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摘抄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法理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记忆:“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
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自觉地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大知闲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有缘分不一定就会有很深的羁绊 (1人喜欢)
- 你是自己负面心态的第一个受害者 (2人喜欢)
- 外在的一切混乱都源于内心的无序 (12人喜欢)
- 人需要正反馈来治愈自己 (6人喜欢)
- 人为什么在绝境后才会大彻大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