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4年度读书报告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读书报告时间,今年读了44本书,和去年数量相似。但说实话,到了年末有点提不起劲看书,也提不起劲写总结了。既是因为今年读过的书真正喜欢的其实不多,也是因为整个人的状态有一些变化。

回看去年的读书报告,会惊讶于自己居然写了那么多字,那种旺盛的表达欲让我几乎有点尴尬,有点羞愧。某种意义上,我很羡慕彼时那个仍不知疲倦地摆弄着“界限”“结构”“反思”等词组的自己。今年,套用一句Hannah Gadsby在Nanette里的话,“我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好累。” 即使早已坦坦荡荡地拒绝外界的评价标准,即使自觉我正在我自己的道路上前行,但在和父母频繁地争执时,仍会感到一种深切的疲惫。那些漂亮的抽象的词组无法解决当下的困顿,关于宏观社会的叙事,往往会在与具体的处境接触的瞬间,裂隙丛生,露出毛糙、疼痛、无所适从的内里。
从头梳理今年的阅读历程,意外地发现喜欢的书里少了理论(易洛思的两本仍算),更多的是在描绘沉郁、混沌、难以清晰阐述的主题,关于人之为人的痛苦,关于无解的难题。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我今年的心境。
年度Top 5
No.5 我妈笑了 by 香特尔·阿克曼
(在书店读完的,因而完全没留下照片)
七月的初夏,我在单向书店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我妈笑了》,女导演阿克曼的自传。薄薄一本,封面上的阿克曼目光炯炯,让人心动。
拿起这本书只是偶然,结果没想到成为今年格外难忘的一次阅读体验。一个人的生命被浓缩成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情感的密度实在太过强烈,像一口气潜入大海,万事万物离我而去,只有阿克曼的叙述紧紧包裹着我,一直沉入最深处。在不可见的海底,我伸出手,触碰到的是一颗完全袒露的心脏,它脆弱地跳动着,鸣叫着,与我的心口共振。
我仍记得读完最后一页时,抬头看到了窗外摇曳的绿叶和灿烂的阳光,那一刻几乎有一种从水底浮起,重回人间的怔忡。之后我起身,离开书店,在商场中欢度周末的人群里穿梭,脚步竟有点虚浮,身边路过的每个人都如此遥远而恍惚,感觉只有自己仍像在另一个世界中漂浮。
这个世界该如何描述呢?它是如此浓烈,如此私密,又是如此心碎。 它是与衰老病弱的母亲无法共存又无法分离的复杂关系,是与恋人从爱恋滑向占有、伤害与摧毁的完整过程, 更是一个敏感、透彻而又赤诚的心灵打破时序和常规,将对痛苦的全部觉知在纸面上倾泻而出。家族记忆里的大屠杀是经年不愈的伤痕,提示着痛苦是人的终极真相。尽管多数人会借助成就、借助后代、借助日常生活来抵御和回避。但正如阿尔曼所说,她终其一生一直是老成的孩子。孩子无法用社会建构进行自我欺骗,孩子不知道如何钝化和伪装自己的感知,也只有孩子,可以看穿结构精巧、设计繁杂的自我幻象。
所以她那留名影史的伟大创作在她眼里只是“一些泡泡”,转瞬即逝。所以她说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总在离开和归来之间持续摆荡。所以她的目光总是能够穿透琐屑日常的最深处,感知到其中无尽的孤独。
唯一的牵绊,如所有初生的孩子一样,仍是母亲,是爱。在家族和人类宏大的历史创伤面前,在无法摆脱的虚无面前,这一份爱微不足道,但又如一根绵延不断的丝线,一次次和她想要离去的冲动相拉扯,将她从死的边缘拉回来。
全书的结尾停留在看上去充满希望的那个瞬间,母亲仍在,新的恋人陪伴在身边。最后一句话那么温柔,“在走路时,我们的影子都在爱着对方”。它被书店店员写到纸板上,作为宣传的标语。
