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24我的年度报告
查看话题 >还能怎么看电影?(2024个人观影总结)

2024年就像已经逝去的之前的许多年一样,它未能在我的心里留下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东西。恰恰是这份残缺的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空白,让我再一次的想起那些紧凑的观影时光以及那些在电脑里面仍然放映着画面时,对面沙发上的疲倦的睡眠时刻。
或者,这是一种衰老的纪念册。当一种生理上的萎靡随着年龄的增长向我袭来的时候,我还能怎么看电影?电影在我的面前沉默着。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的品质使得它可以对所有不能敞开心扉面对它的观众说着拒绝的言语。因为我们丧失了正确打开它的暗语的虔诚,作为一种交换的惩罚,我们只能倒带重来,时间在溜走。此时我们听见生命的脚步在一点点离去。或者,这是一种死亡的蒙太奇。
应该把这一切归咎于今年的电影不好看之上吗?有这种可能!毕竟这一年里我特别期待看到的阿兰·吉罗迪的《宽恕》、布拉迪·科贝特的《粗野派》、帕亚尔·卡帕迪亚的《想象之光》、阿尔伯特·塞拉的《孤寂午后》均未能见。由于对出资源的那些影片本身没有抱很高的期待,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落差。上半年结束的时候,我曾经选择的个人十佳里面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是2023年上映而国内延迟看到的。与此同时,观影时自身的某种状态也被我一一记录。这些电影在我看来,还算好看。它们分别是::

《桑拿房的女性私语》:在一片氤氲的蒸气之中,洗着桑拿唱着歌,并敞开心扉,诉说私语。她们活过,爱过,存在过!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特鲁瓦格罗餐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艺术创作(美食烹饪)的过程,同样,一种平等的交流始终贯穿在怀斯曼平静如水的镜头里,特鲁瓦格罗家族在用绝妙的艺和完美的术,塑造并诉说着人类味觉存在的意义。但也看到有人批评本片有偏精英主义的嫌疑,个人认为它只是选取了某种角度而已,并不含立场。(另外在此也推荐另外一部关于美食料理人的影片,陈英雄执导的《法式火锅》)
很喜欢片中谈论植物良性生长的一段话:莴苣、萝卜、薄荷、苜蓿、蚕豆、黑麦、豌豆、蒲公英。跟葡萄藤没有什么竞争力的作物同时覆盖住地面。放任的话就会长草,葡萄藤就会伏地生长了。因为根的深度不一样,葡萄藤比草更深。夏天天气干燥时,就是那些草率先获得了水分,并且水不会渗下去。你需要平衡,留一些草但不要太多。一棵疲倦的葡萄产出也是不平衡的。与土壤有关。如果你的土地贫瘠没有生机,藤蔓就只是依靠肥料来维持自己。所以,如果你想让葡萄藤反映你的土壤质量的话,你就需要一块有生命力的土壤。其实这就是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尤里卡》:尤里卡是人类无法逃离的命运。恰如阿隆索在本片中尝试做出的人为时间和宿命空间的阐义。北美的印第安人可以跨越时空,暗中观察南美的印第安人,发现苦难史是从那个地方开始的,而这里,只有刻板印象再一次的加诸其上,让生活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所有的想逃你也逃,最后都被时间消解为一片无意义。不管跨越了多少个世纪,人类还是本能地想要寻找逃逸的最佳路径。然而,好像并没有看到有谁实现了这个梦想。也许,也只能通过电影(中的梦境叙述吧)!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小世界》:谜一样的电影。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罪犯们》:四段=布列松+布哈克+阿莫多瓦+维姆·温德斯。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不建议模仿

