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总结
查看话题 >2024投资总结
1.资产管理本质是服务业
今年是我管组合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年度,感慨良多。总的来说,我挺满意这一年的投资动作,基本秉持了自己的投资理念,顶住了一些人的压力,也忽略了市场噪音,动作没有变形;判断大体上正确率挺高。一年期的业绩不那么重要,但十个一年组成了十年,至少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今年也让我切身感受到资管行业的艰难。在天朝做投资已经是hard模式,而资金的短期考核机制让中国做投资的人是难上加难。
2020~2021年,我曾经的老师们,第一大持仓是长电,备受渠道诟病。“买长电我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在所谓“低估值高息股”最低点的时候,由于相对收益跑输市场,机构资金大量赎回。结果三年后,在高点被热捧、大额募集的百亿基金经理们,亏了基民多少钱啊——而我老师们的产品在十多年复合14%的业绩中结束了,甚至没有赶上9月底的市场反弹。有多少基金经理跑赢了长电,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期?
今年二月,因为领导的压力,我被迫出售了组合中的一部分股票,最终大幅降低了组合的收益率。我没什么怨言,知道It’s part of the game。
做投资需要看长远,做资管只能着眼一年,这里面巨大的期限错配几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问题。资管本质是服务业,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短期和长期利益的考量,无论在何处,始终有不同诉求的。有什么客人就做什么菜,客户说不吃辣,厨子非做一桌川菜,岂不荒谬。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选择合适的客户,完成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但对新手PM来说,最开始是没有资格选择客户的。只有通过长期业绩,一次一次正确的判断、不断抬升的净值曲线,才能让客户有安全感并建立对PM的信任。到后面,做的最好的基金往往都buyout大部分客户,只管自己的钱和同类人的钱,才有知行合一的资格。五年前听过赛斯卡拉曼的讲座,说他的客户是他的Edge,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并理解。
就现在而言,雷军说的一句话启发到我,“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一俩年”。往长期想,拍三年业绩,利用市场波动和基本面变化抓住一些机会,在实践中建立能力圈。
今年看了交易台的统计数据,散户们累计亏损10%+,924之前累计亏损是40%,这个统计还剔除了那些亏钱后销户的账户。再看抖音直播间各种股神们都很有销路。这些都说明了一件事:我国居民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是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近两年公募基金没有推出好的产品,把居民们推向被动指数。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的好,不用担心没有市场。
2.时代、周期与命运
债务周期和大国博弈,是这几年资本市场的主要困扰。这两个问题,又属于不同的性质。
周期是摆锤,是ups and downs,有上升就有下降。历史上的债务周期有其规律。中国的地产周期和日本和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非常可比,演变会有不同。微观上看中国,行行业业的竞争力肉眼可见,也因此受到地缘政治的压力。所以国内的债务周期最终是时间问题,并不会像热议的“失去的二十年”一般。以短期压力线性外推未来,原是人性。
时代是打破原有的规律,重起炉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未来多年做投资的宏观背景。1950年向苏联“一边倒”;1979年中美建交;2018年贸易战。1850年大英帝国顶峰,1910年美国工业登顶,1945年帝国权柄传给老美,2020s美国开始退出全球化。每一次大船的转向都是时代变换,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人的半生。
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在哪个年代就轮到什么背景,遇上了就是遇上了。
前几天顺路参观CCP二大(1922)纪念馆,发现当时的参会代表们有1/3是不得善终的,即使他们选对了道路,却倒在黎明前;出生在1960s的人,幼时恰逢动乱,看似很糟,但在壮年期遇上了中国历史性的繁荣和互联网产业革命,几重机会叠加;90s和00s几乎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批没有挨过饿受过冻的孩子们,但长大了发现机会寥寥了。You never know.