但这亦只是幻象,我放下书,发现阿尔曼自杀于2015年,死于母亲故去之后。
那一刻我说不出话来。
No 4. 疼痛部 by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让人很难用理性分析,只能从生命本源去感受的,是否都会被冠以“母亲”的前缀?mother/motherland/mother tongue……母亲故去后的孩子,离开故土的游子,失去母语的幽魂,共享着一种持久的被剥夺感。
《疼痛部》在2023年是热门书,本来对太热门的书不抱太高期望,但读完却难以忘怀。如此痛切、深邃的流民文学,笔触像刀一样切到最深处,痛到剔骨剜心。
南斯拉夫战争发生于上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历史的终结”的一部分。而和二十世纪的诸多血泪一样,它也被急切拥抱发展的世界有意无意地遗忘,在进入千禧年的欢庆时刻,像灰尘一样被扫除到角落,折叠进看不到的夹缝里。
但历史最终是以人为单位来承载的。当巴尔干的战争硝烟沉淀为废墟上无人问津的沙砾,当故国、母语和主义的理想都不复存焉,流亡者仍满身创伤,怀抱着无法与外人言说的幻痛,成为奔涌向前的历史和悬置的他乡中永恒的“身外人”。
这是历史的债务,而它从来无从清算,在盘根错节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冲突面前,每个人也许都有不能回到故土的理由,回去可能意外着死亡,但流亡也不过是更漫长的失败,于是真正自由的瞬间只有背起行囊上路的那一刻。然而当无数真实的东欧移民正挣扎于贫穷、犯罪和仇恨的泥沼,后殖民主义与身份流动却早已成为学术舞台上人人都可装点一番的时尚单品。此时流民们被剥夺的又何止是身份与归属,更是能阐述这种被剥夺感的话语。于是为了过活而身份扮演,记忆不得不在求生的需要下被扭曲或遗忘,唯一真实的凭依,只有持续的疼痛。
阅读的时候,尽管语境截然不同,但我仍从文字的背后寻觅到某种同样不可言说的共振。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白编织袋和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母亲的针线,缝起不足以外人道的成长碎片。长大后,我们发出“我们是最后一代”的酷儿宣言,以看似平和的方式,远离某种昨日的理想国度,却也失败地进入不了明天。
我们是在故土上游离的流民,疼痛虽不那样剧烈,但同样找不到可表达的语言,只能在认出彼此共同的烙印时心照不宣。
No 3 The Buried :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by Peter Hessler

另一本讲述历史和当下的“国别之书”,来自于一个非流民的、外部的视角。Peter Hessler,aka 我们熟悉的何伟,在2011年离开北京,前往埃及开罗。彼时,正值阿拉伯之春。本书即是他旅居开罗五年的记述。
去年读了何伟最早的作品,写于四川的《江城》,当时我说阅读的体验是短暂地与何伟这个“外人”合一,如离魂者回看肉身,以他者的目光重新体会“我”的荒谬和自洽。
这一次,面对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我和何伟一样都成为了局外人。但这一次的阅读仍充满有趣的视角之差。在2023年10月,我去了一次埃及,当时我便感受到了埃及的多面性,震撼人心的古老金字塔下是一拥而上的小商贩,海边度假村与贫民窟,大商场与穷街陋巷。这些脑海里的景象和何伟书中的目光重叠交错。十年的时差,埃及当然有了诸多变化,但更多的是一致性。何伟笔下许多眼熟的生活细节让我会心一笑,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沉浸感,像是再度被传送回了那个干燥炎热、充满沙尘的开罗,重新伴随着何伟走街串巷。
