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4年读书报告
2024年是一个完整的读书大年,年头到年尾都在不停地读书,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书有137本(去年是92本),五星推荐的有41本(去年不到30本)。
写完了年度的观影、观剧两篇回顾之后,发现读书盘点的体量远比观影观剧要大得多,毕竟那两篇文章也就分别十多部作品的回顾和盘点,我实在担心自己写不出来完整的年度读书回顾。
依照去年的框架,分几个类型回顾。
一、散文、小说类
今年此类型的五星推荐有很多,国内的作品包括《冬牧场》、《小姨多鹤》、《带上她的眼睛》、《额尔古纳河右岸》,国外的作品包括《丧钟为谁而鸣》、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后两部《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挽救计划》、《绝叫》。
先说国内的作品。
很巧的是,去年的读书报告里第一部提到的书,也是李娟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今年第一部提到的是她另一部作品《冬牧场》。即使一年多以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的赞叹、感动和喜爱等等情绪,从这点上《冬牧场》是不及它的。更不同的是,《阿勒泰的角落》是散文,这一个故事那一个场景,常让我感觉像是拼图碎片,读着读着,自己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场景和人物,但《冬牧场》框架是完整的,就是一个作家采风的数月生活故事,脉络感强得多。我尤为喜爱李娟在本书中的序言,那是一个作家成名后依然诚恳和真实的文字和生活态度。

《小姨多鹤》让我再次感慨严歌苓怎么具备如此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创作能力。我对她的书籍看的不多,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青蛇》、《天浴》、《归来》(陆犯焉识)、《少女小渔》、《芳华》部部都是华语电影中数得出来的作品,每部作品都具备非常复杂、大尺度、深刻的人性探讨,又不让人觉得重复和腻烦,实在太过了不起!《小姨多鹤》也是如此,没有黑白,善恶交织,时代浪潮推着人物的命运发生着变化,让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

《额尔古纳河右岸》很有史诗感,甚至很多次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美中不足的是,故事背景离我们并不足够远,所以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都将处于那些历史大背景之下,也许这束缚了作者的手脚,束缚了故事的多变,也让读者做好了预判。另一个让我很难过的点,在于死去了太多的孩子。一个故事能让读者心痛自然是成功的,但如此频繁地用孩子的死来刺激读者,我并不喜欢。

刘慈欣这部《带上她的眼睛》短篇小说集,初遇记得是近十年前住在松江泰晤士小镇,无处可去就去逛钟书阁,随手翻开这本书看了几页。不曾想一拖就是近十年,也是在公司的书墙上看见,取下读完,了结这段缘分。

从这些作品中挑选一部最佳,我会选《小姨多鹤》,无论从故事本身、人物刻画还是思想深度,我都会觉得它略胜一筹。
再说国外的作品。
说起海明威本人或者他的作品,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硬汉”标签,但若不去读他的文字而是只看故事梗概则无法有足够深刻的体会。《丧钟为谁而鸣》简直棒极了,从书名到故事到文字,都深刻得让人难以忘怀。战争和杀戮不会带给我们天堂,任何无辜人的死亡都是我们的损失,因为我们就是这些无辜的人。

好几年前初读《我的天才女友》时,我并不觉得惊艳。虽然故事流畅人物鲜明,但书中战后意大利的那种压抑沉闷的氛围,让我有一种抗拒感。若不是家里买了第二部,我可能都不会自己找来读。而今年继续读最后两部《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顿觉渐入佳境,甚至都不知道是这几年的自己变了,还是故事更精彩了。我喜欢到为这两部书分别写了书评,细说我是如何喜爱的,这对于几年前读前两部的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将这四部曲连在一起回忆,更有一种醇厚绵长的美感,妙不可言!


《挽救计划》是极其让我惊喜的一本科幻作品。作为不看简介只看豆瓣评分的我来说,拿到这本书时,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都并未唤起我的好奇,可粗粗翻看几页,就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绝对是这些年来读过最让我喜欢的硬科幻作品。它没有三体那么宏大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人物也少得可怜,但读起来却精彩纷呈(我拼命忍住不剧透),像是工程师一般地去分析解决各种突发情况,让人拍案叫绝!

