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归零与第二曲线
在经过了过去几年孩子、房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折腾后,今年理应是稳定、顺遂的一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直到年底。
职业
这个话题在过去几年一直都被我放在最后写,因为相对稳定、缺乏波澜。结果也正是它在年底带来了一次最大的波动。
阿里一直都是个充满变化的组织,这写在了公司的基因里,加上近些年大环境下行,裁员信息不断,身边同事一个个消失,没有人是完全安全的。商业组织不是慈善机构,自然要做汰换。这对于我来说也一直是个预期之内终将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当 10 月底它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让我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波澜。
本来我作为一个一直直面业务的大号螺丝钉,在年中被调整到纯粹的技术后台时,就心生嫌隙:这跟我的履历没有任何相关性。不过考虑到外部环境不稳和内部变化的频繁,本打算熬一阵子等下一次变化,结果其实组织早就给我想好了撤出路径,就跟年中被裁掉的 SY 老师一样。
收到通知后的几天,我还一直在内心试图稳住心态,但 Apple Watch 没过几天就通知我“静息心率”有明显提高。看来身体指标是没有自欺欺人的打算的。
过了两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也。直接导致小也 PTSD,今年再也没有让我给她涂过米诺地尔和看过投影仪,因为这俩是我告知她消息时正在进行的动作。
恐慌是难免的。其实理性想想,经济上我们没有突破底线的压力。虽然有房贷,但靠手头的资产完全可以提前还清,还能兜住日常生活数年。焦虑的主要来源还是与社会脱节的恐慌、对既得利益的不舍、脱离舒适区的不适,以及像定时闹钟一样的儿子无法延缓的成长。我一直在投入的“第二曲线”自媒体号,虽然今年获得了不错的增长,但毕竟时间有限且赛道狭窄,还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职场继续打拼。
年底再找个坑不太容易,各家都在盘点,人才都在等着年终奖,流动稀少,内部也极端看重匹配度,难以转岗。这个过程太过消耗精力和时间,这里就不赘述了。还要多亏小也动用了多年人脉,不知疲倦地帮我寻求关系和机会,最后才有了个还算不错的去处。这个机会哪儿都好,但就是要在上海干几个月,可能长也可能短,我和小也在一起之后还从来没有需要分开这么久过。虽然每个周末都肯定会回家,但这依然是个可能会对家庭和关系积累影响的点。所以骑驴找马也得是个选项。
要说过去三年的职场,没什么成长也没什么感悟,所以这个变化不能说完全是个坏事,它也是推动我继续保持竞争力的一次必要的波澜。也许只有结识的几个团队同事真让我难以割舍。他们可以说不仅是同事了,也是朋友,这在年近 40 岁的职场关系里极为难得。相信未来也会有再聚的机会。
这次变化正好会以 12 月 31 日为终点,1 月初为下一个起点。希望明年的年终总结中,在这个板块会有更多自信和正向的记录。
婚姻
和小也牢固的关系一直是我生活中无法替代的内心安全感来源,也是我对杭州这座城市归属感的根基。这一年里,这段关系继续保持稳定,维持了家庭的幸福,也给了年底波动中的底气。跟朋友同事说起我们俩的日常,都会得到艳羡的反馈。
这一年我进一步深切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以及别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对方感受中的重要性。我还切身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经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容易有习惯性思维。虽然我们一直都自诩“心态年轻”“保持好奇”,但人性的弱点总会自发地出现在不经意的角落。因此需要时不时的反思和回顾,其实跟职场是一样的。当然经营生活带来的内心平静,跟职场带来的价值感和经济利益,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层次,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相提并论。
小也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她赚钱比我少很多,我还会对她这么“服帖”么?这个考验人性的问题,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应该不会”。除了直系血亲外,人和人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要在年轻时,我会鄙夷地把这种条件说成“势利”,但在现代社会、在这个年龄,我会说这是必要条件。没有人有义务一直承担供养者的角色,也没有人理应享受被供养的滋润。关系都讲究个你来我往,幸福同样要靠经营和争取。