更添一层趣味的是,在埃及时我所感知到的那些荒诞之处,时常让我忍不住将它们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相对比,那些微妙的相似与本质的不同。而在何伟的记述中,他的参照系亦是他旅居多年的中国。我们经常一起忍不住想,“这样的情况要是在中国……”当然,何伟有比我这样一个短暂的旅行者深入许多的观察,对埃及内部各方微妙的社会心理有敏锐的感知。因此我曾亲身感受到的混乱和矛盾也得以借此书得到更深切的理解:强大的传统桎梏、不愿改变的文化惯性、羸弱无效的治理和越加悬殊的贫富差距。何伟身在的十年前的埃及,阿拉伯之春仍是十字路口屏息以待的悬念,而我所前往的埃及,已证明那个春天终究是原地打转的昙花一现。
和《江城》相比,何伟写作上显然更精进成熟,更克制从容,在排篇布局上也更讲究。如果说《江城》的何伟仍在用一种初生牛犊式的热情写作,将所思所感一股脑地倾泻而出,动人有余而技巧不足。那么读完"The Buried",我已确信何伟是一流的非虚构写作者。如何用一本书描摹内部差异巨大的埃及社会?何伟的办法,是记录下他遭遇的那些背景迥异的人,他们的人生故事在文本中自然地交织,配合他在考古现场的深时游记与动荡现实的实时观察,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一个古老迷人而又严酷混乱的国度就这样浮现于纸面之上,带着复杂的肌理和真实的触感。
何伟在埃及五年的时光,参与了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但更重要的是,像在四川一样,他和周遭的个体结下了真切的情谊。他记述下这些友谊的发展过程,也尽力展现朋友们多样的生活,展现不论系统有多么糟糕至极,仍有个体在尽最大的努力生存。书中他描绘的那些鲜活可爱的人物,左派知识分子、捡垃圾的人、深柜男同志,中国的内衣商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像是慢慢成为了我未曾谋面的朋友,甚至在最后离别到来时和何伟一样感到万分不舍。
二十年过去,沧海桑田,但我很高兴看到何伟笔触中的细腻真挚,那种对个体的关注和同理心,对大时代中具体的人用心用情的刻画,一如初作《江城》,依然熠熠生辉。 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幸运,也是我们作为读者的幸运。
No 2.爱,为什么痛?/爱的终结 : 消极关系的社会学 by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对现代性、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反思是我近年阅读非虚构的主要方向。伊娃·易洛思延续了这一脉络,只是这一次研究的课题更聚焦,是爱情,更准确来说,是“现代爱情”。
乍看上去,这是一个只属于私人的情感世界,但正是在这看似微观的场域中,潜藏着现代性庞大的倒影——在前所未有的“自由恋爱”的世界里,爱情呈现出光怪陆离、自相矛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面貌:明明可以自由进出,却摆脱不了被束缚的虚无感;明明讲究互惠互利,却更容易挫败迷茫;越是谨慎地选择评估,真爱却越显遥远。
阅读时很容易想起那些在单口现场被反复演绎的两性笑话,想起一边厌弃“恋爱脑”一边在社交软件上屡战屡败的都市男女,想起身边的很多案例,必须要评估礼物价值的纪念日,必须要提前约定好报备查岗条件的“关系手册”,必须要持续监控付出与得到是否对等。身在其中的男男女女们,早已习惯将它的成败落于己身,毕竟自由恋爱给与人们如此充沛的欲望空间,如此丰富的选择,难道不是无可置疑的绝佳好东西?
