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年水晶的结构

标题是蹭《水晶的结构》的,我时不时就会回想起这部电影,但它其实不太属于我特别喜欢的那一类电影。《漂流》对我来说也算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吧,但是对于重看一部电影有点抗拒的我至今还没重看这一部,最想重看的时候我也只是去看了同一位导演的《蒂萨河秋草图》,据说这部短片是已出的《漂流》碟片的Bonus内容。今年遇到的这样一部电影应该是土耳其的《爱情时刻》。不过真的重看这些电影最起码也要等到一千年以后了——也就是明天,5202年。
今年在选老片十佳和新片十佳的时候砍掉了好长一段名单,所以最后决定再搞个大的年终总结,把之前cut掉的一些也放进来。不过感觉今年看到的重要的作品真的挺多的,似乎在这个总结里还是得取舍掉一部分。因为特别好的和没那么好但也想推荐的电影太多了,刚开始我还想给它们分类,后面发现自己的分类又有所限制,最后索性就不给分类命名了,而且得按月份来排才能略微缓解一下我的选择困难。
——————年终总结分割线—————
**—A—**
**-12月-**

神迹。由接近童话的模式开始,似乎也预示了一个童话结尾,让我们发现理想平易近人的一面。最初让我感受到神迹在发生的时刻大概是在看医书的年轻Harris貌似为窗外的歌声烦扰时,而他随后的举动却告诉我们,让他内心产生波动的其实是唱歌那一户人家里的Samuels,他刚对她说出开场白,七点的钟声就响了起来,然后他们在钟声里约定了第二天的见面。此后小镇的时间似乎剧烈加速了,老Harris医生去世,小镇被热病席卷,还有一开始因Famous先生的土地下的云母矿脉而起的争端……热病终于要结束传播时,奇迹显现在Samuels身上,此前产生了严重自我怀疑的Parson在影像和讲述里解决了Famous的土地归属,“侠骨”与“慈航”被赋予神迹的化身,成为最终相遇的童话和理想的见证。
**-11月-**

镜头看起来最“浑浊”的时刻是主角们看起来像一个地下组织的时刻,但到了我们得以看清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整个组织无非是住在同一个房子里的女孩们的朋友、恋人、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恋人,等等……大概是Charles在水中的那一瞬让我拥有了这样的观看方式。外部局势足够恶化的时候连单个的人物都会显得“浑浊”,会对本应信任的“组织成员”保守不该保守的秘密或施加不该施加的控制。还好我们可以相信,虽然不一定是天然的对抗关系,但这个由极小的网眼织起来的网络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施压时,几乎不可能完全被捣毁,尽管电影的结尾和整个世界都未必乐观。
**-10月-**

原本看似还停留在爱情悲剧小说的优质可视化的层面,但没想到怨毒程度平地起高楼的同时,一个个现代性时刻骑着马到来了。有很独特的melodrama气质,所有爱情中人都像在油画的画框里静静厮杀,在不同机位里被我们连续听到两次的台词是会演化成弊病的怀疑主义。电影里美丽的蓝色其实很抢眼,蓝色的花、蓝色的服饰、蓝色的夜晚、蓝色的天边……但蓝色并没有大片出现电影的海报里,也几乎不构成电影的通调,因为那可能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爱情和平等,大概只有Francisca和José Augusto私奔那一晚的夜晚蓝色是能完全占据画面的,但是阴森得就像这出悲剧的判词。因此Camilo提前一个场景说看到了Fanny的尸体,所有人都悲痛欲绝,但Fanny死时的场景里看不到任何人的眼泪,该掉泪的鳄鱼只是掩面。
**-9月-**

好美,完全被吸进了处在亮部的面孔和演奏乐器的手部的引力范围内,因为我们根本测不出它的内部藏有多少魔法,而暗部看起来更富有可随时发生的变化,看起来就像电影和音乐时不时地给我们开门关门。虽然是纪录音乐,但是虚构的世界也有通过音乐流向练习时的巴利巴尔的情绪中。
**-8月-**

只讲开头和结尾,这部电影看起来流的应该会是神经喜剧的血,但是被卷进意识形态和底层生活的命运摆布里的人物就像随着衣物卷进洗衣机里的纸巾,这简直不能更黑片了。
**-7月-**

