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对电影兴趣寥寥,堪称烂片收割机。跟梦野交往之后,跟着他看了很多不一样的电影,所以2024年花了很多时间来观影,甚至我都觉得挤占了很多读书的时间。超出预期地看完113部影片,收获颇丰。
年度十佳
美轮美奂的色泽,衣物、墙面、甚至病房和墓地,一切都非常美,无论哪个房间都有满当当的书柜,施坦威的大钢琴如此动听。所有的物质都很丰盈,而所有人的爱都如此匮乏。 母女俩对肖邦前奏曲的演绎即是深夜对谈的预告,伊娃渴望母亲的关注却始终难以启齿自己的痛苦,夏洛特将所有的感受力都分给钢琴演奏而全然忽视家人,一切的记忆都被她编入贝多芬、巴赫、莫扎特里。她们的爱与恨、投影与寄生、焦虑与愤怒,倒不如说是真正贴近人性的叙述,还有进退维谷的职业女性困境,为什么“母亲”就要承担全部的期待而父亲只用一言不发?母亲与女儿最后都像两个绝望的孩子,如同匍在地上呼唤“妈妈”的海伦娜,她们渴望彼此的爱与照护,却永远无法走近。
不得不承认,我喜欢这部影片跟古典音乐的展现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也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描绘母女关系的电影。
傍晚的光线很迷人,彩色窗玻璃的影子质朴优雅,但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已经无法喘息,小男孩是无数儿童的缩影,他们对自己没有支配权,父亲、爷爷、老师更想维持自己的权威,母亲则无法在逼仄的家庭生活里放开这个家务帮手,他们都听不到孩子的声音。无论是送作业本的孩子,还是遗失作业本的孩子,都活在恐惧里,而即便如此,他们也看到、倾听、体谅每一个大人,看到忙碌的母亲、关心年迈的老人,不想让他们失落。对大部分空虚的成年人而言,孩子理所当然地被看作这个贫瘠的世界里供给爱与温暖的不竭源泉。还好,直到最后最后,风雨都会过去,来自木匠的小野花留下了永恒的温情。看这部电影真是闪回无数痛苦与焦虑。
5月和梦野一起看完阿巴斯三部曲(尽管我们的观看顺序全反了!)都被这个系列震撼。三部都很好,几乎到了无法抉择的程度。我太喜欢影片中真实又纠结的情绪,也喜欢总是最后一幕才给出的管乐。我选这一部源于紧张的观影体验,照见年幼的自我,也和影片结尾一样,细微处依然觉得幸福。
电影呈现出一种非常真实的质感,无论是整体精湛无破绽的电影,几乎让人沉浸其中仿佛在看“记录片”,还是讲述的复杂婚姻故事,游走在真实和虚构、回忆和证据之间,电影也因此而迷人。没有人知道真相,真相也可能是黏腻含糊的,这个世界上哪有真正凛冽的真相——而这正是生活的质感,脱离童话的世界,也不再能独善其身。
这个电影3月跟阿台在成都看了一遍,后来又跟梦野在南昌再看一遍。无数猜想、解读等等电影之外的讨论都带给了我许多启发,一个与众不同、背井离乡的女人,可以是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父、子、honey三个人极为相似,小明说这样的人其实很老实,只是横冲直撞,想要把世界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父亲学问最多,也因此深陷更严酷的反制。结局分别走向人格的背叛、精神的吞没和肉体的消亡,这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剿灭。动荡的政治,迷惘的正义,他们纯真与“特别”就像手电筒,照亮壁橱,追随女孩。最后这些光,都只化为一句“对不起”。窥视冰凳惩罚的一幕带来极大震撼。反过来看妈妈、小明、小翠,熟悉的女性常有的随遇而安的生命韧性,尽管在男性创作者的叙事下这常常被描绘为不忠贞加以谴责,但或许正是女性担起生命的重责,妈妈如何一个人抚养五个小孩?小明自己还是个中学生,如何解决母亲的工作与医疗?只有小翠最轻快。
十佳里唯一一部下半年观看的影片。如果说我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一定是它把作案的一幕处理得太“激情”太“随机”,就好像人们通常为家暴辩护的方式一样。
三首舒曼从头至尾串联起来,童年情景、梦幻曲、森林情景,于是电影也附加一分音乐的节律,贴合故事展开方式呈现出一种严密的对称感。以耳熟能详的舒曼来切入三个故事有一种惬意的温暖。三个故事我都太喜欢了,完全将我迷倒,赤诚的人想要袒露心迹,施展诱惑的人逐渐卸下心防,满怀遗憾的两人二十年后相互表白感谢。她们都是心如明镜的人,倒映自我与他人,所有的故事都在复杂、细腻的感情里合理地回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捉摸不定而无限神秘。 “你是否以真面目面对我,哪怕只有一次?”