易洛思力图证明的,恰恰是自由恋爱背后的运行机制。在这个看似私密的领域中,潜藏着人们无法清楚认知到的力量,它被有意包裹在个人选择的语法下,包裹在自由和保守的二元对立中。那些看似无限的选择,其实离不开理性语法、技术革新和消费主义默契的诱导,是它们合流重塑了当代人选择的过程,鼓励人们将情场当作算计,将自我利益的盈亏得失放在中心。同样的,我们欲望的自由,也是特定语境下的自由。视觉资本主义通过打造性感的图像符号、性-经济主体的文化脚本,将性自由重组于经济父权制的框架下,在对个人身体和情感的控制中,实现个人欲望和心理需求的最大化变现。
于是爱情在现代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下逐渐异化。人们在对他人的快速评估和衡量中,失去了将对方作为独特个体来理解和珍惜的能力。人人皆可替代,人人只是情场中难逃贬值的资源,随供需浮动的价值客体。性在无限泛化中日益虚无,爱情变成需要时刻监控和博弈的零和游戏。 而这必然反向带来情感的失调和信念的丧失。因为真正的爱,本身即是“失控”,需要奋不顾身,需要无可选择。
最终章的论辩尤其令人动容。易洛思坚持,当代爱情的病症,并非享受自由必须承受的代价,而是自由这一概念扭曲挟持的结果。 这正是新自由主义最狡猾之处: 崇高的自由理想终究有必须落到制度上的一天。而制度本身的设计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不公,经济的不公、性别的不公,种族的不公。以自由的名义,僭越和剥削人的情感和身体,创造新的特权和等级。但此时产生的痛苦,已完全被归罪于个人。所谓“游戏规则有问题,但输的责任都在你自己”。而觉知到游戏规则本身的问题,是反抗新自由主义逻辑的开始,也唯其如此,互惠对等的亲密关系才有实现的可能。
今年易洛思的两本论著, 和去年读齐泽克的《斜目而视》与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一样,对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朋友们的讨论中,它们被反复引用,用来解答困惑,安抚焦虑。同时,也在和今年我读的更多非heterosexuality的作品形成补充印证,带来更丰富的思考空间。
它也让我再次体味到,优秀的社会学著作背后,总有一个学者内在的目光,不回避不认输,穿过重重表象、伪饰和纷争,去凝视那些不易言说的模糊地带,揭示水面之下潜藏着的支配性力量。 这既需要一种智性上的锋锐冷静,也需要一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追索谁在得利,谁应负责,还具体的人以自由和尊严。
No 1 Fun Home : A Family Tragicomic by Alison Bechdel

今年有两本书清晰地记得阅读的情境。一本是《我妈笑了》,一本就是“Fun Home”。巧的是,两本自传的主题都在讲述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此处说“巧”,只是回避的托词,也许正因为是这样的主题,才会让我难以忘记阅读时的心境。书里书外,我们共享的是一种近乎本源性的情感,它郁结在心口,无从拆解,无法掌控,无力招架。除了家,除了父母,还有什么能引发我们这样持续的阵痛?
而这种阵痛,是我今年反反复复感受到的。
我还记得读完Fun Home的那天,我和父母一起吃晚饭,母亲在饭桌上提起她同事的丈夫因久病多年而自杀了,之后他们因为一些琐事争执起来,也又一次不可避免地将我牵连进去。
像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在这样的夜晚读完了这样一本书。书内外的情境对照纠缠,以至于无法冷静地写下评论——和饭桌上的对话相呼应,Fun Home的开篇,就是Alison讲述父亲的自杀。此后的整本书,既是对他的追想与刻画,他隐藏于心的秘密,他失败的理想,他作为父亲和父亲身份之外的多面人格。也是对自我与家庭关系的思辨, 想放弃男性气质的父亲,想拥有男性气质的女儿,夹缝之中依循传统女性气质的母亲。这是两代人关于性向、性别表现和自我身份的分歧与共振,也是关于家庭内部爱与恨、逃离与和解的无解难题。
Fun Home和我以前阅读过的图像小说截然不同,最明显的是它惊人的叙事技巧和高度文学化的表达(长大后,英语专业的Alison正是通过文学,与身为英文老师的父亲重新建立起互相理解的桥梁)。被打乱的叙事时序,出人意料又丝滑地融合在一起。名著的典故和当下的映射,无缝衔接地彼此穿插。这是一份让人叹服的文本,绝不输给我此前读过的任何经典文学。
但真正赋予Fun Home超越性的力量的,真正让我在那个有些无助的夜晚感到心有戚戚的,仍是笔触背后的东西,是那份潜入家庭肌理的最深处,去直面、凝视和袒露的真诚和勇气。这份最私人也最“人类母题”的复杂情感,这个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是一道所有人都不得不修行的毕生课题,必须投注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才能作答,也必须用上自己全部的时间才能懂得,懂得一路走来我们是如何被铭刻的同时又留下刻痕,从无条件的仰望和依赖,到急于摆脱的怨怼和疏远,再到终于能感知到父母的局限,看清他们的脆弱和隐痛从何而来,也看清我们作为他们忠实的容器和变形的镜像,是如何承载他们隐秘的自我和矛盾的愿望,又是如何被他们的爱或不爱所塑造和改变。
好了,全部写完了。
不知不觉间,读书报告早已成为我的某种年度总结。毕竟,成年之后,我内在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是由阅读带来的。是阅读在滋养着我的心灵,让它更敏感也更自觉。但不得不说,我的确在今年感受到了它的某种限度。有多少具体的处境,多少纠结的情感,是文字所无法诠释和传达的?