蔡明亮竟然会想到把这两个类型结合起来,不过倒也完全不用想这种混搭能不能成功的事,因为他似乎就没有想过让它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几乎交织出现的这两个类型的片段内在流动的情感无法互相连通,因为这部电影想表现的就是情感的淤积。之所以蔡明亮那些讲着情感淤积的电影看起来不苦闷压抑,是因为他始终给他的人物和电影里的空间留有泄压阀。《天边一朵云》里下不出的雨从路面沥青上的洞里渗出来,因为李康生饰演的角色刚为陈湘琪饰演的角色砸开新近铺的沥青,为她取出某夜从家里扔到马路后嵌进了沥青的钥匙。这两个角色的重遇正如久旱逢甘露,哪怕电视上说雨下不出来。虽然在电影的两个类型的片段之间,情感一直无法互相连通,但其实第一个镜头就对准了看起来既可能连通有可能不连通的地下人行道,之后也时不时出现这种角度的天桥镜头,这些地方正是男女主角经常走过的。从空间调度上说,蔡明亮给到角色的并不是一眼看过去就能确定封闭的空间,从一开始就不是,哪怕他们并没有很早就发现这一点,甚至可能到电影结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发现,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发现的可能的确存在。而且,也还有歌舞片段能“说”出难以启齿的心中所想,很具有创造性的一点是,里面采用的歌曲都是华语老歌,而舞蹈妆造又给人一种像吃了菌子的完全不现实之感。歌舞场景既有一些当地的地标,又有普通的甚至有点破旧的居民楼,好像难以让人相信是现实之物的舞台其实就是在现实的空间里搭起的。总之目前看过的蔡明亮的电影都非常有趣。
**-6月-**

“我就要离开你了”,所有禁忌与拉扯逃逸到了阅读的庇护里,改换的称呼vous是上一次逃逸时被制造出来的恋人絮语的隔离带。逃逸的影像因为“元阅读”的在场可以容纳不止为兄妹二人所有的关于海边和夏天的记忆,于是电影属于他们的同时也属于观看-阅读这部电影的观众,我们自己的感官一边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记忆增删细节,一边会试着调整或适应错开的画面和声音,想让Duras的声音和Ogier出现的画面达成不可能的“同步”,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追捕”逃逸者的游戏。
**-5月-**

赌来赌去得到的都只有不能被美化的拉斯维加斯霓虹一般的梦,从一开始,游戏规则就是要在银币机里输掉所有轻易得来的一切。而范霍文竟像Nomi那样,挥舞着小刀最终“剥削”了类型片、赌城和所有真实世界幻梦的“剥削”本质。类型片的堕落与自反悉数奉上,在全是赌徒的路线上锚定了不堪但真诚的自我。

几乎全是空镜的美妙电影,好像镜头扫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回忆,或者所有人都能共享某个单独的地方的记忆,还有时空幽灵(上海在37年被轰炸-西班牙内战-纽伦堡审判)、雾墙的紫罗兰色和鲜有的人迹的铜绿色。更可怕的是,杜拉斯只拍摄建筑物的内部和外墙、录制时有跳跃的呢喃和闲聊、让人声中被念念不忘的印度之歌适时出现,就能将我们的私人记忆安置好在公共陈列室里。这又何尝不是“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的一种可被破译的密码呢?

这片银幕上的吉诃德似乎并不想成为理想主义的化身,哪怕他不一定知道会有人给他著书立传。他跟桑丘就像公路片的主角,仿佛就是喜欢就上路了,于是镜头也总是停下来看花看草看天空,听风听鸟听落叶,甚至静静凝视太阳在逐渐呈吞噬之势的夜幕前一步一步地缴械。而没有了风车等对手的吉诃德与其说是缴械投降了,倒不如说是放任自己在冒险中自由走神了。原著的吉诃德是拉曼查的人,并且人们一提起卡斯蒂利亚语的名著,很多时候也会第一个想起《堂吉诃德》而这部电影的吉诃德和桑丘都是讲加泰罗尼亚语的,不知道是不是在加泰拍的,直觉来说好像有很不一样的风貌,这也是对我来说有意思的点。
**-3月-**

利纳斯及整个潘佩罗小组像插花艺术家,他们集体采集和创造了来自不同历史时段的花朵后,随着已在花瓶里的花朵的指引成为另外的一些花,并找到自己在这一整次的插花艺术中的位置,然后让所有不同的花簇拥着渐次绽放的奇遇倒映在我们的眼睛里。
**-2月-**

