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小熊;快点,小熊。——小熊的2024年读书总结
夕阳的金色光辉洒向楼宇的玻璃窗,带来一日将尽的气息;随着圣诞歌声回荡在脑海,这一年的时光也走向终点。若说读书在2024年与从前有什么不同,便是它在生活中的比重增加了,也更让我充满期待。在今年的读书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感觉:那些在生活中无法释怀的遭遇,无法排解的苦闷,无法穿透的墙篱,都可以通过读书化解。书籍不是万能良药,它们只是提供了一个与自己对谈的机会,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了解自己。
书籍牵着我的手,从史前时代(《新全球史》)走到银河纪元12000年后(《银河帝国:基地》);带我在一百年前的荒野上目睹大师们充满激昂热血地挥洒汗水,为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的时局心力交瘁 (《荒野上的大师》); 使我看到虽是异国但同为女性的前辈们,在200年间如何为获得人类最基本的尊严而与权力及制度无畏地博弈和战斗 (《去他的父权制》) ;让我了解被拜物化及消费主义牢牢控制的当代生活的诞生和发展轨迹,催生出面对这场吞骨噬魂风暴却无法躲避的恐惧与战栗 (《制造消费者》) ;领我瞥见包含贵族与平民在内的整个俄罗斯民族,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针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寻求和探索 (《娜塔莎之舞》) ;带我跳出地表,以天文单位为尺度回望地球,看到曾经的人类面对宇宙和群星多么自以为是,讽刺的是,现在其他议题中人性依旧如此 (《暗淡蓝点》) 。
今年读书的关键词就是“和解”吧,这两年,有很多纠结于心的事情,万幸与一些书的相遇,给我黑暗压抑的房间打开了窗,透进来微光。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雪花总是要纷纷扬扬一整夜才能覆盖整片大地,那些温柔的、欢乐的、动人的歌谣是在不经意间荡漾起心底的勇气。害怕被雨淋湿,所以不再出行;眼睛遮上帷幕, 因而虽向往自由却终将不得。每天和自己精神互搏筋疲力尽,将遍体鳞伤的我扶起的是书,还有因书结缘的真挚情谊。
序曲慢慢停息,正片现在开始~
【文学类】
1. 《奇风岁月》
作为新年第一本书,它足够分量,作为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在一个少年的故事里得到治愈和救赎。虽然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悬疑故事,但这本书不只在讲一个故事,它把黑奴、种族歧视、3k党的历史织在故事的脉络里,又温情地慈悲地探讨了自由、死亡和信仰。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生动到我仿佛也在奇风镇生活过。女王、弗农、棒棒糖小子、魔女,每个人都足够写一本传奇。这本书还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有老摩西、有翅膀和飞翔、有史前三荷龙还有萨克森湖底的人向”爸爸"的呼唤。最触动我的,是对死亡的讲述。从小狗叛徒死时"我"无法接受而求上帝将死神赶走,到最终决定放它去它属于的地方,再到好友的死,可以接受而且好好地告别,再到长大后对其他人离去的坦然。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应该好好过每一天。
2. 《少年来了》
读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然后呢,然后呢,总是像期盼小说结尾一样期盼有一个能安慰一点的结局。但是没有,书里书外都是一场血淋淋的彻头彻尾的悲剧。少年们的抗争那么稚嫩,那么无畏,鲜活的躯体如此残破不堪地凋零。没有死在那十天的人,他们的灵魂也过早地、无声无息地枯萎了。他们的死似乎什么都没能换来,暴君仍在,人类贪婪残忍的天性仍在持续不断造就战争和地狱。很难说我抱有希望,因为我不是相信奇迹的人。
3. 《鼠疫》
今年是很合适读这本书的一年,但凡早几年读,都不会如此感同身受。故事从多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了鼠疫从爆发到最后消退的全部过程,每个人物基于自己性格、阶层和来历所展现不同的行为和选择。文字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在绝望中透露出人类本性的不屈和抗争精神,也探讨了面对荒谬和命运未知时人类如何生存的思考。
4. 《理性疯狂梦》
原书名The MANIAC一语双关,既是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制造的计算机名称缩写,又是疯子的意思。本书明线是通过家人、朋友和同事等人物的主观叙述,从多个重要节点窥见冯·诺依曼的一生。虽然是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为基础,但叙述是纯虚构的,所以并不能当作传记来看。在本书他人视角下的冯·诺依曼有一种冷峻的气质,但是仍无法避免作为人类的缺陷和身处社会漩涡的杂乱。对于研究领域纯粹学术的痴迷使他显得不近人情,最终也像一台机器被美军利用到死且死得毫无尊严。相对于其他科学家被原子弹的恐怖震慑,似乎只有他毫无悲悯,但倘若人类都能如他面对科学一般理性,史上也许本就不会发生战争。“虽然核武器竞赛显然危险邪恶,但是它极大地加速发展了某些完全无关的领域发展”这句话虽然很残忍,但却是事实。各国发展尖端科技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之后才会拓展部分功能到民用,因此当前我们生活中享受到的科技便利或多或少发源于人类侵略的野心。
