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论“他妈的!”》
《论“他妈的!”》 真有意思,拍案叫绝,类似今标题党,放在今日,恐怕吸引大量点击率。该篇已读不少于三遍,然读书不思考,不记笔记,便如风中的蒲公英转瞬即逝。
关于“他妈的”,今日仍然是国人口中的粗口,鲁迅另辟蹊径,追根溯源,誓要弄清楚为何有这通行大江南北之“国骂”。 以“妈”来骂人,恐怕除中国外,少有他国如此。当然,中国骂人之丰富,也是叹为观止,尤其是将生殖器引入,今人恐怕已经见怪不怪了。鲁迅便从国外入手作比较,发现除了俄国有类似骂法外,别国几乎未见。 但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讲,比如说“上等人”便决不出之于口,常见于“下等人”之口。那这国骂到底始于何代,已然无法考证。鲁迅认为“也许是士大夫讳而不录。” 《广弘明集》(七)记北魏邢子才“以为妇人不可保。谓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变色。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鲁迅认为是可以推断为何有国骂的依据。考邢子才此语原意,即妇女很容易受到性侵,一旦被人“他妈的”了,其子孙就难保家族血统的纯正,或者说其家族血统就被“他妈的”者所占据,先生认为这就是国骂“他妈的”的思想渊源。 原因如下,因为中国在科举考试前尤重门第,尤其是晋朝的门阀士族社会,血统极为重要,故而“祖宗”的护身符最为关键。“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但到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等级”界限模糊了,血统似乎也不太重要,“下等人”也可爬进“上等”群体,并且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对于这样的人,“下等人”也有办法,他们反抗道“他妈的”。鲁迅认为这是“卑劣的反抗”,类似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就从“他妈的”这句“国骂”里发现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人一切依仗祖宗、不思反抗、自欺欺人的国民性;中国无时不在的等级制度。
由此更引出惊心动魄的追问:今天还有没有“等级制度”?有什么新表现、新特点?我们不也是既不满又不敢说,只有暗地里骂“他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