你本来会以为这些人物都只是平面里的角色,但是落叶吹进了屋里,提醒我们这些在风里写就的人物拥有了生命,走上了落叶的轨道。
**-1月-**

猫猫(猎豹算是大猫吧!)立大功了,雷龙骨架坍塌了,爱情的面纱揭开了,神经兮兮(绝对是褒义)的杰作诞生了!(是我觉得好到写不出短评的那种电影,同样的还有《赤胆屠龙》)


浅焦在这里也藏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为还没有出画的人物被交付给了我们的想象力,就像花瓣结构部分。片场里Pilar坚持叫Violeta为Rosa,像是在用另一个可作为花的名字的人名来进一步确定Violeta花一般的存在,因为在剧组里各司其职的人们都应被肯定,这也体现在了大半小时的片尾上。这个地方好像夹在一本书里作为书签使用的花或叶,而无论以花的图形作为结构的《花》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显得那么包罗万象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艰涩,因为每天被记录在日记里的生活也可以是虚构的模样,一个人很可能几乎每天都经过一片满是带着学名标牌的树木的地方,历史大事件甚至是人类浩劫也可能距离日常只有咫尺之遥。而这一切都是用美丽又经济的方式拍摄出来的,就好像在说,每个人都可能追寻到伟大的存在,说不定就在树木的脸庞里。
**—B—**
**-12月-**

Romcom没跟Dogma95硬融好像反而更可爱,比平常的爱情喜剧更多了一种日常生活产生的梦幻,毕竟爱情本来就是幻梦(非褒非贬)啊,Dogma95反而很好地通过梦幻的演员和场景的缺席到达了这种梦幻的机制之中。

房子起到的作用跟《育婴奇谭》里的雷龙骨架还挺像的,想不到困住/阻碍两人的东西最终不坍塌的可能。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的不同空间,很有巧思的同时也能通过这些空间的形状告诉观众两位主角相遇的可能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多年前相遇还是多年后重遇,都发生在一直像平行线一样向左走或向右走的男女主角刚好走到了圆形的空间里的时候(旋转木马和圆形喷泉一样的地方),因此当他们各自决定把当年对方坐过的,而如今被拆掉的旋转木马艰难地运回家并保存下来以后,空间的魔法终于正式生效了。感觉爱情喜剧或者歌舞片的空间魔法最出其不意也最令人着迷。 **-11月-**

好久没看H-S的我来复健了……观看过程中我几乎都把注意力放在他们朗诵时的姿态和话语(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发音方式)上了,让我觉得蛮好看也蛮好听的,看起来固定的镜头其实在对着不同的人的时候是错落的,因为其实每个人的发音也是错落的,分到的语句的长短也是错落的。实际上,H-S是把日常会发生的自然对话放到了朗诵的场景里了?以前几乎没有这么观看过朗诵,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注意到每个朗诵的人的姿态、跟他们发出的话语有关的事物有多么不同,感觉跟H-S摆放摄影机的位置很有关系。对如何关注人的动作和话语很有启发性的一部电影。

每个人都萌死了,特别是Lluís Carbó(吉诃德饰演者),结尾在海报上那个场景上演的那一段求婚不像演的,让我想起之前听说过一篇研究《堂吉诃德》里的同性恋倾向还是什么的论文……看下来发现这一部幕后纪录也很像公路片,幽默浓度极高,像《唐吉诃德》甚至是《唐吉诃德》加《鸟的歌唱》的plus。游泳的吉诃德那一段的粼粼水光太美了,前面有一段工作人员和塞拉在讨论一处镜头要不要逆光,塞拉最后说这个不重要,看到这里会发现果然不是很重要。
**-10月-**

原来吉罗迪一早就已经开始让爱欲去消解不屑于做梦的人竖起的铜墙铁壁了,而且这一部里面还有一些很可爱的恶趣味,不管是镜头上的还是人物上的。
**-9月-**

会想到马特尔的《沼泽》,《舍间声响》和这一部的声音设计都有不少神来之笔,不过它们的视角挺不一样的,《舍》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在转换视角,但是细节最丰富的三条线也从始至终都在推进。一开始会想不同线路上的邻居有没有什么很直接的关系,但其实他们的故事的并行有点像电话串线,或者说这部电影就是累西腓某条光纤上的各部分机接通的日常,听到现时“通话”的内容我们会想象到这个社区的生活片段,但影像也会部分揭示话语里跨越的时空,幽灵和影响深远的暴力会在声音之上展现其可被人们认出的面目,比如听到恐怖电影音效/音轨后,废弃的老电影院到达我们眼前的那组镜头。
**-8月-**

