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总结
查看话题 >2024年个人对友谊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这封信是写给一位陪伴我18年的朋友的,也是对我个人这么多年来在待人接物上的总结和反思。仅以此文,告别我的2024年。
Hi,D:
信和礼物已收到,感谢用心。想说的有点多,写着写着便成了长文。
看完你的感情经历十分平静(也许是看麻了):上头、过敏、失控、发作、吵架、冷战、亡羊补牢、纠缠、分手……一方面你总是控制不了自己,一方面又没有安抚对方的能力。只能把努力放在“补锅”上,将100米跑出1000米的难度和距离。
这又何必呢?
之前还跟闺蜜预测过你的恋情:你俩会在现实相处后的半个月内小吵(靠性吸引力熬过一次),一个月后会有大吵(性吸引力下降,情绪问题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大吵两次后男方会对你心理隔离,你则因为得不到回应反复试探紧逼(就是另一边试探,一边假装给空间那种)。两个人就这么拉拉扯扯拖到年底再分。这个时间点也刚好符合我的节奏——我想在你生日的时候把礼物都寄你,顺便告诉你我下一阶段的决定。
在我看来,你和Ex就是两个寂寞的人短暂地crush了一下。见面前,你们满足了彼此的想象。面基后,双方都在现实中感到落差。你的不满是显性的(第一反应骗不了人),他的不满是隐性的(前期在公开场所的身体距离和后期对你的心理隔离也骗不了人)。你对他性价比过低(你的硬件过关但软件跟不上),他对你执行力不足(说得多做得少)。前期拖着你是在权衡利弊,后期冷着你是等你主动放弃——决定你做,责任你担,他完美脱身。说到底,就是不够爱。你似乎有点美化他的“冷淡”和“不作为”。我也不觉得你很迷恋他,你迷恋的只是自己对爱情的想象而已。况且一个只会冷暴力,不正面处理问题,永远等你去主动的男人,又有什么好迷恋的呢?
不过你俩都从对方身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两个人都不亏,挺好的。
接下来我想和你聊聊咱们的事情。
如你所料,断联期间我确实复盘了自己在过去18年里的所有表现。得出的结论是:我不该给你当“妈”和“心理咨询师”。不该无条件地接过你的情绪黑洞,毫无节制地向你提供情绪价值。我应该早些离开你,让你在对人际关系的幻想中醒过来。这样你就不会这么幼稚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该围着你转,让着你,护着你,就不会待人待己极度双标——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你和你妈的关系中,你妈是引导者。而在我们的关系中,我是引导者。你只是搭上了我和你妈开的顺风车。前20年,你妈当你的司机。后18年,我给你做司机。我和你妈一起给你当司机的那些年,你的状态是最好的,我们的关系也是最好的。后来,你妈妈生病了,没有办法成为你人生的支点。你便将所有的压力都抛给了我。而作为朋友,我也义无反顾地接过来了。
随着你对我越来越依赖,精神和情绪上的索取越来越多。前两年,我还能从理性和感性层面上都理解你的“情绪黑洞”。但从第三年开始,我对你的负面情绪和骚操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我渐渐对你失去了表达欲。看到你的头像就烦,看到满屏的长语音和文字信息就想删。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是出于嫉妒,于是反省了很久。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身体在提醒我:“有人正在攫取我的注意力。有人正往我身上扔垃圾。这个人把我当树洞,当垃圾桶,毫无节制地消耗我、侵蚀我、吸食我。我很不舒服。这个人,就是你.”