《邪恶不存在》:首先就题材选择来讲,相信很多人都发现了这部跟蒙吉的《核磁共振》有撞车,但是滨口龙介的侧重点在于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在平等的角度上,就是说抛除了那些先入为主的立场和道德绑架,就好比我就是在单纯地提出问题,我们平心静气地讨论就好。在这种氛围下,结尾就更显得冷峻可怕;其次对于拍法来说,这种日常生活的真实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拍的好的对照可以参考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可信度极高,从而把人物之间所处的位置跟状态不带滤镜地凸显出来;石桥英子的配乐,是这部电影的起源。可以说她营造的音乐氛围,是一种实验,把我们直接带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使用方法是“戈达尔式”的神来之笔!
睡眠指数:目不转睛
健康指数:杀机四伏

《波纹》:在《电影手册》第806期卷首语中,夏洛特·嘉森写道“与其说是死后得到了认可,不如说是瓦尔达和阿克曼在她们的妹妹(指代当今这些女性电影创作者)身上激发的各种实践!”荻上直子绝对可以归属到这一类当中。她让我们站在后疫情时代,重新观察人间之苦,落脚点放在片中女主角须藤依子身上。枯山水的意象无比的准确,平静之中却暗藏着波澜,正如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无形之中的手决定了一切。或许,我们也仅仅能够凭借着身体,化作水之形,做出一点点的改变和抵抗。作为个人来讲,那并非是微不足道的一滴,而是打破这种寂静,搅动整个平面。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甜蜜的东方》:美国甜心2.0。如果只选择观赏一部美国独立电影的话,它是今年的最佳选择。(另外韦斯顿·拉祖利的《火之谜》也值得推荐)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王子》:死亡不期而至,爱欲传递不止。人与自然的相处,是寻找,是停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有意想不到的裸露画面

《狂喜》:想起很多侯麦的电影。表演特别棒!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某些心理戏的描写方面,本片完成的相当出色。
睡眠指数:⭐⭐⭐
健康指数:⭐⭐⭐
还能怎么看电影?或者,你的观影口味已经变得越来越独特了吗?这种独特在我看来,充其量是一种自寻短见的狭隘。所以,下半年我更多时候是在刨除掉电影的很多技术性的欣赏准则之后,更为主观自由地跟着感觉走,把它真正的当做一个他者,看看它究竟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同样地,我从中选择了十部作品,作为个人的年度十佳。它们分别是:

《在溪边》:轻盈的洪常秀,河流一般的电影。他把人物在生活中的在场与在电影中的离场像织布一样编织在一起,随着河流的行动缓急,让观众自寻规律,发现每一次不在场而又在场的迷离。而金敏喜更像是维姆·文德斯影片中的天使,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人生百态,这一切仿佛与她无关,然而却在你最不期然之间,发现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她吸走。那个坐在河岸上写生的女人,和从树木后面终于闪现在你面前的戴红围巾的女人,忧伤着,跳跃着!
这种灵动,让我再一次想到今年看的另外一部洪常秀的电影《旅行者的需求》中的于佩尔。她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法语老师。她经常将日常生活中教学对象的内心真实感受,采用英文转译的方式,再将其变为法语,教授给对方。这种陌异感所形成的差异,无意间促成了一种沟通不畅的诗意。生活中,我们是否注意到这种错位感,从而去更好地跟对方进行交流呢?电影灵敏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米勒角的圣诞夜》:一个四世同堂的家族在平安夜齐聚祖屋,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在这里过圣诞。随着夜色渐深,几代人的紧张关系愈发剑拔弩张。摄影机好像一只喝醉酒的猫咪,走哪算哪,不带情感地观察着这些大孩子和小孩子们。电影之外,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地进行一次家族聚会了?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黎明的一切》:可能是2024年我最喜欢的一部日影。人类与AI的区别在何处?相信看过本片的你会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人类的情绪问题会化作种种疾病,外显地波及到周围跟你发生交集的所有人。那么是不是要选择躲起来呢?为了活下去,躲不掉的。三宅唱就这样把个人世界与集体社会两个本是陌路的话题结合在一起。这里面的后者,选择了这家乌托邦似的株式会社。然后我们深一点的去挖掘,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过的也不是那么轻松。好了,后疫情时代的创伤就登场了。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会焦虑都会碰壁都会烦恼失去方向感,就像古代夜晚的大海中没有星星指引的航船。所以我们也是藤泽我们也是山添,我们会哭泣!观星台的帐篷门那么窄,可是它可以容纳整个世界,藤泽像星宿那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转身离开。而现实生活中,请珍惜那些曾经对你好的人生过客,心里跟TA说一声,谢谢,我将好好活下去!
同时,为什么会觉得这部非常自然主义的电影所涉及的社会性话题是“后疫情时代”的某种人文主义关怀呢?首先片子里面很明显的有提到“五年后”这个时间节点,被隐去的是什么,大家不言自明。然后借用德勒兹在谈论“冲动-影像”这一章节对于客体的描述(也就是片子里面的藤泽或山添所代表的团体):“让残疾人或魔鬼反复出现在自然主义中,就是因为它既是冲动行为要捕捉的对象,又是作为这一冲动行为主体的不完整对象。”那么,作为这里出现的环境,即二人工作的这家公司,它的包容度可以算是一种“超自然主义式的”,它可以吸纳所有的冲动,并消解掉负面情绪,把它悄然的化为无形。那三宅唱在这里,是否加入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关怀呢?我想是的。所以片子结尾出字幕的时候,这个愿景一直保持存在于画面之中。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无知之夜》(又名“不知不觉,一夜过去”):在喜欢科长拍摄的《风流一代》的同时,我更加地喜欢这部作品。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一旦摄影机转动,它就不再完全是关于真理的问题,而是对世界的另一种体验与现实的另一种关系,拥有纪实元素给人物和故事带来了一层真实,就像从街上捡起生活的碎片一样。
本片的导演帕亚尔·卡帕迪亚在接受《电影手册》的采访时说“爱的主题让我探索我的国家的政治气候。首先,因为这在印度是一个政治话题:你的社会背景、种姓和宗教决定了你被允许或被禁止的恋爱关系。男女之间的所有关系,从友谊到婚姻,都受到非常强烈的社会和家庭约束。但爱情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话题,因为我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我相信欲望的解放力量。在印度文化中,女性几乎不可能表达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感受,但电影或小说允许我这样做,它允许我打破禁忌,质疑它们的基础。我们从不说“我爱你”,这在印度文化中并不常见,所以电影允许发明一种爱的语言。”
作出反应,不断向前。这才是真正的“风流一代”!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阿诺拉》:从最本源的角度去呈现性工作者的真实面貌,抛除了一切批判性的眼光,它就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我们整天在呐喊平权,平等!与其喊口号,不如好好地跟随阿诺拉(光)的脚步,去陪她走过这些喧嚣,这些迷幻,和这些艰难的道路。与她共情,在霓虹灯璀璨下,看着她的眼睛,凝视她的脸,她的欲望未必不是所有人的欲望,既平凡又真实。没有什么是需要遮遮掩掩的!既使,在一切的努力都化为泡影,化为一片虚无的时候,又有何妨!一部当代的《让娜·迪尔曼》!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少儿不宜