好“多血质”的电影,放现实里这样的生活过一天我都难受得要死,电影真的太不一样了。整部电影也是一篇乐章,男主角Guia就如他敲的定音鼓,说实话大多数时候他都不是非要在场的,但是乐团指挥对他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颇有微词,他自己也在不断地给自己的不在场找填充,每个像陀螺一样的现代人大概都如此。流动的街景想及《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如果Guia遇到了克莱奥问卜的那个占卜师,她可能教Guia清理一下自己的能量场就好了?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个修表的镜头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动作。
**-7月-**

像《北方的桥》那样,双姝不知怎么就出现了又不知怎么就消失了,但里维特电影里的阴谋论幽灵在这里存在感更强,除了丽莎像幽灵附体以外,其他人更像被幽灵夺舍了,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在电影的散点透视和丽莎观察事物时隐约出现的星群说明里,也就是一开始得到了详细介绍的双塔里。尽管双塔出现的时间可能没有两个女生一起行走的时间长,但是过分美丽的影像就像万花筒里的碎片,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双塔里有切割过去的棱镜,所以《双塔》会有比里维特的电影更痛苦的对抗。然而双塔没有如阴谋论所说的那样倒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重若千钧的反而是找不到缘由的丽莎的离去,这同时也是某种回归,星群微小局部的游移才让这时看起来像是发生了什么。
**-6月-**

电影中戏仿现实的人际关系的路线是夸张的,就像受挫后生活像按了快进键一样的男女主要冲上拉丁美洲塔破碎于天际那样,还有他们同样快进的显化于塔尖却沉积在低谷处肆意生长的爱情。构筑那栋让整个世界成为邻居的房子的质料像各种撞色马赛克拼到了一块,平常不会有人想到将土著文化、拉丁语、相扑、奥特曼放在同一个空间,而它们共存时预期会产生的幽闭恐惧症并没有真正随行到电影里。当所有人物全都挪移到实体的拉丁美洲塔上时,此前生成故事和事故时产生的深渊像结痂了一样,像任意门一样的阳台退至幕后,一座前所未有的“拉丁美洲塔”取而代之,尽管旧世界偶尔又伺机抬头,但“拉丁美洲塔”却像那座用各种捡来的石头搭起的建筑一样不易遭受剥落。
**-5月-**

斯科利莫夫斯基竟然部部是惊喜。他拍的怎么不算某种奇怪的coming of age呢?比一个个青年角色更奇怪的就是这个世界,下一秒屏幕上的风景就成了窗外会动的海浪,橱窗里的模特说不定就是会动的真人,披着塑料膜的汽车就是波兰堂吉诃德的对手风车。但是这个世界就好在酒馆的清洁女工可以变成点燃全场的歌舞明星,雪天里没有火柴的我们还可以靠近火舌点烟,虽然有没办法到达的地方但我还是可以当一名电车司机。
**-4月-**

德尼算是再造了一个还是有地缘政治和器官移植的世界,这就像是一个暴力但美丽的梦。她用感官上偏向短瞬的“入侵”动作来延宕整个的身体排异过程,进而几乎漫无目的地模拟出了人在面对“入侵”的异者时的排异反应,然而因为实为本体的“器官”们在排异时其实也可以有不缺乏自处的时刻,所以很多时候的“入侵”恐怕难以被归类为“入侵”,这些时候的再造的世界带有感官-精神的刺激,危险却又有异常诱惑人心的美,然而德尼又有可能根本没特意去营造所谓的美。
**-3月-**

女演员在戏里感受不到被爱和希望也是会难过到崩溃的,因为这就是对现实里人们对女性“年老色衰爱弛”这一观念的理所当然的舞台演绎。然而有这么一个信念从头到尾的没有破灭:十八岁的时候,我就可以做任何事了,就算到了更年期,也该依旧如此。这个信念不是被简单抛出的,女演员的挣扎在不同的戏剧空间都幽暗丛生,可她最后竟然在别人醉到根本走不动路的情况下最终创造出了最能让自己信服的人物状态。
**-2月-**

除了那些组成中间地带的矛盾,那些反差最极端的矛盾甚至也能构成看似牢不可破的平衡局面,似乎一打破平衡就会带来致命的危险。然而电影危险的美德戳穿了这种装腔作势,所以那几抹很跳的颜色必须在像某种审判的时刻出现在整潭死水般的灰色里。
**-1月-**

