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笔记1
书籍解决的问题:穷人从何而来。
贫穷曾经来自失业,今天,它主要来自有缺陷的消费者的困境。这个区别改变了人们对贫穷生活的体验方式,也改变了摆脱贫穷的机会和前景。穷人产生原因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社会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社会从主要由工作伦理指导,转变为消费审美统治。进入消费社会后,大规模的生产不需要大规模劳动,从而使得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穷人被重新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这使得他们失去了所有的社会功能。紧接着,产生了“以集体责任对抗个体不幸”的公共共识,以及同时出现的反对这个原则的共识。最后,穷人被新的文化标签所定义。最终,底层阶级概括了各种形式和原因的贫穷,并形成了低等人的形象。从而变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工作伦理的形成及其意义:
工作伦理的两个外显前提:
- “社会公民”必须以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事(工作)来获得稳定的物质生活和快乐,先付出而后才有收获。
- 道德方面,工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有不断工作才是伟大的,不思进取是可耻的。
工作伦理的两个内隐的假定:
-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有能力工作的,并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得回报,用以维持生活。
- 只有公认的有价值的工作(可以要求薪水回报的,可以用于交易)的,才能被工作伦理认同。
工作伦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打破人们不愿意额外工作的想法:
为了驱使人们去工作,首先就是要将大量的工匠,转化为工人。而传统工匠的的观念是:“人的需求是既定的,不渴望追求更多”,工人们并没有额外工作的动力:对他们来说,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而这些快乐其实不需要大量的金钱(用大量工作换来)来交换。而需要非工作时间来交换。
工作伦理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把人们所做的事和他们认为值得做,有意义的事分离开,从而取代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例如反思、评价、选择和目标设定。
【过去,工人通过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控制进程来获得工作的意义和动力,现在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由他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生产者通过机械地训练工人,让他们习惯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并且剥夺他们完善工作的自豪感。历史上第一次,人们优先考虑“能做什么”而不是“需要做什么”,增长取代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