《回声》:这部纪录片以偏远的墨西哥村庄"回声"为背景,记录了山谷的孩子们贫苦艰难的真实生活。在这里霜冻和干旱折磨着大地,孩子们照顾着羊群和年迈的祖母,并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和沉默中学会了理解死亡、疾病和爱 。自然的味道。即使是她们,也要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验。原始的也不那么简单。(同时也要推荐一部类似题材的国产纪录片《光之子》)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荧屏在发光》:只是夜再黑,也能看见藏在角落的伤悲!有一种神秘的、耐人寻味的东西,始终萦绕在这部电影的周围。它可能在试图尝试打开那些秘而不宣的情愫。或者,不论时代已经发展为用何种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去看待那个“异类”,当事人总会找到他的方法,找到他的营地,去默默地实现他的自由。能把这种迷幻的遐想用心理外化的影像去传递,是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原来,现实与想象的媒介,真的是电视电影!因为它真的是属于私人空间的时刻。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烟囱里的麻雀》:从《奇怪的猫咪》到《女孩与蜘蛛》,再到这部电影。拉蒙·曲尔歇尔一直在探索空间与人物情感之间的某种关系。只是这一次,导演更加强调了心理和视觉的呼应。度日勉强或者勉强度日,在冷峻如伯格曼或哈内克式的人物形象刻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从头至尾的坍塌与崩溃。权力与控制几经易手,变成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一场大火,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场及时雨,给年轻一代指了一条明路。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非常残忍

《家庭合影》:罗兰·巴特认为,家庭照片是冻结时间和使家庭不朽的一种绝望手段。然而,这家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们微笑着拍照时,他们已经去世了。记忆+沼泽。《利益区域》的拍法,但这个离我们更近,更有味道。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慢慢》:探讨鲜少被关注的无性恋者世界,在一场听障学生的舞蹈课,豪放的现代舞者艾莲娜对手语翻译员多维达斯一见钟情,对方却是位无性恋者,两人互动将激发观众对欲望的全新理解。这部就是我今年的“六号车厢”!
灵动指数:⭐⭐⭐⭐
健康指数:⭐⭐⭐⭐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仍然能够一次又一次的打开一部新的电影(这里面的新字,仅代表时间上的“新”,不指涉手法),或者每每满怀期待地坐到漆黑的电影院之中?答案,我想窥看,我想拼凑,我想做梦,电影替我实现了这些无尽的欲望。所以根本上并不存在不好看的电影,而是有没有看到你想看的电影。今年,我一共在院线观看了39部电影。仍然可以记得焦急等待《白日之下》、《年少日记》和《破·地狱》三部口碑极佳的港影上映前的那种心情。它们同《九龙城寨之围城》、《我谈的那场恋爱》等电影一起,构成了如今港影的风貌侧影

《白日之下》: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更多的,是走出影院(黑暗)之后,我们如何继续面对世界(现实)的问题。有些事情,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应该不去做。这个做(拍摄,救助,诉讼)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很多隐藏在底下的问题,如果不去尝试解决,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真的没得救了!@百丽宫影城

《年少日记》:时间仍旧在翻动书页,你想变成什么样的大人,或者你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呢?导演/编剧难得把这么多条线收紧成一个核心命题,通过情感画像,把散落各地的视点聚焦在“死亡”这个深渊旁边,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告诉你,未必要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你才会快乐,其实,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华南万达

《破·地狱》:跟不虚此行一样,整个电影就是靠一段一段的小遭遇往前推进的。关系在延续,冲突在升级,地狱无处不在。社会写实和传统价值的毒性都被一一展现一一对应。能感觉出来导演在用心地布置和铺垫,很像是为了银幕前的你我营造一场仪式的氛围,然后就水到渠成的来到最后的告别。这个电影在电影之外的意义对于港人恐怕是说旧的东西必然要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自己(道生、郭氏兄妹)去活成新样子吧!香港人跨过火盆,驶过隧道,去重生。恰如它所说的活人也要破地狱,反正整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看到后面我就使劲哭就好了。@万达影城港汇店