我觉得最厉害的是沟口的电影表面看起来非常古典,但内核超级现代,甚至比如今还要超前。而且每一个镜头的观感都舒服到了极点,虽然总是不动声色,但整体不亚于革命,谁能想到这个艺伎故事的壳子里是单身女性互助的宣言呢?——“以后我就是你的傍家”。
**—C—**
**-12月-**

看的时候好想知道Pons母亲的可丽饼菜谱是什么啊,看完倒是觉得原来自己一直都在看可丽饼的制作过程。电影的视线扫过寺木小区的不同立面,或者说总是扫过像不同立面的同一个方向,最后摩天轮近在眼前的时候快要看呆了。感觉电影看向社区生活的时候比密切注视着犯罪活动和复仇行为的时刻要多很多,并且总是投以出神的目光,所以我看电影里的人物吃东西也会觉得很香,当然有时候也略游离了点。
**-11月-**

太可爱了!用活字(影像,而且是不排斥现代生活的影像)印刷术来恢复的神话般的时期和诗歌就像是一座还未到达的岛,但我们已经能从残影中尝试靠近它的美丽和丰饶。感觉皮涅罗选择活“字”印刷术、书上的选段阅读、改通讯录备注为Safo和Britomartis来开始她俩的对话等等形式大概是因为我们还在发现Safo和她的诗歌中,而有关Pavese诗歌的海浪泡沫影像是其中现代迹象最模糊的,感觉我们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到了一座有着现代和古时的景象互相缠绕的美丽小岛。
**-10月-**

给我看愣了,“你好像没有看懂那部电影”,我好像没有看懂这部电影,都不知道生活和电影究竟是谁在模仿谁。觉得男主戴上耳机听交响乐尾随女演员的举动又猥琐又搞笑,让我既想捏着鼻子逃跑又想继续看下去。从短片进入到现实的通道很迷人,短片末尾的男主角沿着楼梯上行跑到天台,而“剧场前”刚开始的男主和女演员则沿着楼梯下行,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为这个嵌套结构做出更大的动作,但是这个结构就是很稳地承托住了。其实有很多符合这种“通道”模式的剪辑,甚至最开始的镜头就是:镜头先慢慢地对准行走的短片男主的哥哥,然后下一个镜头先走到镜头里的是一位陌生的女性路人,而男主角后来才在这个镜头的小店里出来,然后出现在我们眼前,路人就像是走在了那段进入到短片的“通道”上。这些“通道”有不少还是看起来不怎么复杂的“动作匹配”类型的剪辑。所以虽然我们接收到的是一个嵌套结构,但现实和短片还有可能衔尾?随机三人形成的不定性的几何结构竟然动用了五位演员。一开始我还以为短片的男主就是短片导演,感觉电影也有意这样引导我们(我是真觉得李形秀导演回顾展那张海报上的人长得像短片男主)(也可能我莫名脸盲了),结果看到短片导演的真容时,我真的看傻了……太可怕了这个洪常秀……
**-9月-**

睡着也好,醒来也罢,将死时的残酷都不会减少一分一毫。除了感谢在你面前的恩典以外,还不如一过12点就问做了美梦的人做了什么美梦。

朋友们,塞拉太幽默了!可以看到特别多像三王的其中一王朝拜时略微抬脚的动作,所以对上Josef说热死了和三王说再也不来这烂沙漠了之类的信息电波时,现代和古时、崇高和戏谑冲兑出来的幽默会有特别爆炸的效果。从水底拍三王划水划船的镜头让我莫名想到了《猎人之夜》那个很漂亮的水下镜头,都太精彩了。
**-8月-**
∅
**-7月-**

看完了还想再看的一部。电影落到角色身上的视点让人想到Carpenters的专辑Their Greatest Hits的封面,角色在舞台的不同位置,有前有后,但在后面的反而直视着观众,在前面的视线则移开到别处。可能是没有什么真正的配角的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共同但表现不同的弱点,他们永远有得不到又纠结到不能放手的东西,他们的爱总是执着地停驻在不应该的地方,看向所爱之人时总带着一种像游乐场的哈哈镜的目光。也正是因此他们才会绞在一起,或者说他们都在游乐场的同一轮旋转飞机里出不去。唯一的问题是,赫德森在报社时的大段念白似乎暴露出了这部电影表演上的过度,也可能他们就是正在梦里的舞台表演,我们正在看的是这一层的表演。
**-6月-**