我立刻想起你第一次来宿舍找我倾诉的那个晚上。我随你在黑夜的校园里走着。你突然说起了你的中学生活、高考的挫败以及和男友的矛盾。你就这么滔滔不绝地说着,哭着。当时的我觉得你好幼稚啊,怎么可以跟一个不熟的人掏心掏肺说那么多。
现在我才明白,你只是需要个树洞。你随时随地都需要一个垃圾桶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垃圾。所以你逮到谁就说,和谁说都可以。而删除和拉黑“朋友”的过程,就是你处理“垃圾”的方式。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会先物色一个垃圾桶,跟对方倾诉。对方安慰你并和你成为朋友,没多久你们就发生冲突,你将人删除拉黑(扔垃圾)。接着,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挫的你又开始物色新的垃圾桶,和新的垃圾桶做朋友、发生冲突、疏远、删除、拉黑。如此循环。
当然,这只是卡住你的其中一个死循环,类似的死循环还有很多很多。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的“病理性重复”。就像《为什么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里写的:“当无意识作为生冲动浮现到自我的表面时,强大的过去自然而然就融入现在的行动,与生命合而为一,并经常通过创造性的行动表现出来。当无意识作为死冲动匆忙出现在粗暴、强迫性的行动中时,强大的过去会动摇现在,破坏我们的稳定。在无意识是生冲动的情况下,它是一个令人困扰、被压抑的过去,等待着再次出现的时机。在无意识是死冲动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创伤性的过去,在被压抑前就已经被排除了。这样的过去只急于完成一件事情,那就是通过粗暴地穿透自我的外壳重复地表达自己,最终导致症状出现或行动宣泄。我提前说一说下一章会提到的内容,那就是创伤,也是创伤性情绪的同义词。一个人一旦经历了创伤,并排除和压抑它,那么创伤就只会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情——被重温、重温、再重温。自相矛盾的是,创伤会让人上瘾,创伤呼唤更多的创伤。”
为了帮你跳出一个个死循环。我真的查了很多资料。正因为我这么努力,才能通过你一次次的考验,走进你的内心。你不妨扪心自问,每当自己重复作死的时候,我是不是都认真地帮你分析?是不是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你、安慰你?哪怕这些问题已经出现过千遍万遍,哪怕我看累看麻了无语到不行。
我是一个不管朋友死活的人吗?是一个害怕去解决问题的人吗?恰恰相反,我喜欢解题。因为解题就像打怪一样能让我有成就感。但如果你反复拿同一个问题烦我,我就会感到无趣。毕竟我已经把所有的解题思路都告诉你了,你还想我怎么样呢?
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确实在你身上看到了一种“堕入轮回”的痛苦——原来跌入万劫不复的轮回根本就不必等到来世。只要一个人的邪心(认知)不改,他的邪性(习性)也就不会改(惯性不变)。邪思妄念(受欲望驱使)也会继续滋生,从而产生各式各样的执着,然后一次次地掉进同样的坑,饱受折磨。
我知道你被自己的欲望和惯性拖拽着很焦虑,很痛苦。所以我总是耐心地陪着你,帮你一次次梳理、分析、排解心里的各种郁结。
但我也明确跟你说过,你要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能像巨婴似地缠着我,无节制地向我索取情绪价值。你没必要什么事都跟我分享,而是跟对你感兴趣的人讲。没必要太在意我的意见,而是要向与你三观一致、需求一致、目的一致的人去寻求建议和支持。
因为我不是个八卦的人,也不喜欢被人粘着,不喜欢别人给我狂发信息。假如我没有回你信息,那就是对你发的东西不感兴趣。你应该做的是“停止给我发送任何东西”,而不是“狂发别的信息来测试我的反应,并借机把话题转到你那里”。
我知道你一定会说,“我发我的,你回不回都可以”。但为什么就不能是“在你这里就打住”,不能是“别人问你再说,不问你就别说”呢?这跟杨子逢人就说自己过去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未来打算如何如何又有啥区别呢?这样的杨子有可能受欢迎吗?不,大家只会觉得这个人真的好烦好自恋哦。为什么他要说这些啊?有人问他了吗?有人对他事感兴趣了吗?他的眼里真的有别人吗?有心思去察觉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吗?
你告诉我,和这种人沟通的意义是什么呢?维持关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真的很困惑。
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太多遍了。我不是没提醒过你。相反,我一直都在直白地表达我的诉求。每次我提意见,你就消停一会,过段时间又发作。我再提,你又消停一会,然后过段时间又发作。说实话,我们缺的是良性沟通吗?缺的是表达能力吗?缺的是理解吗?都不是。我们缺的是三观一致,需求一致。因为婉转的直白的,该说的不该说,该做的不该做的,我都试过了。可你呢?你有做过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吗?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就不会卡在这种循环里。
我知道,我的直白让你很难过。但我委婉的时候你有听进去么?能听进去么?没有。你的临时妥协,只是为了稳住我然后把我重新拉回你的舒适区,让我继续替你处理情绪垃圾——就像留几手对葛夕的策略一样——不解决事,只解决人。
其实断联这几个月我真的过得很好。表达欲和“心力”都在慢慢恢复。我特别感谢身边的朋友(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他们给了我很多安慰和鼓励,让我确信自己还算是个蛮不错的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恢复对人的信心。果然,只要还有爱人的能力,就不怕身边没人爱你。
我以为你会和我一样——毕竟朋友圈的你过得也不错。你不缺朋友,也不缺人围着。可你为什么你会觉得孤单难过呢?为什么这么多“好朋友”都不能疗愈你呢?