我会非常关注出现在影片中的古典音乐。
有点长的短评:重构简爱的故事
有时候看电影看到疲惫我就会看点好莱坞老片,似乎是最有“看电影”的原始体验感——为一个高潮迭起、精彩无比的故事而来。
再次为伯格曼捕捉现实的魔力折服,年轻恋人的每一个吻似乎都轻盈自然,成熟恋人的每一句无序拌嘴也都生动精彩,前者纯净如海边浅滩,后者则是耀眼夺目的舞台。琴声、樱花、阳光和如诗般的语言构筑了一个完美的回忆场。原本以为是非常轻松的电影,却在剧情推动下一点一点猜中了结局。对那个短短夏日来说也许只是一段插曲,但逃避悲伤逃避自我的人最后都会回到起点。 镜子作为重要意象反复出现,别墅舞房的镜子不曾倒映任何人像,在这里即便是涌动的青春情欲都是毫无杂念的。与之相对应的,化妆间镜子更诚实地照映出每个人的假面。她依然年轻,生活仍在继续。
极美的色彩,反复出现的各色长裙、纱丽与植物、河流、阳光这些自然景观映相成趣,花是欲念的主人,人是仓皇的过客。影片以一个在定居印度的白人工厂主家庭展开,非常鲜明的回忆视角,绚烂的烟火夜,午后偷看恋人与他人之吻,疏忽之下亲人的意外死亡,片段的但情绪非常连贯。小女孩或许还有太多太多对人生的不了解,就像这部影片对印度本地人真正的苦难毫无着墨,但她始终以诗人般敏感的心去体会孟加拉河、体会爱情、体会生命,赤裸地流动地无法忘怀地,所以依然是一部好的电影。
选这一部影片更大的原因其实是太喜欢自己写的这则影评了。来自18岁时在小说中读到的“人是过客,花是主人”。
一场意外的浪漫爱和一次婚姻危机相撞,每个人心怀鬼胎。男性角色的设置常见,弗雷德里克既要成功的政治事业,也要完美的家庭生活,奥尔顿既要美丽的恋人,有想要攀附巴克的权势。玛丽亚爱她的丈夫吗?爱,但她也一样厌倦了总是被抛下的生活,所以巴黎之行同样是她的喘息。真是复杂得像一场硬仗,每个人最后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 电影本身远比“三角恋”这简单的三个字精彩,玛丽亚的过去迷雾重重,在罗马和维也纳发生了什么?安娜女大公爵的沙龙是什么性质的场所,她为什么总是装聋作哑?来到这里找乐子的奥尔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巴克年轻时关于一个女孩的共同回忆究竟是什么样的?战争背后,这四个人的相遇何尝不是时代的选择?
刘别谦讲故事的方式很奇妙,这部影片吸引我的是它的留白。
哪怕是已经看过一遍漫画,再看电影也还是反复被感动。常常觉得生活哪有正途,就算不断失败,也还是积极地、勇敢地走向自由的生活。年轻时候总是要花费很多精力才知道什么叫“忠于自我”,才能笨拙地学会如何平衡内心和现实。我喜欢这个故事,温柔的家庭,与每个人有关的政治,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活在历史里。
总会让人流泪。
花花世界迷人眼
有太多太多经典的电影我都没有看过,所以今年总在眼花缭乱中瞎看许多,还参加了3次线下放映,很好玩,也为我打开了城市文化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大荧幕的世界光怪陆离,所以不小心超出了目标100部许多。从年初时候大部分都是梦野选片,到我自己逐渐独立探索喜欢的电影类型,当我以女性主义作为底色去回看老电影时,经常大失所望,也有很多意外收获。
连结情感的时刻
今年一共有50部电影是跟朋友一起看,其中梦野就占去44部(十佳里就有6部),剩下只有7部影片是跟其他朋友一起看(坠落的审判重复了1次)。我确实不太喜欢约人一起去看电影而更偏好一个人去,但这7次观影经历也还是让我无比珍惜,跟阿台看完《坠落的审判》《好东西》之后总是话很多聊很久,跟COCO2看《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后止不住的感慨,为了照顾英国人daniel跟影院协调换成英语原声,还有和小姨芝妹的新年观影、以及和芝妹每年例行的约柯南(她听到我自己一个人去看了M27竟然还有点失落怎么回事)。都是太幸福的时刻。
新年展望
我似乎不是想要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观影上的人,所以希望明年能稍微克制克制一休息就想看电影的心态,将将好完成一百部就可以了,还是想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2024年有一个遗憾是女导演的作品看得太少太少,这是今年必须要改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