼经》,此尊即观世音化身。图中主尊,三面六臂,每面三眼,皆为嗔面。头戴化佛冠,冠后有七蛇,每蛇头顶有一珠。身上以蛇为璎珞及环钏,以大蛇系腰。右上手执金刚杵,中手持剑,下手拿箭;左上手持一束花,中手作期克印,下手握弓。舞立于大莲台上,身后红色身光,上画八尊两手执一大瓶的坐佛。主尊所立莲台左右,四身天女均头戴蛇冠,为其眷属。莲台下方画一中毒者痛苦倒地,其他六人或跪或坐,正祈求暨愚梨观音拔除所中之毒。
《佛说穰麌梨童女经》中有言:“见一童女,百福相好庄严其身,鹿皮为衣,以诸毒蛇而为璎珞,将诸毒虫蚖蝮[yuán fù 毒蛇]之类,前后围绕常为伴戏,饮毒浆食毒果。彼女见我谓言,仁者当知听我宣说穰麌梨真言,能除世间一切诸毒。若人闻此真言,及持我名者,不被一切诸毒所害。”


“如意轮观世音菩萨”为密教六观音之一,此菩萨持如意宝珠及法轮,以广济一切众生之苦,能满一切有情一切胜愿。此开图像中主尊与唐金刚智译《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所载形相基本一致。从敦煌以降,历代如意轮观音也遵循这一模式。“如意轮观世音”一般为六臂像。至于手持宝物及印相,则依经轨的不同而有多种差异。据《如意轮瑜珈念诵法》载,尊者具六臂,全身金色。头上结宝顶髻,戴庄严冠,以示庄严,冠有化阿弥陀佛,住天说法相。
右边第一手作思惟相,表示愍[mǐn]念众生;第二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第三手持念珠,表示渡一切众生苦。左边第一手按明山,意为成就众生信心无动摇;第二手持莲花。以莲花喻洁净,表示能净各种不合佛法之事;第三手持宝轮,表示能弘扬佛法,顺转无上法轮,使佛法永住世间,故又名"如意轮"。六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恼。这是普通常见的形象。另外还有手作说法印,或持钩杖等多种。主尊下方,有四尊女相菩萨,手持长柄香炉者为金刚香菩萨,手捧花盘者为金刚华菩萨,手执海螺者为金刚涂香菩萨,指尖出火焰者为金刚灯菩萨。此四尊菩萨是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里的外四供养菩萨。

诃梨帝母,即鬼子母,在相关经书中记载了她的成神传说:她本是王舍城娑多药叉长女,生五百儿,因前生发愿,日日食王舍城男女,经佛祖度化后,转变为保护小儿之神。“诃梨帝母”信仰传播甚早,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即说:“有窣(sū)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
此开图像中主尊坐于华盖之下,屏风之前,身白红色,头戴华冠,着华服,佩璎珞,右手持吉祥果,左手抱一肥嫩小儿,即是毕哩孕迦。下有一童子正在搔诃梨帝母左脚,另有一童子抓其右脚。右侧,一侍女抱一女童;左侧,一侍女手执大扇。下方左侧,一侍女正抱孩童亲昵,下方右侧,一妇女正在哺乳。最下方中间,一女子执巾,面对一双手举在头上的孩童;右下侧,一孩童抱一只狗;左下侧,另一孩童倚枕而眠。
不空译《诃哩底母经》云:“画我欢喜母,作天女形,极令姝[shū]丽,身白红色,天缯[zēng]宝衣,头冠耳珰,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坐宝宣台,垂下右足。于宣台两边,傍膝各画二孩子,其母左手于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极令端正。右手近乳掌吉祥果。于其左右并画侍女眷属,或执白拂,或庄严具。”此图所绘与经典记载之仪轨大体相符。

转轮圣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祥云璎珞华盖之下,转轮王头戴华冠,浓眉怒目,神貌威猛,身披铠甲,两手于胸前握一鸟头钺(yuè)斧。屈右腿,左舒坐在两个罗刹身上,其中一鬼呲牙咧嘴。转轮王右手边一名侍女,一名罗刹一面四目,手持旌旗立于边上。左手边一名侍女,一名手持双笔图册,头戴幞[fú]头的文官。
由大圣三界转轮王众至守护摩鋶[liǔ]首罗众,画的都是护法神像,并多属密宗系列。神像中,除了大圣福德龙女和白叶衣佛母是面容慈祥和悦外,其余都是手持兵刃、凶狠威猛,不少是金刚和蓝身,以人头、骷髅作装身饰物,据说借此警醒世人生死无常。忿怒尊,是佛教发展到大乘进而到密教阶段时的产物,专指求法过程中一类协助降伏各种障碍的呈凶忿恐怖形相的护法神灵。我们所常见的明王即是忿怒尊。“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是通于诸教令轮身忿怒尊之称也。”
佛教进入密教,神灵的扩张就一刻也未停歇。宇宙运行规律、各种特殊的动物、早期的经书经咒、语言字母的发音、各种空间方位乃至人的欲望,都可以被人格化,幻化为佛教诸神。他们呈现不同的身姿、身色,结各种手印,持各色武器和法器。从彼时开始,与传统佛教神灵呈现的静谧祥和的“善相”不同,很多怒眼圆睁,面目狰狞的“忿怒相”开始出现并大规模推广到佛教信仰体系中。大理地处古代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枢纽,中印缅藏多线路传入,诸派汇聚,且与本土教融合,形成独有的阿叱力教。《张胜温梵像卷》中出现的神灵最能体现大理国密教的特色,其中有一些忿怒尊更是天下独有,至今不知其渊源。《张胜温梵像卷》中间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天头装饰图案莲花芯金刚杵与三叉状金刚杵的对应交替关系,亦到此结束。接下来在《画卷》后面部分的内容中,天头装饰图案只有莲花座金刚杵一种,因此没有了交替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