一直都觉得我们对“朋友”的定义很不同。所以当你把我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时,我并没有很激动。也不知道是我待人接物的标准过高,还是你待人接物的标准过低。我总觉得你对我的好——我指的是情感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关注,还远不如我对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多。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个人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可以如此怠慢(不上心),或者说,只能做到这样(爱无能)。那这样的人又有啥好值得我去留恋和争取呢?
我知道你对普通朋友会双标,但毕竟你把我当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你说的),所以对我应该会有点不同吧?于是我做了个测试。结果你对我,也就那样吧。你还是做不到“怎么爱自己就怎么爱别人”——哪怕把你对自己的爱打个三五折给别人,你也做不到。
你也跟我坦白,虽然自己对别人“少付出”,但依然会抱有“高期待”。每次投资你都想“赢”。就算不赢,也至少要“回本”。事实上,你对友谊的定义也一直是“等价交换”。但我想告诉你,感情是不能这么算的。倘若感情成为了一种可以根据某些计量指标来评估和量化的东西,那亲密关系也会沦为人们可以拿来买卖和交换的物品。你必须证明你有用的(有价值),满足别人的需求,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当然,我也认同在一段健康的长期关系需要实现整体的平等和公平的交换。就好比你一直单方面向我索取情绪价值而无法给我需要的回馈,我就会把这段关系定义为“不平等交易”。因为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允许另一个人在自己身上长期地榨取劳动价值。不管是体力上的,还是情绪上的。
还有一个我觉得你需要正视的问题,就是心理谘询对你的影响。首先,心理咨询当然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创伤和内在需求。但另一方面,这种疗愈性的沟通模式也使你在和别人的情感交流中变得程序化。就像伊娃·易洛思在《冷亲密》中观察到的一样,你的人际关系受制于一套言说规则。
比如你会套用各种心理学术语来评估自己的行为,分析别人的行为动机。也会用这些理论(比如创伤性闪回)去合理化自己在人际冲突中的不合理(比如迁怒他人),削弱自己做出实质性改变动力:你有创伤,所以overreacting是正常的。都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你,没能力hold住你。是对方不够包容,没办法接受真实的你。
更糟糕的是,心理学的言说规则还会让你误以为“言说即疗愈”。以为只要如实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自己就能被所有人理解和接纳。
所以这么多年来你一遇到什么事,就疯狂地找人去说。你总是觉得,只要自己解释了伤害别人的理由,那对方就应该要理解你、原谅你甚至是心疼你。这就好比你杀了一个人,接着跟人家道歉,找朋友忏悔,和咨询师复盘,总结得失,然后就自己原谅自己了。下次看到不爽的人,依旧大杀四方。如果别人批评你,你就开始委屈,觉得我都反省了、知错了、努力改了,你们还想怎么样。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只想做自己。
这种疗愈性的沟通模式强化了你的主观主义和情感主义倾向,使你相信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表达来获得正当的合理性。只要你的需求是合理的,别人就该满足你。
确实,从个人的欲望出发,每个人的选择是合理的(因为都符合个人利益)。你觉得吃亏是真的(主观主义),难过是真的(情感主义)。因为这些都是个人的切实感受。但别人在和你的相处中,也会觉得吃亏、失望、难过,而且从逻辑上看,也是合理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三观、需求和利益的匹配与不匹配。如果匹配的话,供求关系平衡,两个人的相处就是和谐的。反之,供求关系会失衡,关系也将无法继续。
正如当下的我们。
况且对你而言,“爱”就是“被爱”(陶醉在别人对你的好中)。主动不是“付出”,而是索取(主动争取别人的关注,让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主动去关注别人的需求,然后想办法去满足人家)。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主动”,别人越“后退”;你越“表达”,别人便越“不想表达”。不是因为你“勇敢”,也不是因为别人“怯懦”,而是因为大家都把你当做是“巨婴”、“吸血鬼”,拒绝给你无节制地“当妈”、“当血包”。
所以不是我是“回避型人格”,而是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你让我变成了“回避型人格”。是“焦虑的你”制造了“回避的我”。
你不妨回想一下,你的那些EX为什么要拒绝你的电话呢?为什么会叫你换头像?会什么会害怕看到你的长语音?为什么我会对你失去表达欲,失去共情力,宁愿冒着失去你的风险也要坚决跟你断联?