因为有点脸盲,所以流动的情欲显得更无因了,回放的时候也还是更加注意到这种无来由的迷狂和一双双眼睛走过的路线,而且新浪潮手法和拼贴的喃喃自语或漫不经心的对话也太搭调了。年轻人的生活里有游乐也有工作,但就没有哪种工作是不流水线的吧,所以不管是人还是食品在流水线上的时候都会静音,哪怕这被允许成为梦的镶边,不过最好能够一起期许和相信夜晚的梦是相反的。
**-5月-**
∅
**-4月-**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之前就感觉到会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看完了似乎只是更确定这种感觉了。这部电影真的好像关于未来的回忆啊,而且就像分不清某样东西是来自对方还是来自我们本身那样,“20年前”的Ocho竟然有很明显的白胡子,这样似乎是过去还是未来(或者说是现在?)也不怎么重要了,拍不成千禧年电影,珍贵的联系也不会消失,如果为电影搭的景最后没办法出现在想拍的电影的镜头里,至少黄昏之时粉紫色的天空会成为我们故事的幕布。我看过的阿根廷电影都有一种魔力,不管电影里的那个阿根廷是浪漫的还是混乱的,每次看阿根廷电影我就想去阿根廷(虽然这拍的是巴塞罗那,但是他们一开口我就觉得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而且有些场景我真觉得有点像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是为什么啊……)
**-3月-**

很多旧坞电影的中文译名都是四字词语,而且很多时候都会给人惊艳的感觉。然而对于这部《魂断今宵》,我觉得它的原名“Angel Face”更有一种黑色电影的魅力,它似乎有点语焉不详,但是当看完整部电影以后,你会发现在片头出现的片名早就在不知何时概括好了整部电影。 虽然《魂断今宵》的类型是黑色电影,但是它的画面其实没那么“黑”,它的男女主角乍看之下也没那么“黑”。1953年距离第一部公认的黑色电影《马耳他之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模板式的蛇蝎美人、硬汉侦探、被卷入事件的无辜男人等等早就是过去式了,并且逐渐被颠覆,因此除了这部《魂断今宵》以外,还能看到很多没有那么“黑”的变奏了的黑色电影。 “黑得五光十色”是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优点,在我眼里,简·西蒙斯和罗伯特·米彻姆饰演的两个角色都是“Angel Face”,他们的面孔、身形本身就完美解释了这个概念,他们的表演更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了这个片名后面应该接上的另一个词,只不过西蒙斯的“Angel Face”角色脸上写着更多五光十色的邪恶:他们俩的角色都打碎并重组了前面那三个人物模板;西蒙斯的角色还是“蛇蝎”型的,但普雷明格用一场法庭戏在有限视角上认证了她的“无辜”,因为在法庭里“一案毕竟不能二判”,然而就连她随便一个投射到墙上的影子都能给我吓出一激灵,原本属于黑色电影经典刻板印象的女性的“蛇蝎”和男性的“无辜”都出现在了西蒙斯的这个角色身上,这种仍可能被指涉为“厌女”的黑色电影女性形象在范霍文80年代的彩色电影《第四个男人》里得到了更加挑衅甚至是恶趣味的延续——范霍文在拍了差不多一整个“厌女”的蛇蝎美人文本以后直接扇了所有对这个文本深信不疑的人一巴掌,他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无辜女性文本重新倒推了一遍整个故事,并且让观众得出“这样下来整个故事也同样成立”的推论;而米彻姆本身的形象就是很适合黑色电影的硬汉,并且他还可以几乎完全不受限的穿梭在杀手/反派(比如《猎人之夜》)、侦探(比如《漩涡之外》)、无辜者/被害者(或许还是《漩涡之外》)的平面之间,在《魂断今宵》里,米彻姆的角色分到了拥有赌徒心态的人“蛇蝎”的侧面,又像“侦探”一样洞悉西蒙斯的角色“无辜”背后的“蛇蝎”,然而他的“蛇蝎”剧情和“侦探”剧情又全由一次他在其中完全算得上“无辜”的偶然触发。也就是说,在这部电影里,刻板的“蛇蝎美人”、“硬汉侦探”“无辜男性”并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物。虽然这部电影并不处在“新好莱坞”时期,但是它已经蕴含了新的东西了——一部类型电影对该类型的忠实与自反,这让《魂断今宵》足以具有杰作的潜质。 另外,那个旧的好莱坞虽然是如今许多人都钟爱的“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反对对象,但是经典好莱坞里也存在着让“新浪潮”的“电影作者论”生根发芽的创作者,该电影的导演普雷明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镜头创造出了让西蒙斯蜷缩在扶手椅上的影像,而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启发了侯麦在《圆月映花都》里埋下显出一张空床的样子的谜面和谜底呢?
**-2月-**

