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第一章 宇
宇者,道也。
宇宙无不在道中,整个宇宙就是道本身。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道并非不可以言说和思量,但只有通过不言和不思,才能接近道。这里可类比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佛家的“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哯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
不能闻道的众生,只能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烦恼中。
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这里引出了四个概念,天、命、神、玄,单看此句,很难理解。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玄。
万物皆在天命神玄中,天命神玄亦在万物之中。人亦如此。类比黄帝内经中说“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玄此非玄。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
在天命神玄的尺度上,万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任意一物中,皆含有天命神玄的全部本质。
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万物异名而同实,不同的事物和现象的背后,蕴含着同样的本质。学习之路,殊途而同归,学成之时,得鱼而忘荃。
观道者如观水,以观沼为未足,则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泪皆水。
这里举例说明了学道的方法,观水之时,须知一水即万水,万水皆一水。可于一水中观万水,亦可于万水中观一水。水与水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道无人,圣人不见甲是道,乙非道。道无我,圣人不见己进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无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道的本质,不因人心而有分别,圣人不以分别心而悟道。刻意逐之,道即远之。
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物迭迭而无非乎。电之逸乎,沙之飞乎。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而不穷也。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
无爱道,爱者水也。无观道,观者火也。无逐道,逐者木也。无言道,言者金也。无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这里的五行与道的论述,十分罕见。道本在心中,无需爱观逐言思。
重云蔽天,江湖黯然,游鱼茫然,忽望波明食动,幸赐于天,即而就之,渔钓毙焉。不知我无我而逐道者亦然。
这里举钓鱼之例,形象地形容了求道之人迷茫的心态以及盲目求道的危险后果,也间接反映了求道之难。不可谓之不深刻。
方术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执之皆事,不执之皆道。
道不在术中,道在不执之中,道德经所谓“执者失之”。
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道,能悟而不能得,不可得即道。但可以从道中领悟德,用德指导我们的行为。圣人生之时,积德而行善,圣人死之时,还虚而归道。
闻道之后,有所为有所执者,所以之人。无所为无所执者,所以之天。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
领悟道之后,执迷而为者,只能在人世间。无执而无为者,可得道而登天。
一情冥为圣人,一情善为贤人,一情恶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无,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恶者,自无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一情冥者为无知。
溥天之下,道无不在。
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这里类比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和道德经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率性为之,这是真正自由的境界,想要达到这样境界,首先要达到禅宗所说的“明其心,而见其性”的境界。
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
这里类比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事建物则难,以道弃物则易。天下之物,无不成之难而坏之易。
这里前后两句表达的好像不是一个意思。
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
这里不太能理解,物亡,火就不存在了吗?物亡,道就不存在了吗?一物之亡,肯定不能害道,万物皆亡呢,道需要借物而存在吗?
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彼未死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生,不名为死。彼未契道者,虽动作昭智,止名为事,不名为道。
得道与寿命无关,与生死无关。
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道是难以捉摸的总的纲领,其他的小物小术,都不是道。无法通过细枝末节的事物间接求道。
习射习御习琴习弈,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
道可得之于一息,这里与六祖慧能将的顿悟是异曲同工。
两人射相遇,则巧拙见。两人弈相遇,则胜负见。两人道相遇,则无可示。无可示者,无巧无拙,无胜无负。
术可见,有高下之分,道不可见,无高下之异。
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在宏观处,也在微观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这一句是非常精妙的论述。道在暗中,是以为玄。道的传承,也在隐秘中。
小人之权归于恶,君子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惟无所得,所以为道。
善恶是用来评价凡人的标准,圣人之行,替天行道,是以无所得。
吾道如剑,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伤。
道可以作用于万物,万物不可作用于道。
笾不问豆,豆不答笾,瓦不问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问欤答欤,一气往来,道何在。
不可言即道,道不可再问答中觅得。
仰道者跂,如道者骎,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圣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丰,不借道于圣,不贾道于愚。
仰望道的人,会踮起脚尖,奔向道的人,会快马加鞭。此皆事而非道。而圣人,不因求道而自觉不足,不因得道而自觉充盈,不假借道于圣人,也不将道兜售给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