于是引出本书的暗线——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冯·诺依曼在MANIAC计算氢弹热核问题工作时间之外,邀请巴里切利利用军用计算机强大算力进行人工生物种群进化的探索研究。他未完成的手稿在几十年后激励哈撒比斯发展出真正的人工智能。通过对李世石惊人围棋天赋的重墨描写,愈发显得与AlphaGo对决中他防线不断被摧毁的绝望和悲凉。书中将围棋描述为“人类抵抗体系的堡垒,人类直觉和创造力的顶峰”,我认为围棋所谓直觉和创造力仍然是以数学和计算为基底,因此属于人工智能“可理解可学习”的范畴。除了强大计算能力之外,人工智能还有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的绝对优势,一切逻辑判断都完全冷静,因此在对战时从精神上也会给对手难以估量的压力。
目前人工智能也开始学习真正需要灵感和感知的艺术文学领域,尚未取得可以震慑心灵的作品。人和人因为情感而产生精神共鸣,会有创作者用有限的文字或颜料组合不断拆解出我们心中无法言喻的感受。而不含一丝情绪的机器能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假如确实写出了些许人情冷暖,也无法说清它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感情。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目前仍然神秘,对于意识如何产生、每个人独特喜好来源等话题也是脑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持续深耕的领域。现在很多智能算法从人类大脑构造和自然界物种种群中汲取灵感,因此,也许当人类大脑的秘密全部被真正揭开的时候,据此开发出的人工智能也就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了。
5. 《人类灭绝》
作者对于整个故事的节奏、结构把控都很好,使整本书非常具有电影感,读的时候脑海中能浮现出好莱坞电影镜头转换的样子。整体逻辑比较完善,读到中间产生一些疑问也在后文逐渐解答,前后呼应非常完整。作者表达的反战观念以及对人类天性残暴的厌恶反感我比较认同,书中描写也非常露骨和大胆,当然这与历史上真实事件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虽然不懂药理学相关知识,但可感觉到作者做了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读起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然而稍显欠缺的是故事的核心脉络,也就是新人类的诞生,突然出现一个跨维度碾压人类的存在。我觉得凭空造神并不是解决人类种族困境的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虽然铺垫很多,但没能让我信服。总体而言还是很好看的。
【社会科学】
1. 《要命还是要灵魂》
非常有收获的一本好书,改变了我很多顽固的观念,我应该就属于是“笛卡尔理性精神”拥护者,但是苗族和美国现代医学的观念冲突的这个故事使之松动。不同文化之间是需要桥梁的,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任何一种墨守陈规和对先验知识的盲目自信都是一种傲慢。
2. 《置身事内》
读的时候一头雾水,合书一刻全盘忘记的一本好书~
【科普】
《演化的故事》
非常喜欢的一本科普,实体书的质感也无可挑剔,拿在手里都觉得开心。达尔文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在普遍认同基督教的创世论的欧洲,提出演化论很容易遭到一流科学家的猛烈抨击,因此他将早已完成的论文暂时束之高阁,转而研究藤壶。在赢得了被广泛认同的博物学家地位后,时机成熟之际重新整合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振聋发聩。本书从生物诞生伊始讲述了演化带来生物多样性的机遇和限制,论及几次大灭绝,没有比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更令人痛心疾首。“只要人类不灭绝,只要人类还存在,每次在大灭绝之后激活的、创造新物种的那个演化水龙头就永远不可能打开。”即使现在人类初步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动植物仍在不断死去,物种每天都在消失。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只能和蟑螂共同分享地球了。
【女性研究】
1. 《看不见的女性》