第一次看我好像只看到了“除头部以外的整座雕像”,这一次我终于看到这座“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女神像的头部”了,确实是不该为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阿莉切真的好慷慨啊,她给了掘墓人Arthur重生的机会,把Italia这个名字给了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角色,并让另一位女性角色说出“Viva Italia!”,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意大利万岁”,因为Italia这样一个拥有阴性构词的名字被一个如今由大男子主义统治的国家沿用了。然而了不起的Italia和其他女性找到了那个既不属于任何人同时也属于所有人的车站,在那里“重建了”伊特鲁里亚文明。
**-1月-**

选这部来跨年太对了,它唤醒了本西语人影迷沉睡的记忆,或许我也完全可以闭上眼睛看完这部电影,能让我做到这一点我当然要给五星啦!三年多以前我开始学西语,五六年前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在学校里偷偷一起看安娜·托伦特的《死亡论文》,十几年前《谜一样的双眼》上映,三十几年前维克多·艾里斯拍完了他的上一部电影《榅桲树阳光》,五十多年前艾里斯拍了他的第一部长片《蜂巢幽灵》,而我在《蜂巢幽灵》里认出了《遗忘诗行》的男主角,这两部电影分别记录了他的青年和老年。我以为这些东西只有我知道,只有我在意,不曾想他们有一天会出现在同一块银幕里,这些电影的主创也从未忘记。
**—D—**
**-12月-**

根本就是我想在影展看到的电影!我们会跟着那个用梦境创造了“另一个自己”的水手一起做梦,但就像电影里讲着话的几姐妹感觉的那样,话语会跟在讲的话有所分离,所以山角洋平的创作的梦有一种不同于我们闭上眼睛所“看见”的介质,就像夜晚再深海里潜泳,此时的夜晚更属于它自己本身。

从天不怎么亮看到天黑,感觉电影里的小猫小狗最后也会像夜晚的路灯一样变成星群。其实科贝里泽的拍法有点像在夜里把所有人和小动物,或者说所有事物,都变成星群,并且为了这么拍,他还拍了很多白天的人事物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一切是怎样变成星群的样子。夏日不再重来,是不是说电影设置的有声默片场域捕捉到的也是一种不会重来的奇遇一样的星群?因为拍了很多第比利斯的人和街上的小动物,所以科贝里泽的创作地图看着真的会像星群,其中的人物相遇和错过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感觉《夏日不再重来》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是同在星群上的两个走向不同的故事,更相信魔法的后一部有更喜剧的结局。
**-11月-**

无字幕的观感像是在接收诡谲的母系新神话(就是含猫量略略少了一点)。期待配上中字重看!
**-10月-**
∅
**-9月-**

原来“爱之屋”是个会转动的房子或者猫猫眼中可以游憩的滚筒洗衣机,房子因为生活的气息而活动了起来,旋转的动作又把一切抹平,像把这个房子里经过的一段时间剪辑了一遍,然后不连续的窗外动物的图景自成一出纪录片中的纪录片,猫初次出现就在这一段“片中片”里,这么突然的出现大概就是洗衣机会长猫的证据吧(我在说啥……) **-8月-**

又看了一次整整一百年前的云,这种纪录有点像在气象上散失了的云的复写纸,人借登山和其他活动在其中尝试标记云的轨迹。出现登山镜头的时候,视角似乎有变化的可能,因为拍摄的“人”也可以是镜头里进行活动的人,云有了产生某种叙事的可能,最后竖屏的部分让云和人都变得更神秘了。还挺想知道字幕卡上写的是什么的,配乐莫名有点好听。看完以后发现了“登山电影”这个类型。
**-7月-**
∅
**-6月-**