虽然情节大不相同,但《绝叫》的气质时常让我想起《白夜行》。若是排除了后期的杀人环节,那种沉重感又会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作者用一个反转再反转的杀人案,嵌入了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而最后,究竟是解脱还是新的迷茫,谁又知道。可偏偏,似乎那些社会问题,又不只是日本才存在的。

从这些书中评选,难度就比较大。除了《绝叫》的气质并不讨喜之外,另外几部作品都非常让我喜爱。那不勒斯四部曲单独拎出最后两部,并不完整,故先排除。《丧钟为谁而鸣》太符合我的审美和哲学观了,《挽救计划》则实在过于惊艳,我难以抉择。
二、历史政治类
今年共有11本此类书籍被我打了五星,太多了不好分析,但要进一步细分也很难。
先说今年特别喜欢的一本短小精悍却给人惊喜的书,《失败者的春秋》。刘勃将春秋中的历史拆出来细细分析和讲解,我看得津津有味,感觉发现了一个宝藏作者,已经在准备追他的其他作品了!

《中国人史纲》这样有名的皇皇巨著,我拖到如今才读。原以为此书成书时间较早,会有很多观点已被熟知和广泛接受,又或者有很多观点过时,但想不到读起来还是有不少收获。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柏杨对明清的对比和分析,非常值得细品,也可为最近数十年来网上明粉清粉互攻提供素材和养分。

今年读马伯庸不止一本,但只给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五颗星。《太白金星有点烦》也很妙,尤其是在体制内待过后,更加能体会书中的各种嘲讽,会心一笑之余也无奈地叹口气。相比之下这样吐槽趣味的妙书,我更喜欢《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样对历史细节抽丝剥茧、见微知著的作品,也清楚地展示了国家治理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活,喊口号拍桌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在我的豆瓣想读书单中挂了很久,在图书馆排了很久才借到。我们的政府运行相对发达国家并不是那么透明,但理解政府的运作机制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生态、社会运转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中提到的“行政发包制、晋升锦标赛”这些概念,对我很有启发。

我兴致冲冲地终于借到《日俄战争:起源与开战》时,却发现竟然有超级厚的上下两卷,而我拿到的是下卷。好在没几天就借到了上卷,否则读起来就更吃力了。这本书让我对日本人在史料分析方面的严谨和注重细节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打开了日俄战争的全景图,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战争,而是和之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朝鲜政治动乱、义和团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在这场战争中清帝国的暧昧与亲日偏向也让我非常意外。所以,读历史也要多看看不同国家、不同角度的研究,否则如何避免陷入单方面的政治宣传误区呢?

《八月炮火》是普利策奖作品,而且可读性极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个月的故事生动地进行了描绘。上文提到的《日俄战争》更像是严肃的历史研究,而《八月炮火》更像是历史文学作品。它是一本实至名归的佳作,一战开始前诸多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和信息是极其庞杂的,如何整合成一部可读性强但又不失全面和严谨的历史作品,难度可想而知。

《金雀花王朝 : 缔造英格兰的武士国王与王后们》、《空王冠 : 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不但是同一个作者,历史上也是一脉相承。作为中国人,对英国乃至欧洲的中世纪历史其实是较为陌生的,所谓的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宗教战争,诺曼征服,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之间的纷争,都是听过名字但说不清大概。但这两部作品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清楚地将历史铺开展示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趣味和感慨。虽然由于史料的局限性,它们不可能像上文的《日俄战争》和《八月炮火》那版详尽,但对于我们这些对那些历史不熟悉的外国读者而言,足够生动有趣,也足够有知识点和记忆点。若是像我这样《冰与火之歌》的书迷和《权力的游戏》剧迷来说,还能看到很多书中剧中的历史真实情节和背景,格外让人激动。


《无敌舰队》也像上面的两部小说一样,填补甚至更替了原先我理解的欧洲历史。而这些书中,对财富和国库的重要性强调,是我从前在中国历史作品中罕见的,细致到对于木桶、船舶修补、粮食、弹药等种种支出,同时对于战前宣传动员、外交布局都有着细致的描写,不禁感慨彼时的欧洲战争已脱离中世纪走向近代化的正轨,此消彼长。

《我的应许之地 : 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这本书很让我意外。原以为是一本犹太人关于以色列的正面宣传书籍,但万没想到书中直言不讳地说出诸如“以色列建国是一个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个殖民主义事业”这样充满辩证和反思的论述。而作者对不同民族不得已、利益冲突和道德评价等广泛的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佐证,非常值得深思,的确是一本差点就错过的好书。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是梁文道推荐过的作品,几年后的现在我都记得节目中梁文道在冬夜的北京里介绍这本书的模样,以及他说出书中经典语句时的话语。同样是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主题,这本书极其经典并有太多值得读的点,无论是书中的真实故事和案例,还是作者对于受害人的分析和思考,又或者是让我们感同身受到那种沉重、绝望和痛苦,甚至是徐贲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序言,都让这本书成为我今年最值得读的几本书之一。因此,它也是这个品类中,我的年度最佳。

