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2024年度读书报告)
2024年读完了94本,可惜不是个质数。还是挺超出我自己的预期的,感觉随着一本本的已读,自己也像忒休斯之船,是也不是原来的自己。按擂台随便写写吧。
Re 半月史:去读,总会绕回你所爱的
初心是历史。半月史今年读了27本(见下表),中国史部分偏中古,外国史希腊的、基督教的、神学的也抓过那么些本(1000页左右的大部头都在外国史)。发现还是很爱魏晋南北朝,去年5本叠加今年8本,可能也是我的专题阅读top了。
犹记得第一本是阎步克老师的《波峰与波谷》,那时还懵懵懂懂的,短评也以概述、提炼书中观点为主(现在很多初涉的领域还是)。量积攒一点后慢慢直觉辨析出不同学者们的风格、关注点, 唐平易近人, 田精炼而密度高,阎脉络细腻,毛擅计量分析、报菜名(不是),宋擅地理、地图犹清楚。也会慢慢地就同一议题啥官品和中正品对不对应,孝文帝定姓族到底啥标准,在不同的书里看到各方家的观点相冲、相融,并进一步拓展,推开自己的读书半径。胆子也变大了,很多不成熟的问题也敢在群里问了(可能是因为和大家混熟了hhh)。
稍微写写《金明馆丛稿初编》。如果说之前读中古史的是“入乎魏晋南北朝其内”,那么到陈寅恪,则有种“出乎其外”之感。好几期的拓展材料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读,唯《金明馆》时是读了群里发的所有论文,听了2-3遍葱课,整理文字稿,又回到文本。在初见惊艳考证的跳脚、古典今情在《诗辑》处的开朗,满心“竟有这样的角度”“是这样的人”“是扎根于此的文化观”。也被史料堆叠冲击、 在误漏处灰心,甚至有某个夜晚完全不想打开它,但缓缓又觉得有什么的呢,即使现在没完全消化,也总会通过其他书溯游回这本的。
我在2016年读了《陈寅恪的最后20年》。时隔这么久,我终于走进了《金明馆》。

Re 作家:Read it, instead of prepare for it
我一直觉得文学是片汪洋大海,能容纳的主题、手法都太多太多了。所以今年跟着作家擂的想法,可能是不要只在我目之所见的游泳池里扑腾。作家擂今年读了24本(见下表),英文原版读了2本,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诗,读了过往就很喜欢的略萨,想读一直没读的伍尔夫和埃科,意外被种草的乌格雷西奇,以及《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今年读的最孤独的一本,可能是因为被Bloom形形色色的一日所吞没,而除文本外还有Heffernan教授的讲座落后于进度的压力(我不太喜欢后补辅助参考,因为自己过了那个兴趣点就懒得打开了)。但我犹记得读完后、看完讲座、整理完笔记直至写完评后伴随着热可可和香薰蜡烛非常深的、一层层垒加的怅然若失。那是我今年读书时光里最美妙的moments之一,像尤利西斯在外漂泊后的回家,像Bloom经历漫长一日后终于爬上了床回到Molly身旁,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在沉浸于都柏林眼花缭乱的人世后,也是要回到属于我的现实的。
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是否要读完准备的书目再开《尤利西斯》,但我深知,比起那些书目,我对《尤利西斯》在当下兴趣更大一点,那比起preparing for it,不如一鼓作气,去读完。

Re 社科:多读,你看那远路却是捷径
哎呀,社科,是今年读崩溃最多的擂台,即使到年底看还是觉得马尔库塞和保罗·利科(法国人的语言回路怎么回事)非常难。经常有“这讲的是人话么”之感。但仍然庆幸七七八八跟完了,让我得以撬开人类深度思索的一个小缝隙,并窥见一个从具象的现实世界中抽离、演进、沥干后的思想世界。
社科今年读了25本。某种程度上,社科擂台于我最大的收获是为了理解和读完所绕行的一切“远路”,如开年三本的长评梳理(以总结提炼的输出开始对我是最笨拙和有效的方法),《现代性》时隔6年后的重读(当年对犹太人特殊性的困惑在这几年其他书目阅读中消解了一些),《暴力》中本雅明两种暴力的其他书目单篇章的拓展阅读,《情节与历史叙事》为了理解“三重模仿”在群里的提问和论文补充,萨义德和福柯关于知识分子及主体观点的豆瓣、群里讨论。而不纠结于字句,不陷入段落,把握段落间、章节间、书目间的“后撤阅读”方法论也是在社科擂台学会的,后撤一步,视域大些。去找方法、去读拓展,反而有利于推进(读完)本书。