可能是因为知道跟《漂流》有关联,所以会觉得无人的蒂萨河影像不仅仅有观赏意义上的静态美,不寻常的配乐仿佛预示着下一秒这些水波、草木、泥沙都要跑到剧情片的片场去了,而且它们会被当作人物来拍摄。像《漂流》一样,有了人物也不一定需要故事或完整的故事,尽管《漂流》大体上有一个可以说得清各种要素的故事和故事的漩涡。《蒂萨河秋草图》是关于这些漩涡的影片,人们的劳作被放置其中,却不意味着任何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有了人物、场景和情节也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像看得清大部分流向、急弯,甚至能探清一些暗礁、能确定某些水文特征的河流一样的故事,《漂流》和《蒂萨河秋草图》的河流影像就都非常多,变化和角度都多,但我们也没有因此就能看清河流的面貌。
**-5月-**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像阿克曼的《提行李箱的人》,然而很难说清楚“鸭子季节”里的临时“披头四”跟前者之中的阿克曼是不是来自同一族群。或者他们是阿克曼在墨西哥的分身?甚至是给阿克曼的室内冒险增加难度、设置关卡的隔壁房间的朋友?“披头四”因像鸭子迁徙那样在某个周日聚集到了特拉特洛尔科住宅群Niños Héroes那一栋的803房,因为大人不在家和总在游戏决胜时刻“适时”出现的停电,无聊时刻变成了室内喜剧和青少年的奥德赛,就如片尾回到家的妈妈的问话那样,“做个布朗尼蛋糕要搞出这么大个烂摊子吗?”

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突然觉得是不是要结束了,跨类型的尝试已经明了了,Medellín酷儿群体的梦想与苦痛也已经有看得清的轮廓了,结果发现影片还没过半,差点以为导演的尝试要失败了。没想到前面的部分可能就像导演一开始不太明白拍摄缘由的只有Sharlotte一人出现的墓地影像,后面原因逐渐清晰,导演跨类型的尝试也在看似结束后又有了另一路线——一开始的部分关于他们原本计划拍摄的电影以及幕后花絮,后面则是用“样片”注解他们的生活选择。这些跨越跳转来自导演“相信”并且想制作出来的一种电影,像不“相信”任何也不属于任何人群或事物的人的电影,而在导演心目中让这种电影成为可能的哥伦比亚电影人Víctor Gaviria则是虚构的从头到尾开着地狱天使的灵车的人。
**-4月-**


好像在《九个月的爱情》或者《女人们》之前,梅萨罗什在剪辑、音乐和场面调度上下的工夫尚未达到大音希声的阶段,但是她似乎从来就不服于整个社会告诉女性该不该做什么的声音,因为她不会去隐藏女孩和女人们的美丽与血泪、脂粉和皱纹,就像她拍出来的电影尚未足够成熟时,她也不会为了纪录女性生存和生活境况而刻意去做大象无形的效果。依旧是很美丽的一部电影,像庸碌生活里的一张捕梦网。
**-3月-**
∅
**-2月-**

淡淡的,一度分不清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夏天既适合被记录下来,也适合让美丽的故事发生。电影里一直有提到小鸭子,但是没有出现小鸭子的镜头,我就当频繁的zoom in和zoom out是好奇心超重又易受惊的小鸭子的视角啦!
**-1月-**

好可爱好可爱,像小孩围坐在一起讲的鬼故事。但是其实是很惊悚的现实,是妈妈不得不作为女儿的战神逐渐陨灭的再述。不过因为是妈妈和女儿的故事,惊悚的语气被消解成了危险,就像电影这个危险的精灵那样。

有我很欣赏的表现手法,太会想也太敢拍了,竟然想到通过家用电器的运作来表现无聊空虚的强度。全程都看得很开心,让人嘴角不自觉上扬。
……
写到最后发现,这要不就归为我那永远不存在的杂志《Capicúa》的几个编辑的年度观影推荐好了:A—巴旦木飘香,B—龙舌兰花匠,C—相关人士兰士诺,D—白银河石碑。或者打乱这个顺序也行!
最后要感谢一下今年因为电影认识的朋友们!我在朋友们的爱和电影的环抱中又度过了一年,期待4202年的一千年后带着电影跟朋友们再见啦~
龙舌兰穿堂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永远不会存在的杂志《Capicúa》的4202新片十佳 (43人喜欢)
- 永远不会存在的杂志《Capicúa》的创刊号 (52人喜欢)
- La cotidianidad en marcha (6人喜欢)
- 【自译字幕03】【Col. 01】暗夜街区 Anhell69 (2022) (7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