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26 对数学专业学困生必然性的思考
我在写毕业论文的开题,老师给我的选题非常的适合我,就是研究数学专业学困生,具体选题没定,但是主题就是这个。而我现在写一些我个人的见解,暂无理论和文献支撑,全部出自个人经验,单纯觉得做了之后没人理解这件事情有点孤独罢了。
1. 数学分析一开始的实数理论能直接把人整蒙,彻底打击学习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状态甚至可以彻底颓废。 2. 数学分析中的极限理论,高代一开始的行列式,都很抽象,并且非常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和严谨到每一步都要有支持的证明方式,是刚入大学的学生非常不适应的。主要是几个问题,一是不适应严谨的证明风格,二是不理解形式化语言背后的含义,三是形式化语言的运用不熟练,因为刚学,四是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显而易见的东西需要证明,分不清哪些需要证明,哪些是已知可以直接运用的 3. 数学知识的延续性,让前面偷懒的人后面很难很难跟上,除非自主行动力特别强,而刚开学,有些人可能抱着偷懒的心态,先享受一会生活,结果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已跟不上了 4. 每道题的解题过程不同于高中,高中的小题很快就能解出来,除了最后两道大题,其他题目都很轻松,但是大学课本中,虽然每次的作业题量看上去少,但是每道题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很多人不适应这种一周七八道压轴题的感觉,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课后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在作业上,平均一门课花4个小时并不过分。同时每道题都有一种,课本说1+1=2,1*2=2,答案让你证明12*34=多少的跳跃性美感,很多人真的没有思路(包括我),连想花时间都不知道往哪里花 5. 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课后继续学习的习惯,但是数学系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后时间是一定要花的,只上课那就真只能知道一个名词,思路不懂,也无法深入理解和运用,成功达到了一个过眼而不入的效果。假如有人能正确运用作业,还有机会深入理解,但是鉴于作业的困难和大家对课后时间的渴望,我并不抱有希望 6. 很多人会认为只要知道,会用就够了,但是意识不到熟练度的重要性,和某些条件之间搭建条件反射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会解一道题,证明一道题,无法推广开来 7. 教材本身的问题,证明又臭又长,定义全部没有实际背景,主打一个抽象到底。假如有人看教材,没点脑子的人会直接犯第6点错误,只能看懂文本,后面的东西啥都不会。不知道证明的思想,不知道证明背后真正能用的东西,反而被长证明文本迷瞎了眼睛。 8. 由于上述问题,很多人对自身的数学水平无法有准确的把握,只能知道书本看不懂,课后题不会做,全部都是打击,没有一点正反馈,感觉自己学习毫无意义,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学数学这一件事情
9. 数学学科本身的专业性,让获取到所需解答的功夫大幅增加,而且讨论绝大部分聚焦于大一大二的必修专业课上,后续专业课很难获取资料,甚至大部分都是英文教材和英语视频讲解,中文领域直接空缺。而且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让一些真正的思考本身就很难产生,更加难以被分享和传播,大部分停留在教师和学生的口口相传,以及仅剩的一些个人分享者的个人理解
10. 学习数学需要一套专门的方法,不仅仅是做题,也不仅仅是看书,需要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对数学形式化语言的熟练度,甚至更需要某种意义上的灵感和直觉提供的思路。这些和高中单纯的掌握模型,刷题熟练度来说很不一样。很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一个比较高效的思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压根就不会学数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过数学,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不适合学数学,忽略了学习方法上的重要性
11. 即使采用高中模式,大学数学的内容也比高中的初等数学多了很多,一学期三四门专业课,你即使把所有时间花在刷题上,也只能得到一个比较初步的成果,而不是像高中一样有一个成熟的方案,有专门的教辅写的解题套路,有他人帮忙给出的各种模型和母题。在大学,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一味的刷题,只会越来越盲目,越来越累,成果越来越不显著
12. 教材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很多教材没有课后答案,假如学生不重视作业,或者不重视作业批改的话,他们到毕业了都不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可以缓解,得益于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的答案版本,虽然答案可能不严谨会出错,但至少提供了一个答题的思路。但是在高年级课程中,不用想,教材基本没有答案,流传的答案也没有,全靠自己做和作业的批改,主打一个连答案都没有的快乐。
13. 正因为没有答案,一种很好用的学习思路无法执行。众所周知,假如一道题一直不会做,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钻研,而是直接看答案,通过分析答案的思路,从而获取自己应该如何解决,并且发现自身问题并加以改善。
14. 上述方法还有一个问题,即使有答案了,但是教材本身的课后习题量并不大。加入有的人比较笨,在教材习题中都不会做,全部看的答案,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去验证自己获取的思路是否正确,甚至没有办法让思路在应用中得到检验,甚至没有办法顺一遍思路,因为再做一遍,可能受到已经看到的答案的影响,变成单纯的模仿而非做题
15. 数学专业正如所有大学专业一样,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期末考核,考的并非全部的内容,而是教师希望考察的重点内容,考核的并非对全部内容的掌握,而只是重点内容的掌握。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因为教材内容过多,没有办法全部考核,很多时候期末考试的题量只有6-7道,根本没办法全部包括。但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对全面学习的学生非常不友好,而对投机取巧的人,比如摸透了老师的考察范围,比如有往年的卷子的人,非常友好。这种事情很不公平,而一旦发生一次,对全面学习的学生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导致也变成投机取巧的人,不再去深入钻研,这对成绩无影响,但是对学习动力是很大的打击,甚至有人可能因此彻底摆烂,只付出必要的精力,达到勉强过关的水平,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学困生。
16. 数学专业这种难度,造成了学生群体中的天才崇拜现象,在很多数学系中,大家经常说“膜大佬”“巨”“菜”这类话语,这对学习风气的影响是巨大的。认为自己没有天分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从而导致间接摆烂,不再投入大量时间,甚至可能造成学困生。而在此基础上,专业课之间也会形成鄙视链,某些专业课“难”,更“基础”,所以学的人更厉害,而某些专业课“太应用”,“不够理论”,会让人觉得没有学习的动力,这会导致对数学知识掌握的不完全(虽然这一补充点和学困生无关,但还是想说)
长草颜团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次自发的教科书级别的SE疗愈全过程记录 (7人喜欢)
- 25.1.18 虚构的一则青少年抑郁故事 (2人喜欢)
- 2024年终总结【trigger warming】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