Re 书友们:何其有幸,明年继续
之 Re 浅草&草长鸢飞
按理来说,其实加入读书群也有个两年多了,但在今年才有了读书cp@浅草。浅子不让我夸她,但我肯定不会听她的。2月发豆瓣广播招募福柯共读时,当时想大概率是没人理的,但如果有,感觉很可能是浅浅。那时候倒也谈不上多熟,但直觉上她那么早关注我且读书范围那么广,可能会有一丢丢兴趣吧。而后共读一本就变成未完待续,一起熬过三本1000页的大书每日报进度,语音留言讨论《论丛》2小时,“强迫”她去读本雅明的拓展篇章说感想,为了共读还向狗哥借书(啊喂),收到了生日大礼包,也是通过她激起了我对希腊戏剧、伍尔夫、薇依和福宝(?)的兴趣。
浅子涉猎广,各种书目类别都有兴趣,经常聊着聊着让我惊呼“你居然看过这本”,存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喜欢压“死线”,在最后一刻迸发超人能量和专注力,可以日课三百页,与我这种最后焦虑得不行的J人高下立判;有问题直接群里问不内耗,早期我只拽她讨论,后靠她鼓励才敢大胆发问;书评嘛,看爱不爱,是不是赶工,中世纪洋洋洒洒长评没问题,憋不出来的读完了也宁肯发红包(啊喂)。
今年草长鸢飞标注了39本,其中很多擂台的书。明年可能会“我在中古史,君在中世纪,万里天一涯,泪下不能已(?)”。笑,我倒觉得这样很好,有自己愿意坚守的专题,也有愿意偶涉猎有兴趣的类别,在某个拐弯处重合一起共读,以各自的读书阅历解读出不同的趣味,妙哉。
之 Re 其他书友们
很难表述对书友们的喜爱和感激,大家擅长和偏爱的领域不一,交集也或深或浅。但无论是问题的讨论、解答,书目的安利,还是书评的写就,甚至各种称赞,都有一种微光照亮的感觉,时而是共读一本时未曾预料的视角的电光火石,时而是有同感却被宣于他人之口的精妙表述(这可太让人嫉妒了),时而是在某个纠结点的迷雾拨开,时而是被牵引着踏入未知的领域而后惊讶于自己对其的喜爱,以及各种夸夸都帮助我捱过很多泄气之时。
靠读书拓宽世界的背后,也是靠书友们拓宽读书。希望新的一年,微光恒在。
Re 2025读书方向
虽然我是个J人,但我其实很少列细致的读书计划,大概是知悉自己的兴趣很可能中途会被岔开去,不过列个读书方向还是可以的。2025年应该会开启专题阅读吧,找一些方向精进顺便撬动其他板块。
半月史会往隋唐走(王或岑的断代史和陈寅恪的《两稿》、《元白》暂定必读),魏晋南北朝的进行查缺补漏(《探微》和《清谈》居然到现在没读),陈寅恪个人部分看看能不能撬动一些近代史。
文学方向是时候读鲁迅了,我还是非常享受一篇《伤逝》后N个维度考究探求的论文时光,正儿八经地读一下。
社科方面会继续跟擂台,另外应该会联动着去读一些和法律交叉的书目,这点今年做得不太好,零散地读了一些法理(不过阿甘本的书也是半月史延伸的),明年提上日程,力争以已读方面展开去。
此外就是和浅子2月的福柯,以及追随她中世纪、戏剧、希腊什么的一些共读了。
居然写了这么长,可能是收获多到满溢了(hhh总结时我偏不谦虚),期待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