儿子想想作为这段婚姻的结晶,已经长成了一个健壮又可爱的小男孩,5 岁的他有这个年纪的心智,但又有小学生一般的身高和体重。他也有小孩子都有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有时候看他拖拖拉拉的样子真是容易着急上火。但人各有命,未来他终究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路,亲子关系同等重要,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给他读书、给他翻译英文纪录片,都是我觉得很享受的时刻。他现在还有稳定的玩伴,跟疯的人在一起就疯,跟安静的人在一起就很安静,适配性极强。就是疯的时候会把小狗搞抑郁,躲在阴暗角落不见人。
旅游
出于对大环境的不安全感,今年我们减少了旅游预算,全年仅仅去了一次斯里兰卡,而且没有带上想想,因此他今年没有长途旅游。不过在他明年上小学前,是一定要再带他出国玩一次的。
斯里兰卡本身不在我们的旅游目的地中,要不是小也同事的极力安利,可能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去。4 月初的斯里兰卡热得离谱,也贵得离谱,完全感受不到一个频临破产国家的“实惠”。不过旅程本身倒还算开心顺利,感受了广阔的大自然,感受了艰难生存的中餐店,也感受了纯天然的民宿,算是今年少有的完全放松的时间。
这段旅程中最后一段的民宿经历,居然还成为了小也自评的年度高光,真是醉了(具体就不说了,丢人)。
今年还陪小也追星去了趟义乌,她去当群演,我就逛小商品市场,可真的是大啊,一天都只逛了一小块区域。见识了低附加值商品的集群效应。
4 月份还去了趟上海,看了看周冠宇,还见了见通过 GT 这个游戏认识的天南地北的一群人。这个关系非常松散,但同时也非常亲近,毕竟是纯兴趣组织,大家都只聊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跟小也的追星搭子一样吧。他们几乎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以外最大的泄压阀了。
暑假
没错,我们也有暑假。想想回老丈人家过暑假,我爸妈回贵州过暑假,我俩在杭州过暑假。这一个多月里,每个周末都有小也的闺蜜、我的同事等等来家里玩,颇有种两人世界的舒爽,非常难得。这一段时间是我今年的高光时刻。
“第二曲线”
去年我的 B 站号获得了不少关注度,今年继续在这个事上投入精力,毕竟工作可以被拿走,但这个号没人能轻易夺去。对它的投入增加也直接导致今年的观影量、游戏量急剧减少,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于视频制作了。
结果如何呢?
- 粉丝数:B 站的粉丝数翻了一倍多,终于过万;YouTube 超过 2000;小红书马上上千;抖音只有几百。
- 直接经济收益:B 站少得可怜,刚好上千;YouTube 这么点粉丝居然也赚了 170 美刀,比 B 站还多;小红书抖音 0。
- 间接经济收益:今年做了一个商单,设备二手卖出收入 7000。还是商单赚钱。
从收入来看,完全没法覆盖日常支出,甚至也无法 cover 住我为此投入的设备支出,更别说时间了。不过眼光放长远,这条赛道虽然狭窄,但稳定且持续处于上升通道,未来仍然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也许最好的策略就是未来几年在业余时间继续保持这几个号的更新和热度,在某一天彻底从职场退出后,能从这里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那就将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不过这有点太理想了,估计到时候还是得有一些额外收入,所以打算明年把抖店什么的都弄起来,业余时把各条路都试试。
年度最佳
得益于“第二曲线”和儿子,今年的最佳只能从少得可怜的条目中选择。不过我觉得这几个都非常不错,今年应该没错过太多优秀的作品。
年度最佳电影:《第二十条》
片尾的独白称得上振聋发聩,都说法律是冰冷的,但有人性的法律才应该是保护普通人的利器。
年度最佳剧集:《不够善良的我们》
虽然最后一集草草收场有点难过,但过程中那些极度真实的婚姻场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真难,但还是要从容面对。
年度最佳游戏:《黑神话:悟空》
制作人的个人风格极为显眼,让这个动作游戏充满了文人气息。大圣这个华语第一 IP 总算是有了一次真正现代化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