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读书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第三年读书小结了,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总结的人,平常的随想随笔乱七八糟,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到了总结的时候就像一团乱麻,自己都不想理会,只好安慰自己往前看,不回头。不得不说读书群在我这里发挥的作用还是挺大的,有了读书群的监督,我能保证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想,一年到头也是有所收获。 2024年没有读到什么特别喜欢的书,一直想读的一些书,比如《罪与罚》,还有马尔克斯的几本短篇小说,都因为没有耐心,读不懂而放弃,或是草草读完,毫无波澜。反而是12月的共读《斯通纳》让我产生了一点感慨。每天都活得挺累的,脑子空空,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虚无和焦虑,不想思考,只想时间快快过去。 2025年有一个小小的读书计划,想多读一些与个人成长有关的书,比如习惯养成和思维转变之类的,例如2024年读完的《手机断舍离》,还有正在读的《当下的力量》和《认知觉醒》。希望自己2025年能做一个充满能量的人,不要颓丧,多思考。 以下是2024年的阅读。
2024年度图书:《斯通纳》
读完有点淡淡的悲伤。作为小说的男主,斯通纳的一生看上去是如此平凡,他从出生开始就在忍受,忍受无止境的劳作,忍受雇主对自己的压榨,忍受不幸的婚姻,忍受遇到的不公,忍受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文学是他唯一的出口,我想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我意识苏醒的那个下午,那种欣喜和惊奇的体验,感受“血液在无形地穿过纤细的血管和动脉流淌着”,听到“自己的脚底从木头上踩过时粗糙的刮擦声”,听到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自己讲话。弥留之际他抱着自己出版的那本书,即使知道自己会像这本书一样被遗忘,派不上用场,但是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已经在最大限度内寻求过确定的自我。封面上那句“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索性追求过完整的自我。”便是斯通纳一生的写照。
“在有为境界中,只要没有不当的欲求,就不会受不当的束缚,那便是逍遥自在了。” 好一个笑傲江湖,读到最后也不喜欢令狐冲,可他本就是普通人,从来不是大侠,他不像郭靖和杨过一样为天下苍生,有家国情怀。好心疼林平之。
因为得了诺奖,太多人慕名而读(我也是),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全程都在看划线和评论,这就是电子阅读的不好,有些评论确实说到了精髓,但是有一些纯粹就是宣泄情绪,过于解读。再就是内容,我认为不好看。在这本书身上我始终都能看到《狂人日记》《丰乳肥臀》等书的影子,但是观感却不如它们,也有可能是我不懂韩国历史,所以我并没有很强的代入感,内容不够深刻就靠发疯来凑。
读一两篇属实惊艳,甚至有点回味,但是读到后面就乏了,文笔有点无聊。
我简直太爱这本书的序言,所以我愿意给它打五分,尤其是他提到的梦中的葬礼,“因为实在无法描绘出梦境中那种欢欣的气氛”,所以他并没有写完这篇故事,但是我的脑海中偏偏就是可以想象那个场景,仿佛真的发生过一样。印象最深的是《我只是来打个电话》和《雪地上你的血迹》,这两篇带给我的震撼和绝望估计这辈子都忘不了,上次开会我旁边的同事手指正好在流血,我马上给他讲了《雪地上你的血迹》这个故事,同事一开始说我莫名其妙,结果开会开到一半跟我说,我讲的那个故事导致他现在一直在想自己的伤口,害怕也流血不止。感觉每一篇故事都是戛然而止,读完带给我更多的是迷惑,这就结束了?这到底讲了一个啥啊!读到后面才后知后觉,这些故事可能是梦境,可能是虚幻,也可能是现实,像是一部大电影中的小角色的故事,没有开头就开始了,不到结局就结束了。
还不错,又是宏大叙事下小人物的故事,跟《长安的荔枝》差不多,前期铺垫很多,结局意料之中,基本没什么惊喜感。这种类型跟我上学时期读过的《芥子》有点像,只不过《芥子》是短篇集,《食南之徒》把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串在一起。整本书最令我惊喜的竟然是马伯庸写的后记,提到了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馆,当时去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南越王是谁,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才把以前看过的博物馆跟书中的南越王联想在了一起,有一种“原来是他啊”的感觉。
曾经看了几次看不下去,实体书在书柜吃灰不知道吃了多久,直到点开电视剧《三体》。看了两集左右觉得有点儿意思,所以这本书又被我翻开了。比起科幻,我想我更爱看人的故事,所以前期我确实有被剧情吸引到,也终于理解叶文洁做出的选择,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入侵,我想我应该是降临派吧。但是后期讲述三体人这个新世界新文明感觉也还是以人类为模板,失望大过期待。有机会再看2吧。
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李娟竟然这么幽默,那我当初是为什么没有看完《我的阿勒泰》?“不开心就读李娟”这个tittle取得很贴切,心情不好读李娟,嘴角就会不自觉上扬。她的文字朴实生动,笔触细腻温情,却又一点都不矫情,像在看脱口秀,像在读日记,像在听好姐妹跟我吐槽日常琐事。让我觉得即使有诸多不如意,生活也依然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
读完上部东风,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谍战故事,作者打破次元壁,将“我”引入到了故事当中,将故事中的人物请到了读者面前,给故事增添了一些真实色彩,我也就没有细究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直到读完了《西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罗生门,事实究竟如何,读完整部小说后也没有给出确切结论,顾到底隐瞒了什么?麦家你倒是说啊😭他不说,所以才这么引人浮想联翩。
书名叫做《Blue》,但是读者却只能从每个人的故事中拼凑他的一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我在不停地去找人八卦的感觉,向每一个认识blue的人去打探他的消息。故事太长了,在中段的时候我大致就已经知道整个故事的脉络,读到后面有点疲劳。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写出苦难=歌颂苦难?作者写母亲随波逐流,艰苦求生的一生,从来不是在歌颂苦难如何塑造了母亲和自己,就像作者自己写的那样: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我想作者写这本书一方面是缅怀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也是在完成自己这一辈子写作的梦想。读书的过程总能不断地把身边的女性代入角色,秋园就是上一代女性的缩影,她们没有什么远大的想法,面对贫苦的生活和人生变故,她们总能表现出对生命强大的承受力。
不太好看,有点乏味,除了父子情,我对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无感。这本书就像是余华的一本意识流小说,文笔很随意,想到哪里写哪里,感觉就像是东拼西凑的一本书。
读完之后感觉太真实,所以一直没写感想。女性总是能在各种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生存,惠才是那个年代很多女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