而另一个维度上,阅读也给予了我更多看穿表象、去伪存真的力量。但力量也会滋生盲视,创造关于自我的幻觉,幻觉越是被肯定、被滋养,被满足,则盲视就越深。
年末和新认识的一位朋友有一番对话。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方所叙述的个人经历让我深感冲击。我意识到了此前对话中我所秉持的那些视角是如此有局限性。它来自一个相对闭塞的中产家庭,来自社会学的书本、理论和概念,而我竟荒诞地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那些我告诉自己的故事,那些我放置思考和观点的框架,它们是诠释的工具,是心理上的凭依,但更多时候,它们也是滤镜。戴上它们,纷繁的、多维度的现实被压扁成可被理解的条块,成为佐证我既有论点的砖瓦。我触碰不到条块之外的真实,却自以为具有俯视全局的视角,拥有更高的道德判断筹码。
“所以你会觉得我之前和你讲的很多话都有点居高临下吗?”我问这位新的朋友。
“是的。”对方没有半点迟疑地回答。
“那你会怎么做呢?”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和成长历程完全不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不喜欢做价值的评判,也不习惯输出观点,毕竟你没有办法改变什么,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
过好自己的生活,今年很多时刻我正是这么做的。在内心的某种压力要决堤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只想着手边最基本的事情,把牙刷完,把这顿饭吃完,把这一天过完。
但活在当下,和只活在当下,终究是有区别的。也许如我这样一个人,还是做不到后者。心底的一个声音仍会时不时冒出来:如果说用某种价值体系去概括总结,并做出“应然”的判断,很难规避某种自我标榜的、自以为正义的傲慢(“看,我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多么有智识和良知啊”)。那么在面对困难的现实时,放弃诠释,摈弃价值判断,又是否在另一层含义上意味着对现实的全盘接受,意味着是非对错的彻底模糊,也意味着我们不再去想象一个更公正的、更“应然”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生活,逃遁到“小确幸”之中,这个世界又是否永远没有机会实现?
我想起齐泽克说的,仅仅将一种快乐开心的状态视作幸福,视作生活的目标,会形成一种悖论。因为幸福是渴望的持续存在,而非渴望的达成。所以当我们越是只求满足于某种生活状态,就越是只能碰触到终点后的虚无。只有当我们将生活的目标指向一些更崇高的信念,我们才能在持续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更本真的幸福。
是的,我仍然觉得,信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思考非常重要,但信念不应该脱离行动,脱离真实的感知和体会。否则,它就很容易沦为装点自我的幻觉和社交媒体上的言语演出,用理论框架和各种主义去遮蔽具体的人的处境,并沾沾自喜于一种空中楼阁般的虚妄的胜利。
但同样的,我也拒绝只低头过一种“小确幸”的生活,拒绝道德上的犬儒和相对主义。
那么,该如何行动呢?应然和实然之间,我能做到什么?阅读又能做到什么,处于怎样的位置?