怎么办呢?芒格说,“Soldier through”;李录前几天的演讲也说到这个问题:我们的投资就是要Take the world the way it is, not what we wish to be, what we want to be. It is what it is, take it,在此前提下,在微观层面、具体公司上有所作为。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今年看到一个数据震撼到我:中国的人均猪肉消费量近三年增加了50%,因为上一轮猪周期投了过剩产能把猪价打到很低的水平,低价刺激了需求。我曾经以为这些基础消费都已经饱和,没想到未被满足的需求还有如此之大。换句话说,中国人处在历史上吃猪肉、牛肉最多的时候,住在历史上最好最大的房子里,也使用着最好最便宜的汽车和家电、享受世界上最好的通信网络和交通网络。无论是横向与其他国家比,还是纵向历史上对比,绝对生活水平并不差,而且是在向上爬升。债务周期和增速下滑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相对落差和不适应,拉长时间调整后会发现,其实只是发展中的坎坷。”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未来是不确定,信念因而重要。观察中国的每一年,我的信念都在加强:The best China lies ahead.
3.企业家与公司治理
老巴常说的一句话是:”when a management with a reputation for brilliance tackles a business with a reputation for bad economics, it is the reputation of the business that remains intact.”
喜欢一个企业家,喜欢一个企业,不一定要做他的股东。投资不是为爱消费。因为喜欢企业家就激情出手,给企业慷慨的估值——我已经犯过好几次错误了。
今年的Li.Auto让我很难受,特别是作为资产管理从业者而言。李想是我非常喜欢的创业者,思考很本质、知行合一,对产品、消费者需求极重视,公司管理得也非常棒。但今年一款新车的失利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供应链、零售、品牌,商业模式太差了。
一个人品很好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是值得投资的企业家。比如俞老师,人性上有很多闪光点,在教培行业受到重创时的一系列动作都很本分。但他却是著名铁公鸡,首先没处理好直播明星的激励问题,其次为了满足个人道德欲望把子公司拱手送人,完全没有考虑到股东利益。
但也绝不要与坏人为伍。这个观点每一年都在reinforce。今年的极度汽车又一次证明了BD能有多烂;畸形的资本市场也让一批人成为减持割韭爱好者。离得越远越好。
也不要有道德洁癖,人无完人,也没有完美的公司,且都在动态变化。有些说要变好人的,动态衡量,做一步给一步的估值。
还是珍惜pony这样的企业家吧,在中国简直太稀有了。
4.决策与执行力
费德勒今年在达特茅斯的演讲有一段话很有启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打过1,526场单打比赛,几乎赢了80%的比赛......现在,我想问你们所有人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在这些比赛中赢得了多少百分比的分数?
只有54%。“
曾经有人统计老巴每一次出手的胜率,也不到60%。重要的是赚钱的时候赚了多少,亏钱的时候亏了多少。投资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几次重要的出手,每一次都要慎之又慎,反复斟酌,但如果犯错,又要杀伐果断;轻仓是two-way door,不必有太多的决策成败包袱,随机应变。
我有一个执行力很差的缺点。执行力差分两种:一种是因为没想明白,所以犹豫。如果思路很清晰,好比地上有金子,自然弯腰去捡。如果分析得足够好,决策会自己呈现,如果决策很艰难,那多半是分析得还不够或者应该放入“太难”的篮子里。另一种是因为心理因素,被路径困扰,不愿意做否定自己的事情。自信和Ego的边界非常模糊,在实践中还是要努力以理性战胜感性。
今年最大的失误是Miss了PPMT,一个在我框架内、长期跟踪、甚至已经买入手中的公司。在股价下跌、领导减仓的压力下,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当基本面表现,股价也上涨的时候,纠结于买入的价格,很懊恼。大道说得好:“悔恨懊恼其实也是不理性的表现,需要的是向前看,总结一下经验就好。不过,这个其实非常难,要理性非常难,心底的安全感对理性思考帮助非常大.”
最后想提醒自己,公司的同事们对我都很尊重,最终是因为有求于我的老板,而非我的观点有多正确或多重要;投资这行文人相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才会真金白银下注。2022年我持有的公司跌的很惨,当时要给自己打气;这两年我的判断都挺正确,自信心有很大提升,反而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有ego。事实与逻辑之前,“自我”是最不重要的。
新的一年,保持平常心、专注价值,日拱一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