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消化2024.12 译文纪实的第36个月 莫言的第20个月 昆德拉的第3个月
2024读书量定在58。也许社会越来越糟,但阅读从不删减人生。

译文纪实
12/09 帕塔宁《北欧向左,美国向右》★★★★★
如果非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归入某个阵营,我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As a stereotype,这是美国人的共识,北欧则是另一个方向,是大政府,是社会主义。
本书以无数匪夷所思的实例证明,美国人表面追求的个人主义恰恰把自己带入了贫富差距巨大的“集体主义”,北欧人则用高福利实现了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只有当人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时候,才能有充分的自由来发展自己,而不需要把这些“自由”用在差距巨大的教育、医疗、就业选择上。事实上北欧人反感被称为社会主义,甚至反感被称赞。
当然,还有一些更形式主义、原教旨主义的国家,高呼着人民、民主、平等,却从掌权的第一天开始就坠入了中世纪。比如苏联。在此基础上,如果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经济改革的所有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无政府主义也许是左右两派共同的最终理想,当然现实中,国家、政府不得不存在。如此,北欧模式当是它们存在的最高形态,甚至可以说完美形态。
By the way,听说芬兰语特别难学。
莫言
12/10 莫言《锦衣》★★★
先说附录。一篇2008年在戏剧创作座谈会上的演讲稿,废话挺多,营养也不少。除去那些面向官僚的废话,实际上对于戏剧创作和戏剧发展有不少不错的见解。
然而这部戏剧新作,却没什么新意。不过是让聊斋的故事发生在清末革命爆发时。要知道聊斋的故事内核在蒲松龄的年代是超越时代的,在孙中山的年代已经是落后时代的了。也没有看出借这个一百多年前的“古”讽了什么“今”。
也许唱出来会很不错?作为小品文来说可以看看,作为戏剧来说没有让人买票的吸引力。
昆德拉
12/16 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题材还是挺俗套的混乱的男女关系,在今天看还有不少厌女成分。写作手法上从第三天开始跟上时代。讽刺和其他内涵也逐渐含蓄又深刻。
以上都不重要。我看到的是,在作者润到法国之前,在布拉格之春以后,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生活中有性解放、餐厅约会、私家车、音乐会、迁徙甚至移民。解冻的能量并不来自火力的催化,而是源于每一个自由跃动的灵魂。
其他
12/25 杨妞花《一路生花》★★★★★
这是一本可以无差别推荐给所有人的书,无论对方是什么年龄、性别、职业、成长背景、政治光谱。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感动,这种朴素的震撼甚至超过了房思琪或熔炉的艺术重塑,也远不是《等着我》的庸俗煽情能相提并论的。
12/31 扎米亚京《我们》★★★☆
很多年前看过英文转译本,此次二刷白桦熊直译本。书中除《我们》外包含另外三篇作品。
作为先驱者,《我们》可谓惊世骇俗,甚至可称恐怖预言。但也正因为这种开天辟地的尝试,今天读起来有点不伦不类,既不文学也不科幻,猎奇的成分甚至大过社会意义。倒是像极了后来的许多影视和动漫作品。
另三篇也有些不伦不类,也许是社会转型和文学转型的必然。很多片段读起来精彩至极,但读整篇作品或读某个章节都会觉得乏味。也许扎米亚京更适合写超短篇,更适合如今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