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记——响堂山石窟
南北响堂石窟是北齐时期开凿的皇家石窟。老师讲到的一些知识点我略记一下:
南响堂石窟一共有七个北齐时期的洞窟,下边两个,上边五个。
北齐反思北魏的失败,认为是汉化所致,所以又强调恢复鲜卑的传统及服饰。反映在石窟上,北齐的石窟都鲜卑化、西胡化。所有石窟外立面都是覆钵塔的形状,这只在邺城才有,也是鲜卑化西胡化的反映。
第一窟内比较特殊的前壁是有国内最早的西方净土变图:

隋唐时长安的佛教宗派有十三个,其中七八个都是从邺城起源的(但因为灭佛运动,没有传播开来)。必备:莲花水池、莲花化身、亭台楼阁,一种七收,不鼓自鸣……表现西方极乐世界。敦煌的西方净土变都是隋唐时期的。
石窟寺是地面寺庙的模仿,为什么修石窟?可以保存得更好,也有僧侣修行的需要。
响堂山石窟基座部分有不少保存得挺好的神王,以下图片南北响堂皆有:





神王的根本功能是末世护法。明确知道题材的是十个神王,这是非常原始的崇拜。我不记得以前去过的石窟寺见过这个,老师说在龙门和巩县比较多,这两个我都还没去过。
北响堂有刻经洞、释迦洞和大佛洞。
佛教刻经与末法思想有关。末法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佛法衰败,众恶泛滥,邪魔外道破坏佛法,毁经灭像,摧残信众。为使佛法不灭,经典永存,中原北方地区在公元6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摩崖刻经,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和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两大刻经密集分布区域。原本就属于护法性质的神王在末法思潮风行的时代更被赋予了降魔除灾、愍济众生的内涵。
大佛洞里的塔状龛,龛的形状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覆钵和塔刹组成,是非常明确的覆钵塔的形状。

不对外开放的小响堂石窟是今天的惊喜,因为保存状况最好。难得有几尊佛像是有原配的头。

西窟最引人瞩目的是塔柱和四壁面上大小不一的雕刻佛像,窟门上方及两侧雕满造像,精美炫目。窟门两侧为僧俗礼佛图和男女供养人列像。






老师还说到了考古学中打破关系和叠压的概念。最后一张图是考我们的,为什么这个窟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后代新开的?

附一些响堂山石窟其他图片:












小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费城出发——我们是到了一个小小仙境吧! (51人喜欢)
- 从费城出发——遇见春日绝美花园 (117人喜欢)
- 海外的中国珍宝——宾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 (78人喜欢)
- 和狄更斯参观了同一个地方 (10人喜欢)
- 可可爱爱,妙想天开 (8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