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与经济学发展史
What: 美国历史上大萧条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主要特点包括:
1)国民经济崩溃: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大萧条时期的主要特征,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Why:为什么会导致大萧条?生产力相对过剩
导致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摧毁了企业和居民储蓄,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市场信心丧失。
2. **银行信贷政策不当**:银行过度放贷导致无法收回贷款,许多银行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3.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初期,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消费不足和过度生产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生活困苦。
4. **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导致产品积压。
5. **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6. **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7. **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调控。
8.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9. **国际贸易萎缩**:各国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市场,导致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全球经济陷入孤立与停滞。
10. **金本位制的崩溃**: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影响了全球金融稳定。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萧条的发生和持续,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Why: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怎么论述的?
马克思发现了一个规律:资本主义为什么一定会产生生产相对过剩?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主义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满足社会需要。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这可能导致生产的商品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2.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过程导致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总是与消费能力同步。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竞争力,会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机器,提高生产效率,这可能导致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
3. **工资水平**: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工人的工资通常被压低,以保持资本家的利润。这限制了工人的消费能力,导致市场上的商品难以被有效消费,从而产生生产过剩。
4. **消费不足**:由于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收入的减少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下降。同时,资本家阶级虽然拥有较高的收入,但他们的消费相对于其收入来说较低,这也加剧了消费不足的问题。
5. **市场不确定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导致资本家在投资时往往基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这种预测可能不准确,导致生产的商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6. **竞争与垄断**:资本主义竞争导致企业为了生存和市场份额而过度生产,同时,垄断的形成使得大企业能够控制市场,进一步加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 **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扩张期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和生产,而经济衰退期则会导致需求下降,这种周期性波动也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8.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提高,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限制了工人的消费能力,从而加剧生产过剩。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马克思认为,这种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根源之一。
什么是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的视角中,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1. **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即资本家拥有工厂、机器、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工人则不拥有这些资源,必须出卖劳动力以换取生活所需。
2. **劳动力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为了生存必须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3. **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家通过支付给工人低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工资,从而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
4. **市场竞争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5.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满足社会需要,导致生产的无计划性和无政府状态,这常常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6. **经济周期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这些周期性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所引起的。
7. **阶级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主要是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8. **全球化和帝国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张超越了国界,导致了全球化和帝国主义的兴起,资本家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多的利润和市场。
9. **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往往是为了提高资本家的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10. **意识形态的统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还伴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如个人主义、竞争和自由市场等,这些意识形态被用来合理化和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并被一种新的、更公正的社会经济系统所取代,即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张超越国界最终导致帝国主义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形成了垄断。垄断组织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形成统治地位,还通过对外扩张,将势力扩展到全球范围,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
2. **资本输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国内垄断统治的同时,实行对外扩张,造成少数帝国主义国家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
3.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积聚巨额垄断利润,为了追逐更高的垄断利润,过剩资本就会转向国外,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并带动商品输出。
4.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全球化最早联系的资本形态是商业资本,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成为主导,推动了大工业快速发展,生产集中加快,需要高度依赖全球市场。
5. **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在争夺和兼并中加紧民族压迫,使反抗加剧,使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
6.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帝国主义问题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即资本实物存量增长过快的发展趋势。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普遍扩张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化是帝国主义的重要诉求。
7. **资本积累的矛盾**:资本积累的矛盾会以危机的形式爆发,从流通角度看,利润率下降意味着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工人工资也相对减少,工资减少则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下降,危及商品流通的扩大,进而传导到生产领域,生产减少,工人失业,形成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体系的崩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张,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
推导:生产力相对过剩 会推导出 经济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具有周期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固定资本的更新**: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从危机到高涨、再从高涨到危机的周期性循环,其物质条件之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周转的周期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过程,周转一次的时间包括流动资本周转很多次。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2. **资本主义矛盾的运动**: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决定的。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只能从资本主义矛盾的运动中来寻找原因。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但只有当它们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使再生产的比例发生严重失调的时候,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3.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供求失衡)是引发经济周期的根源。现代工业巨大扩张和收缩力量是经济周期产生的重要基础,同时,金融和信用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期的形成。
4. **技术革命和资本积累**:技术革命、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密切相关。技术革命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资本积累导致的扩张和地理不均衡发展,许多新的国家被纳入了世界体系,通过战争、革命等,这些都让资本主义逐渐走在周期的轨道上。
5. **经济指标的周期波动**:主要经济指标如价格变化、长期利率的变动、世界能源生产和创新等呈现50~6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都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自身运动的结果。
6. **世界工业中心的转移**:每一轮经济长波都会出现世界工业中心的主体国家,他们会成为资本的积累中心,同时也是危机的始作者。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不同阶段。
How:美国是如何度过经济大萧条的?
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罗斯福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政”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经济复苏、提供就业机会,并缓解大萧条的影响。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针对美国摆脱危机的具体考虑和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的远景规划。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救济、老年人养老金等,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并促进消费和经济复苏。
3. **金融监管加强**: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放松监管,新政中美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通过《银行法》和《证券法》等法规来规范金融行业,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4. **公共工程项目推动**:新政还包括推动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如建设公路、桥梁、学校等,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增长。
5. **货币政策调整**:罗斯福废除了金本位制,使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从而可以增加货币量,拉动经济,带动投资和就业。(注:核心是要破解什么?破解生产力相对过剩,也就是要给老百姓发钱,但是这个钱怎么发?不能直接发。要搞点事让大家来做,搞什么事呢?搞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做了事,就发钱,可以多发些。让他们去买东西。让经济转起来。可是,公路还没挣钱呢?怎么给大家发钱?必须美元跟黄金脱钩。)
6. **提高工人福利**:罗斯福设立了最低工时,推动了社会保险,增加工人福利等,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提高穷人的消费能力。
7. **经济指标回升**: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均有所改善 (GDP 和 失业率)。
这些措施综合起来,帮助美国逐步走出了大萧条的困境,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并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附:美国历史就是现代经济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大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经济学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阶段:
1. **古希腊时期**:最早的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如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对财富、货币和交换进行了初步探讨。
2. **重商主义时期**:16-17世纪,重商主义成为主导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财富的积累和贸易顺差。 …… 这个就是英国去北美搞殖民,形式变了,不再是抢夺了。而是搞商业了。
3. **古典经济学时期**: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他提出了分工和自由市场的概念。 (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独立战争时期,核心就是贸易、贸易、贸易。独立战争后,是西进运动、南北战争,这期间跟英国有很多贸易。)
《国富论》让大家知道了贸易。
4.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发展了边际效用理论,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理论提出的时候,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
边际效用让大家知道了”生产“。
5. **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凯恩斯主义就是解决经济大萧条的)
凯恩斯主义让大家知道”大萧条后应该怎么办“
6. **新古典综合派**:20世纪中叶,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
7. **现代经济学**:20世纪后期至今,经济学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分支,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总的来说,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发展了2500多年,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过程。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为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