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女性的友谊: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我们
去年《好东西》刚上映不久,就和朋友去看了。女性议题看多了,习惯了悲惨叙事带来的忧伤,而这部电影看完,竟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喜欢里面呈现出来的女性友谊,干脆,清爽,欣赏,有情有义,相互尊重,有边界与分寸。
电影呈现出来的总归有一个不错的结局,而艺术、生活与网络,是这个社会的三面,有时候很真实,有时候又很割裂。处在这当中,还能被当成“正常人”,已经是夸赞了。
在网络上,男女对立的问题很尖锐,他们相互掐架,甚至完全不需要理由,只要看到社交平台上显示的性别就可以各自为营,相互攻讦。但在现实里,无论男女,大部分人还是为了生存忙得焦头烂额。
最近看到不少短视频推送上海沪少三班倒,早起开豪车穿过武康路,炫给韩国人看,为中国“挣面子”。而这几天气温降了不少,我早起上班,仍然看到两个老人,一男一女佝偻着腰,蹲在楼下通道,笑盈盈拦截每个提着垃圾走向垃圾站的上班族,他们央求着路过的人把塑料瓶子和纸盒给他们,因为垃圾站不允许他们乱翻。大冷天的,他们的手脚都在打颤。
我们生活在差距巨大,声音混杂,观念乱斗的时代里,想要为理性与正义提纯,需要回归生活本身。
生活是一张网,但不会将大小不一,品种各异的鱼困在一起。当对现今的生活足够满意时,会忘记这张网的存在,而对处境非常不满意时,就要开始撕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如今,正是很多女性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一张网困住之时。当她们开始奋力挣扎,努力破网时,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可能性。
朋友工作两三年,辞职考研,2024年底毕业。她最近跟我说,工作还没着落,而父亲身体不适,看了医生,又不怎么配合治疗。本来生活压力,情绪焦虑,足够让人头疼了。让人又气又觉得悲哀的事情却是,女儿二十八没结婚,这件事情让父亲感到惴惴不安与人前羞耻。在医院时,她父亲总提起这个问题,子女没结婚,是一件让他抬不起头,吃不下饭的事情。
我跟她聊这个问题,完全代入了我自己。所谓的中式恐怖就是:你一个有血有肉,认真读书,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与生活的积极女性,但在二十八岁这天,因为还没结婚,父亲气汹汹告诉你,你还不如邻居家一个初中还没读完就结婚的发小。
三十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条时刻被提醒的生育价值线,女性年龄的焦虑被放大,是这个社会环境的通病。安慰朋友,也是在安慰自己。我们需要足够强大,才能独立走过那些人言可畏的道路。
“感同身受”这个词,很难用来形容两个遭遇不同的人,即便彼此的共情能力足够强。而在这些年,随着女性主义的盛行,网上出现了很多女性对原生家庭的控诉,大家抱在一团,讲着父母,爷爷奶奶,甚至亲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感同身受”这个词在这个群体里具象化了。
女性友谊的产生,我想,一开始是因为有共同的成长经历与心路感受。互联网“姐妹”这个词,连接着很多很多温暖的事情。女性友谊,是女性之间的“给个链接”的举手之劳,是女性之间帮忙抉择职业时的答疑解惑,也是选择独身时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姐妹的现身说法,还是走在路上突来月经,被陌生女性送来卫生巾的善意之举······
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在互联网上抱团取暖,情绪上得到的鼓励与支持,比家庭给的多得多。
父母与我们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奉行的人生准则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件事大过天,不然这辈子就白活了。而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才是天。
这种差异悬殊的代际沟通裂缝是无法弥合的,那就放着吧。父母是父母,你是你,我是我,她是她。担起责任,履行义务,对父母好,爱这个家,跟“遵从自己”这件事完全不冲突。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我们,这个也可以用来形容我身边女性友谊的特征。
我祝福每一个遇到爱情,勇敢走入婚姻的女性朋友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也祝福每一个选择独身的女性拥有自在的生活,充盈的灵魂。我们祝福每一个女性,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而为人,首先是人。
当这个社会开始真正尊重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无论男女,都是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