想想当初的你是怎么回应舅妈的夺命追魂call的?你接她电话了吗?满足她的诉求了吗?想想你表妹没完没了地和你说自己的狗血爱情时,你能耐心听完吗?能忍着不说她作?不将她删除拉黑了吗?
如果还想不出来,那就回忆一下你对李行亮和麦琳这组“共生关系绞杀”的心情:你能像麦琳一样无条件地给李行亮当妈,又或是像李行亮那样忍受麦琳庞大可怖的情绪黑洞吗?
如果都不能,那你为什么要勉强别人去这样对你,为什么觉得只有做到程度才算是爱你和关心你呢?
你说过,自己是一个“很消耗别人的人”。确实,你就是一个“情感巨婴”和“精神吸血鬼”。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且你也不想改——“我就是一个吸血鬼。谁在我身边,我就会吸谁。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所以我吸得心安理得。”。
可你有想过我吗?我是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啊!我一不缺朋友,二不犯贱,为什么一定要留在你身边给你当血包?被你攫取所有的注意力?榨干精气神?和你纠缠不清呢?
我真的太了解你了D。我很清楚你在意什么,厌恶什么。拿生日这个事来说吧。你非常在意自己的生日。你可以不记得别人的,但别人却必须记得你的。假如我不记得你生日,你肯定会觉得委屈(为什么我朋友不记得我的生日?是不是在故意忽略我?我都这么努力补救了,为什么她都看不到我的努力呢?)。因为怕你多想,所以就算断联,我也要给你回生日礼,给你送圣诞和新年礼。我只是不想在这个事情上折磨你。不想让你觉得“不送礼就是不在乎和惩罚”。不想你在生日那天有任何“被忽略”、“亏本”、“委屈”或“不公”的感觉。但同样地,我也不想让你觉得“送礼就是在乎你或愿意重新接纳你”。
我想告诉你,我有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只是你努力的方向和付出的东西都不是我要的。比起物质上的交换,形式上的爱意表达,我更在意你能不能疗愈我,有没有能力走进我的内心。
事实证明你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那晚和你聊完后,我发现我们又回到了过去的相处模式:先是作品讨论,接着交换观点,然后转向私人情感,再然后是你的自我剖析,最后又是我给你分析、总结、提供情绪价值。在对话的后半段,话题又重新围绕着你的情感生活展开。我没有怪你的意思。相反,我才是那个需要反省的人。是我还没有改掉自己的惯性,导致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相处模式——那个会让我不自觉地围绕着你转,为你提供建议和情绪价值,再次成为你的血包和垃圾桶的沟通模式。
因此,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和你断联才是最明智的。事实上,我们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可说的太多。每次都是我在给你做“心理咨询”,对你“话疗”,而你却不能疗愈我。更让人失望的是,在我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去做这种情绪劳动的时候,你的成长却远低于我的预期。18年过去了,我在你身上依然看不到任何觉醒和做出改变的可能。
我放弃了。与其花时间等你长大陪你长大,还不如专注自己的成长。如果你问我,在《再见爱人》这个节目中收获了什么。我会告诉你,这个节目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亲密关系中把对方当爹当妈无限索取是病态的,配合对方去当爹当妈无限纵容给予也是病态的。因为前者是把朋友和爱人当血包充能,后者是剥夺了对方成长的机会和权利。
正如病态的李行亮会制造出病态的麦琳,病态的刘爽会制造出病态的葛夕,病态的杨子会制造出病态的黄圣依。我不是麦琳、葛夕和黄圣依,不需要通过给人当妈或无条件配合讨好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我们也不是恋人和夫妻关系,觉得对方不合适就可以直接离开。
况且,李行亮、刘爽和杨子式的依恋和爱在我看来也没有多值钱。难道李行亮离不开麦玲是因为爱吗?留几手离不开葛夕是因为爱吗?杨子离不开黄圣依是因为爱吗?你离不开我是因为爱吗?不过是因为我们对你们还有利用价值。不过是因为我们愿意以你们为中心,主动给予你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支持和爱,然后让你们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你们爱的不是我们,而是被我们围绕着爱着的自己。
以前我没经验,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你说缺爱,我就给你关注。你要演女儿,我就配合你演母亲。但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深刻地反省过了。去年我向自己做出了承诺,“从今往后会继续尊重每一个自私、自利、自我的人,并拒绝成为任何人的精神父母、救世主和垃圾桶。拒绝精神扶贫,拒绝向下兼容。只和成年人沟通,只和心智成熟的人做朋友。”
既然我有能力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恋人和朋友,那为什么就不能要求对方给我提供高质量的爱情和友情呢?