仍然记得《我谈的那场恋爱》里面,札幌的戏份充满的电影感,以及银幕之外亲测了加了盐的啤酒非常好喝。在语言的深渊前,它陷入了一种沉默,在沉默的话语中它选择了一种凝视,在这个凝视的位置和镜头下,它又似乎化身为一种最有力的言语。人们老是在问,什么叫电影感。我想这就叫电影感罢……
仍然记得看到《分手的决心》里孙晓雪饰演的女儿,突然转到母亲的对立面,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剥削者时的错愕和绝望;仍然记得与一百人一同屏息凝神观看和聆听《坂本龙一:杰作》杜比场与教授作最后的告别;仍然记得《泳者之心》里特鲁迪在漆黑深海中陷入迷途时岸边被点燃的那一团团指明篝火;仍然记得《姥姥的外孙》里那颗石榴和排队买炸鱼,仍然记得《乘船而去》中外婆留下的那一罐咸鸭蛋,它们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亲人;
仍然记得《里斯本丸沉没》里林阿根老人在听后代讲起他当年救人事迹时面孔中慈祥的笑容;仍然记得一个人大清早去包场看《人海同游》里面男女主角走入的那一片梦境森林;仍然记得看《莫里康内:音魂掠影》提前进场时由于影院没有开灯在黑暗中摸索到座位并联想到小时候在工人俱乐部看电影的时光,电影院像一座黑暗的迷宫,一个神秘的洞窟;仍然记得《好东西》里面那一段关于劳动的拟声蒙太奇;仍然记得《风流一代》里面赵涛摘下口罩时脸上留下的勒痕和片尾的那一声呐喊。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当我们一起随科长回望过去,你一定会泪流不止,当然,我们的眼泪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流。

仍然记得未能成行的上海电影节之旅,6月21日10:30久事·上海商城剧院一层9排18座的那位朋友,正是因为我的退出,您替我看到了这部电影,它一定很好看。想到这里,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不论怎样,电影院还是那个能提供给我最佳观影体验的地方!
还能怎么看电影?可以客观地看!跟随《电影手册》的脚步,我继续观察着帕佩罗小组成员的电影作品。或者,在很多年后回望,我们会很荣幸的见证了电影史上的又一段“新浪潮”的诞生和发展。这一年我看到了他们拍摄的:

《科西尼演唱布隆伯格与马西尔》:可以看的出来,潘佩罗小组究竟想要把电影引到何种方向。他们合作愉快并且摆脱了单一作者论的束缚。他们不愿意在体制内和资本控制之内玩耍,他们想要把所有涉及到文化-文艺的东西全部囊括在内,他们把历史性融入当代而将其变成大写的历史。我们感慨在戈达尔之后,电影并不会死亡。

《金甲虫》: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潘佩罗把政治和历史“把玩”在股掌之间。把寻宝和拍电影做成了一种孩童般的游戏。不断地欺骗,不停地讽刺,走入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他们既是在拍政治的电影(地缘学和女权主义),又是在政治地拍电影(架空意识形态,寻找自我意识的突破)。每一次触发心底的笑,都源自一股真情实感,原来电影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现实与虚构拧成一股绳,潘佩罗在电影中玩耍。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并熄灭每一根火柴,都把银幕内外的二者引入梦境和幻觉之中。由此我们发现,电影原来也是这样造梦的。为何动作场面如此灵动,是因为她们试图迈着新浪潮的步子,而剧场向所有人敞开之后,可以将表演者带到观众席之上,一种平等的观看。驴子在钢琴曲的伴奏中走过一个世纪,莫里康内的配乐被赋予了左派的神采,好像电影总会陪伴在你我的身边,我们呼吸着它带来的空气,无比的满足。

《狗女》:一种安静的自然主义。就像戈达尔在他的电影中尝试去做的,寻找一个边界,找到某种缝隙。流浪女与狗狗们恰恰是在四季的流动中,寻找生存的空间,她们远离人群,不想被外界打扰,而又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一点点的联动,这一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结尾那种悬疑感好像回到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
至于风格的总结,我也说不太好。用作品来说话是他们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另外,我还特别关注了《电影手册》设立的“安德烈·巴赞奖”。它每年都会颁给一位将自己的长片首作放在法国上映的电影人,无论国籍。设置该奖项的目的是为了贯彻 《电影手册》自1951年创刊以来就一直遵循的宗旨:去发现优秀的电影人,对他们的工作和被认可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今年,这个奖项颁给了乔安娜·阿诺的

《做某事时的感觉已然消逝》:这样来看,电影已经成为记录心情的日记。枯燥乏味,日复一日的日常中,照映着孤独的灵魂。人类总是自私的动物,每一段感情都是为了有所获,施虐与受虐,一体两面。而从欲望已经成为习惯的那一刻起,TA就只能成为一副驱壳,一台机器。就像那个剥落树皮的隐喻,很多时候内里还想发光,但外部已经无法承重!