想要向父权制挥拳,就要知道我们的武器是什么,对方的薄弱点在什么地方。现在虽然此类话题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但绝大多数都是胡乱撕咬,热血一番甚至不知目标究竟在哪。去年读了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两本书,对一些脉络稍有了解。这本书从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女性在社会中失去姓名的具体案例。从生活、职场、物品设计、药物试验等方面拨开女性被忽视被无视的真相,于是我带着这样怀疑的眼光再去看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发现歧视一直都在,而我们竟然习以为常。女性争取权利绝不是空喊口号或和人网上骂战就能实现,从切实利益出发,提高意识逐点击破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2. 《闺塾师》
本书给了我一个忽视的角度,以前我们谈到古代的女性,都认为她们在父权社会下受到压迫。但从本书中可看出,我们不能忽略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框架里也在努力活得精彩,在她们眼里她们并没有那么悲惨,能创造出她们的成就和意义。阅读过程一直愤怒悲伤,偶尔伴随着力量和感动。实在没有办法完全代入,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仍然被压得喘不过气。作者认为才女没有推翻三从的动力是因为这夹缝中的自由,我并不这么认为,儒家体系的力量渗透到她们的每一滴血液,反抗从来都不是她们的可选项。
【哲学】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思想发展脉络,以介绍各个标志性思想家为出发点探讨了从哲学到政治、从自我认知到社会发展等丰富的议题。书中思想讲解并不深入,因此浅显易懂,循循引诱人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但其最大价值莫过于作为一个路引,激发了我对政治学的兴趣,使阿伦特、亨廷顿、柏林、福山等人陆续进入我的书单和待读。再没有什么比打开一扇充满新知的大门更值得赞许的了。
【纪实】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书中并没有着重解答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而是解答了在中国建立一座各方面都好的图书馆有多难,无论是选址、装修还是选书都会遇到重重阻碍。在决策层的理解中,现代城市忙忙碌碌的人们似乎已经不需要这些由纸张筑成的宝殿。但是不是的,只要树在那里,湖水在那里,雪山飞鸟在那里,就会有人驻足,有人欣赏,有人冒险。但是如果用围栏和玻璃把这些都保护起来又有什么意义?读到碑帖不允许外借的部分让我产生了巨大的无力感,作者也在建造和维护图书馆的过程中屡次感到困惑和无力吧,但是这都没有磨灭她的初心。从来到走,她都是保持着纯粹和坚守的人。
【心理学】
1.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开始还觉得有一些啰嗦,但是到后面感觉每一个人物都变成了自己的朋友,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读完之后,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回避内心最深处的伤痛是没有用的,接受并与之长久地共处才能给自己未来一个幸福快乐的可能。
2. 《凝视深渊》
谁说犯罪心理不是心理学?有很多人难以区分理解罪犯和同情罪犯的区别,对于挖掘犯罪心理产生极强的厌恶情绪。探查犯罪者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变化,除了协助破案外,对从源头阻止恶行也有很大帮助。分析罪犯出身、原生家庭以及童年时的经历,不难发现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根据犯罪习惯和手段,结合问询叙述反向勾勒图谱,得到的规律集合可以正向应用于锁定嫌疑人。心理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其实际价值仍有很多领域等待探索。
【传记】
《托尔金传》
内容非常详实的一本传记,注释之多可见作者考究之深,译注也多处纠正原注释,说明译者也做了详尽的调查。原来读魔戒的时候只粗略知道托尔金专门创造了精灵的语言,殊不知小说才是为这门语言衬托厚重的虚构历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频繁的搬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无可救药的拖延症,后两者甚至不禁产生了共鸣。虽然对年轻时他和妻子的婚姻中他的大男子主义气到过,但是也被他对子女的陪伴和老年妻子的关爱感动到。书中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回味无穷。
这些书目并非选自我心中的满分书籍,而是翻看一年的标注记录后,仍在心中留有印记的作品。如果给明年读书之旅定下一个期许词的话,我希望是“感知”。像树一样长大,像花一样凋零,常年困囿于城市森林,曾经灵敏的触角逐渐萎缩,慢慢对风雨、山涧、云雾都感到陌生。如果不晒太阳,叶子会枯黄,猫咪的皮毛也会失去光泽。2024读了比以前更多的书,重新拾起丢在回忆深处的铅笔,从过去的徘徊和犹豫中迈出一步。2025我想要重新张开思绪之网,除了理性学习新知以外,要伸出触角感知精神与书之间的共鸣。想要保持思维灵敏和活跃,这样读书带来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扩展,还有融入骨血与灵魂的片片细碎光芒,它们将与时间一起,不断塑造愈发挺拔、茁壮和茂盛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