我只能说,这18年来对你的欣赏、支持和关心都是真的,但不满、失望、厌烦也是真的。回想我们18年的友谊,前16年的相处是平衡的、愉悦的、有收获的。我能因为你的亮点而忽略掉你的所有的缺点。后来,你主动灭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光(差点还把我的也灭掉)。我也无法再因为你的优点而忍受你的缺点,给你再多的温柔、温暖和鼓励。
我知道你是个敢于表达和感恩的人,也一直努力去理解我,配合我。在我面前,你展现了史无前例的包容和耐心。正因如此,我才会一直留着你身边,竭尽全力帮助你。以前的我是真的相信,你能把我教的一切熟练运用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轻而易举地和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可我到底还是错了。因为在利己与利他之间,你永远选择前者。哪怕这一次心不甘情不愿选择了利他,也会处心处虑地制造机会把亏了的部分要回来。
你可以欠别人的,但别人永远不可以欠你的。
因为你的童年创伤不允许。
一直觉得,友情算是亲密关系中最轻盈的关系了。如果一个人连一段长期的友谊都维护不了,又有啥底气去经营爱情和婚姻呢?
当然,值不值得被爱,和有没有能力回馈别人的爱,以及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爱,是不同的事情。有些人爱无能,但依然有人愿意去爱他。就像留几手那样。所以你也没必要去改变自己,等一个愿意去爱你的人就可以了。
你曾说过,东西坏了就扔掉买新的。以前的我会劝你多修修,现在的我会建议你还是扔了买新的吧。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的。成年人只沟通不争辩 ,只交流不期待,只筛选不教育——没必要勉强自己或他人去改变。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没有不顾我的提醒,没有在我面前反复分享自己的“骚操”,没有把自己的“瑕疵”怼到我的面前,我们的结局应该会有所不同吧。
毕竟你比谁都清楚我喜欢独处,不喜欢管人闲事。比谁都了解我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标准,比谁都明白我无法忽视哪些”愚蠢的低级错误“。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在我的雷区上蹦哒呢?
也许比起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你更在意自己。
也许比起牺牲我们的关系,你更在意自己有没有被别人听见、看见、关注,以及无条件支持——哪怕我已经告诉你,我不想知道,我不认同。我怕看多了会觉得你蠢,会因为厌蠢而厌烦你。
还好,我们不是恋人和家人。你可以拒绝长大,我也可以拒绝长不大的你。
事实上,我一直支持你做自己。我只是烦你嘴上嚷着做自己,实际上又不能接受别人讨厌你做自己。怎么说呢?就是既想做自己,又不想承担做自己的代价。不过这是你的选择。
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与其说这封信是写给你的,还不如说是写给我的。这是对我们关系的复盘,也是对我个人在待人接物上的总结和反思。
Anyway,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也希望你能早日独立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如果成长后的我们三观和需求匹配,那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重新相遇,建立新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还是那句,不必对我投入”太多,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今年不必为我准备任何礼物,我也不会和你交换任何东西。因为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能给的建议都给过了),也不想去回应你的需求。正如葛夕对麦琳失去了共情力,而我也对你失去了怜悯心。
既然大家都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委屈、勉强和不舒服,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呢?离开你,我不会觉得内耗。离开我,你不会觉得刺痛。这不挺好的吗?
所以还是回到刚开始那种不熟的状态吧,你想删除拉黑我也可以。你还可以拿这封信去和你的妈妈、朋友、心理咨询师去讨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你的长文回复。当然,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一次性整理好发我。虽然我不会回复,但我保证一定会把每一个字认真看完。只是机会仅此一次。
此次过后,互不纠缠。
最后祝你在2025年健康、美丽、美满。
但愿你所想,皆如你所愿。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