虽然《电影手册》在年底评选出来的年度十佳略显保守,没有什么新意。但我还是会继续关注他们,以及他们对很多值得讨论的电影进行的评论。只有你读到那些文章并了解到他们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之后,你才有资格去评论它的退步或者是不足,难道不是吗?值得纪念的是,今年我终于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电影手册》的纸质版杂志。以前总是在网络上依靠电子版对很多文章进行了一些翻译,这回总算是摸到实体了,幸福!
还能怎么看电影?可以主观地去看!所以,在这一年里,我更多的愿意参与到朋友们组成的聊电影的电台的节目中,去聆听去交流,把自己的封闭的空间向外敞开,向外输送自己的人生体悟加观影经验所综合产生的对某部我喜欢而你不喜欢,我讨厌而你不讨厌的电影的理解。
在第96届奥斯卡那期中,我对莉莉·格莱斯顿在《花月杀手》中的演技进行强烈的赞赏和辩护,对乔纳森·格雷的《利益区域》从伦理角度进行无情地鞭挞;在2023日影总结那期中,对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旬报》疯狂地进行普及介绍。对旬报历年日影十佳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甚至将导演按照年龄进行了细致地梳理。2024年,恰逢旬报创刊100年,札幌的纪伊国屋书店的店员在精心包装这本《电影旬报的一百年》特刊时,他完全不会想到这本书的读者是在跨洋越海的另一个国度。

我始终热爱日本电影。2024年看到的老片中,最喜欢的是增村保造的

《最高殊勋夫人》:三原家和野野宫家的那些诙谐幽默的故事,被增村保造活力十足的镜头调度和张弛有度的剪辑极好的演绎出来。它表现出来的前卫感和年代特有的局限性,非但没有让人觉得矛盾割裂,反而让每一个观众有一种被操纵的快感。我们明明知道会是这样一种结局,但我们还是会随着若尾文子和川口浩两人极佳的化学反应(华丽完美的动作线)而甘愿受骗。爱情的命中注定被极致呈现。上班族电影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那种日常,那种匆忙感,随着建筑森林、红色电话机、快捷餐厅、电车上和电梯里拥挤的人群这些小津式的画面,直抵人心。
和小津安二郎的

《风中的母鸡》(彩色版):这部有着小津电影中罕见的情感爆发时刻。前半段展现的是母爱之强大,后半段则是夫妻关系的紧张对立,始终贯穿的是那种死亡的压迫力。黑泽清曾经探讨过这部电影的恐怖时刻,上色修复版好像把这种阴森森的氛围做的更足了。滚落的易拉罐和坠落的人体,形成了一个蒙太奇空间。以及从始至终不断插入的空镜头高架水塔,更加凸显出环境的幽闭感。或者所有出现的人物都在与外部抗争,起风了,凌乱的头发在随风飘荡,也像是映衬了战中-战后人物浮萍般的命运。PS出现的水壶被染成了黄色而不是小津最爱的红还挺出乎意料的。
最喜欢的新片是清原惟的