写到这里,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其实每一年都没有答案,不知道读的人有没有发现,每一次我总在下意识地试图用某种修辞的方式,以积极的语调收尾,做一个规整的年度总结。
今年懒于营字造句了,圆不了就不圆了吧。世事本就不圆,那些从裂隙生长出来的脆弱也好、迷茫也罢,或许才是常态。那些毛糙、疼痛、无所适从都可以存在,包括此刻的疲惫,我都全盘接受,全盘允许。且行且看吧。
附上今年随手拍下的一些阅读碎片。




不管如何,还是要感谢今年豆瓣上、现实生活中所有和我谈论书、聊书的朋友们。是与你们的交谈,让阅读总能成为一个温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认出彼此,有时遥相致意,有时互相靠近,然后带着这份暖意,穿行于如意或不如意的世间。

还是那句话,祝所有看到和没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新年快乐,Happy Reading。
-
Da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24 21:55:15
-
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27 10:12:25
-
张玄能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26 13:33:24
-
高明媚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2 21:02:39
-
walkwithmysoul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11 21:46:33
-
豆友286211549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6 08:46:18
-
南希公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3 11:32:38
-
路(Lu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3 05:07:18
-
Gengi✨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1 19:23:19
-
我是明矾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0 06:59:17
-
格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9 14:46:19
-
天狼星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9 14:44:07
-
苏繁茵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7 10:11:28
-
傲娇的狮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4 21:36:35
-
虔诚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2 00:21:44
-
snakespea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1 16:05:02
-
余有时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1 05:28:53
-
龙川遗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21:58:54
-
创世之神PKD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21:08:06
-
自朴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20:31:04
-
A3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9:56:20
-
kemp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8:53:26
-
贼贼的灯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7:49:43
-
人生一手体验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6:37:50
-
水星269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6:19:17
-
diduan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4:29:45
-
辛夷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3:31:45
-
桑榆非晚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3:29:16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3:08:20
-
煎饼果子摊主粗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3:01:40
-
阿莫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2:40:54
-
一张十万块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2:17:53
-
抱只大橘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1:53:31
-
秋鸿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1:30:02
-
复调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1:24:43
-
李异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1:19:02
-
汤圆圆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0:56:2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0:48:24
-
咸鱼主义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0:44:40
-
skymonk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0:23:02
-
饼干🍪脆脆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10:22:27
-
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59:56
-
慢懒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59:48
-
JIDUDU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58:14
-
夏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37:15
-
给爷倒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34:47
-
湮没人群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0 09:33:14
-
门达克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9 21:39:42
-
槐序十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9 19:55:57
-
愿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9 15:13:52
-
小N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9 11:14:13
-
在看别人快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9 10:51:26
-
魏小钦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8 23:38:53
-
🐰Rabbit Robot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8 23:27:38
-
great_ly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8 11:30:20
-
抱素书屋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8 08:49:32
-
花园分径的小岔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7 20:24:43
-
盼盼小面包🍞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7 17:15:22
-
乙女步未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7 14:49:06
-
香蕉🍌苹果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7 14:10:12
-
豆友3a_YXKIMFQ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6 23:27:22
-
露露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5 23:26:49
-
irregretful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4:23:06
-
Charli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2:50:11
-
豆友6269515474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6:09:00
-
🍦悠悠师兄🍦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5:21:54
-
一小点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3:17:38
-
helen7013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2 02:46:52
-
funf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1 21:23:39
-
暮江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1 19:50:48
-
阿甘本🐱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1 18:50:15
-
水泳泳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1 02:37:38
-
Divvv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20:51:17
-
辩证法(哲学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19:27:37
-
八声甘州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15:14:04
-
娄钰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14:39:40
-
蹦擦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13:06:23
-
lieer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10:28:12
-
trats-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8:47:20
-
娈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8:47:00
-
Soysau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7:44:10
-
Siri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4:01:35
-
un x100t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1:52:10
-
塔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0:53:26
-
Pink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0:23:14
-
奔跑的鸢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0:16:28
-
明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30 00:11:33
-
可爱的马孔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3:05:29
-
不要著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3:00:34
-
小有名气的疯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53:22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38:02
-
Red Jo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35:31
-
will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32:38
-
拉维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09:55
-
anth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2:00:32
-
小口饭观察员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1:59:42
-
Ac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1:58:31
-
whiten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1:57:18
-
夜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1:55:23
-
神话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9 2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