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到本质
记得之前跟一个公司高管交流,他说很反感咨询,是因为咨询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很有意思,有时候的确是如此,一些咨询公司做大量的调研,用一堆方法,整一堆漂亮的PPT,最后落地效果却有限,这的确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好的咨询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即从复杂的现象提炼本质的能力。业务和管理也是如此,业务是现象,管理则是本质。
正确的路径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回归到现象,也就是从业务上升到管理,再回归到业务。
比如,如何开发正确的产品,这可以提炼出产品开发的方法,这套方法再应用到新的产品开发。
不能从现象到现象,也不能从本质到本质。
从现象到现象,就是因为我之前是这么干的,所以你也应该这么干,这是错误的学习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东施效颦。
从本质到本质,则是学院派的方法,既不知道方法论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于是陷入了学究,最终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只有从现象提炼出本质,再从本质回归到现象,才能真正帮助到企业,实现商业成功。
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也是如此。
很多人提需求的时候总是说一些很抽象的话,比如战略没有共识,组织活力不够,执行力差,等等。我们要从这些管理语言回归到业务语言,到底在业务上的表现是什么?
有些人提需求的时候则是哪里都是问题,我们就要归纳提炼,到底关键问题是什么,根因是什么?
最后给建议的时候,也要回归到业务,这样建议才能具备落地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也是知与行的关系,从现象看不到本质,不是真知。知识来源于实践,也要能指导实践。
联想到现在学华为的争论,有的企业说我们不一样,行业、规模等等差异大,所以不能学,这么说也有问题,关键在于学它的本质,而不是现象。比如它的聚焦,饱和投入,集体奋斗,协同机制,把能力建设在组织上,都是普世的,都可以学。但如果学它的具体做法,而不知其所以然,则往往难以成功。
还看到有人说要学曾国藩,不能学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天才,太难学,而曾国藩资质一般,可以学。其实也不对,因为真理是不随个体的差异而变化的,学王阳明,也是学习他的哲学,而不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