《想起所有夜晚》:闲散的又凝聚着一丝悲伤,待冲洗的照片中保存着已经不存在的你,明信片背后是永远失去联系的她,而脱下工装有个不一样的我。不知怎的,就听从身体的安排,跳起一段舞。所有的人,所有的夜晚,所有的记忆,都是沧海之中的一颗沙粒。
最关注的导演是执导《纳米比亚的沙漠》的山中瑶子,补看了她的旧作《晚安,对岸再会》和《傲娇少女爱作战》。尤其在后者中,她对于玄秘曲一号的变奏使用灵性十足,对北野武的作品《凶暴的男人》进行了一次隔空的致敬。
在日本电影中的儿童那期中,对相米慎二的长镜头作了自我的理解和阐释;在《哥斯拉-1.0》那期中对特摄电影进行了当代化的讨论和辩护;在《二号陪审员》那期中,对热门词汇“老登电影”进行了调侃般的论证,同时也总结了伊斯特伍德的导演生涯;在《风流一代》、《圣神无花果之种》、《阿诺拉》三期中与持不同观点的影迷朋友进行观点辩论等等。不论对错,没有对错,关于电影的评论就该这样,并一直进行下去……
还能怎么看电影?去阅读更多的关于电影的书籍。这一年我读了它们:
《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戈达尔《电影史》文论集》: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学习了这本论文集。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这本集子里面的文章有一些重复,个别之处还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从进一步理解戈达尔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讲,它已经足够全面,甚至有些过于溢出了。或者会有人提出疑问,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观看,但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当你看了这些人的考虑角度之后,你的观看思路会更加的丰富。如果说电影是一种流动的思考的话,为何要死气沉沉地对着屏幕/银幕发呆,不如在之前,或者在之后,去档案馆/博物馆/书籍之中去逛一逛,当然也可以跟随着戈达尔的蒙太奇,去看看他的世界!
吉尔·德勒兹的《运动-影像》:终于啃完了。真好吃!其实德勒兹并没有发明什么理论,也没有生成什么概念,他就是坐在那里,把一部又一部电影,放进他分好类的盒子里。然后一直地敞开着它们,待我们去翻弄它,打乱它。没有什么刻板的规律可循,恰如读完德勒兹,你若是模仿他的口吻去分析某一部电影,那个反作用力绝对会令你感到无比的尴尬。理解思想和努力消化,这才是读完德勒兹我们应该继续做的。福柯曾经提到过把自己的哲学概念或理论当做“工具箱”,我想我读德勒兹的电影著作也是这么去想的,当看电影的时候遇到迷惑,我想去查查!
另外还有昆汀的《电影狂想》、《迷途:杜拉斯谈电影》、《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这三篇读后感可以在我的往期公众号查阅)。李沧东的《诗:原创剧本》、於远芳的《香港有个荷里活》、《花月杀手》的原版小说、大岛渚的《我被封杀的抒情》等。还有最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少年来了》、《素食者》和《失语者》。不知为何,我觉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影像化的潜在力量,可能是她对于叙事视点的选择和人物的生物性的捕捉所致吧。期待会有电影版的改编出现。还有尉光吉关于布朗肖的思想论著《沉默与死亡 : 布朗肖思想速写》,今年《电影手册》的编辑在很多文章中对布朗肖的观点进行了挪用,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要提的一本是蔡文晟老师翻译的,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托万·德巴克的重磅作品《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当我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读罢此书后,在豆瓣上写下了如下的评论:
“安托万·德巴克如同一个拾贝壳者,他在新浪潮退去之后的那片海滩上,时而深蹲用力挖掘,时而扶腰站立眺望远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篮子的珍珠。他擦拭掉珍珠表面上沾染的历史的尘埃,发现了那蕴藏在其中的时代气息。然后,他努力把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对着太阳,所有人都发现了新浪潮闪耀的神话般的光芒!”
之后本书的译者,也是我的豆瓣友邻蔡文晟老师回应道:
“看到有人能把德巴克的治史策略跟倫理視界單抽出來論述,把他視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者,一個風格家,而非資料彙編者、整理者,只能迫不及待心滿意足到原地起飛!”
这一刻,作为影迷的我们是幸福的!还能怎么看电影?
答案:跟大家一起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