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不必)总结,2025(先这样)计划
2024年马上就要结束了,2025年马上就要开始了。感觉今年过得蛮混沌的,学术上好像也没有什么非常明显的成果。除了开始投稿、开始修改Paper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写进简历的收获。一个好的事情就是在开始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上开始写评论,算是部分实现了2024年的目标。 我觉得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生活上面,以及思考如何生活上面,让自己的学术和生活联系起来。虽然说没有什么正式的成果,但是在这个学习、思考、写作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感想。所以我觉得就二零二五年可能主要是向前走,向后退。 向前走就是感觉自己在学术上要目标更加明确,更有目的性的去写作。因为其实博士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缩小你的选题的一个过程。你把选题找好之后,就基本上你的主要的学术写作就围绕着这些选题去写。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选题,相关的选题,延伸出来的选题。但是心要定一些,先把你看到的选题做出来。不要想着说不断的去猴子掰苞谷,或者说急于把这些不同的选题联系起来,先把你看到的选题做好、做精、做细。 除了集中选题之外,我觉得2025年进一步要做的就是阅读选题内的一手材料。我们今天其实读的太多的书都是二手文献。今天已经很少有书是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体系、看法,大都是对一手材料的整理、细读、解释。但是这些二手的文件献其实读到一定量之后,读得更多并不会让你对十八世纪有更深的和更真实的了解。当然,二手文献我觉得非常必要,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视角,提供选题,提供材料。但它本身就是剪裁出来,择选出来的,并不等同于一手材料。所以做十八世纪研究,在阅读一定数量的二手文献之后就应该上手去读一手文献。 除了一手文献,还要加强自己的文类意识。因为你自己一直是做诗歌的。其实十八世纪的大部分的研究是研究小说的,尤其是感性文学这个范畴,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但问题就是研究小说,你能研究过你的老师吗?所以要有明确的文类意识,哪怕去做同样的选题,都去做感性。你要注重诗歌这个文类里的感性。如果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文类意识,那就是用自己的短板去和别人的长处去拼。所以我觉得就是2025年要往前走的一步就是集中选题,阅读一手材料,加强文类意识。这都是要往前走的,也就是往前推的。至于在公共写作方面,我觉得要去关切现实生活和你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不可能说你像一个媒体人,像一个记者那样去追社会热点进行公共写作。而是要将现实生活和你的研究联动起来。从你的研究,一个十八世纪人的角度,去给予现实生活以观照。 然后就是向后退。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淡人,所以对于热闹,那些学术集会,尤其是露脸的,吃饭的,就不要硬往前凑。只要和聊得来的朋友平时吃吃饭,聊聊天就可以了。你越往后退,你对生活的享受,对生活的观察关心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完全能够接受在学术界去当一个淡人。你只需要去产出你的论文和公共写作,然后在日常生活里在自己的角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当然,可能还有需要突破的地方。我觉得目前自己对国内学术期刊的关注其实是不够的。之前朋友跟我说要去留心期刊,关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面的动向,文章,风格写法。虽然我觉得这个是,我不是说不重要,我觉得是第二位的相对于你自己的兴趣,关切的问题。但是你要适应这个学术生产体系,这就是你需要去突破的。
白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阳具的意义 (1人喜欢)
- 传统妻子的兴衰 (1人喜欢)
- 2024纽约客年度图书 (5人喜欢)
- 康纳·奥马利是“男性圈”的吟游诗人
- 让福楼拜保持警惕的女权主义批评家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