三、新闻调查、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类
这几个类别的五星书籍较少,故合并来说。
《秋园》的篇幅并不长,却像一颗小小的石子,轻易投进你的心湖。没有对苦难的歌颂,没有赞美新时代,只是一个普通人在那几十年中的困难,也代表着无数中国人那些年承受的苦难。我时常想,不停地追忆苦难是否有意义,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这个问题来源于你究竟怀着怎样的目的和心态。我们要走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将饮茶》是无意中在图书馆的书架中翻到一本破旧非常的书,却看见作者是杨绛,就兴冲冲拿来读。一直觉得,杨绛作品的长处不在于文笔,而在于她的生活哲学和态度。我特别喜欢杨绛作品中那种历经了生活曲折、看透了人性后,文字中的那股淡然和自在。说自己的苦痛时,她却仿佛在谈别人的苦痛,读着读着我就会突然心痛。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让我对于民国时期贵族世家生活尤其是中西十年校园生活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而且我很喜欢杨笖这样温情的口述文字。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有趣,杨笖这样的中上层人士的口述历史也非常珍贵并值得一读。唯一的遗憾,是这段口述历史到了抗日胜利就戛然而止,实在是很想读下去。希望如今趁一些老人还在世,多做一些宝贵的口述历史,也希望口述历史的禁区能少一点,多一点建国后的内容。

《回望》是《繁花》作者金宇澄的回忆录性质的作品。多年前读《繁花》是有些迷糊的,因为小说本身就藏得很深,很多故事、情节、伏笔和影射,都是要耐心细品的,所以常常处于似懂非懂之间,要看了很多的书评再去回想,但还是似懂非懂。而这部书则不同,干干净净,很多话藏着不说,但读书的人却仿佛看到了千言万语,心里明白。而比上文提到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更好的地方在于,它最长的记忆延续到了母亲部分的文革前夕,有了更多的人生阶段前后对比,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让人沉默。但,也只是到了文革前夕。

《丁文江的传记》是胡适为了纪念丁文江所著。薄薄旧旧的一本书,唤起了我胸中久违的一股汹涌情感。民国时期许多像丁文江这样充满使命感和国家民族担当的知识分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满怀热情地创造、建设和发展,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和纪念。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我时常觉得很多书就是被书名耽误了,就如这本。普通读者不太会知道艾希曼,这样一个平淡的标题更是容易让人认定是一本较为无聊的书。可它明明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洞见,我一口气在书评了写了五个大点记下它带个我的冲击和思考,包括反人类罪的内涵、极权政府的邪恶和具体的人、民族反思等等太多。

《埃隆·马斯克传》远超我的预期。大多数的名人传记,时常有鸡肋感,有点意思但却常常无聊,无非也就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用自己的角度辩解、美化重述一遍,看不到内核的精气神,除非像是吴法宪回忆录这样揭开许多秘而不宣的禁区内容,方才觉得很值得一读。而这本书的精神内核足够强大,应该说马斯克本人的精神内核足够强大,自身经历足够传奇,对极客、硬核的极致追求,阅读时每每会感慨他真是一个目标远大、肆意妄为、对人苛刻的狂人,而我们的世界也需要这样一个狂人。唯一的遗憾,是关于中国工厂的章节,被删减到只剩2页。

要从这个类别中选出最佳,就非常难了,从挑动我个人感情的角度来说,我会偏向于《丁文江的传记》和《埃隆·马斯克传》,可从人性探索和深刻价值来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四、哲学、科普和商业
先说哲学,五星推荐的有两本,分别是《精英的傲慢》和《哲学与人生》。这两本没法比较,《哲学与人生》是以作者在台湾大学教授的哲学通识课为基础的书籍,而《精英的傲慢》作者桑德尔虽然也是大学教授,但书中内容完全是他自己的哲学思考。哲学是需要坚韧的理性思维的,所以通识内容也值得一读再读,尤其是像《哲学与人生》这样门槛不高的大师作品,通过总结、提炼和对比,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但二者相比,我更喜欢《精英的傲慢》,因为它是桑德尔自己的观点,而不用去兼顾平衡其他流派的哲学思想,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也将桑德尔在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年写了很多书评,但《精英的傲慢》可能是我写了最久的一篇,将对自己有启发的书页用手机拍下来,好多页来来回回地看,然后写了又删,删了又改,难以将太多的感想整理通顺。


科普类书籍中,有四本打了五星。
吴军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都是开拓眼界的高质量科普书,表达系统,观点鲜明,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非常推荐。
《癌症密码》听上去像骗取智商税的取名,但很高兴并不是一本伪科学的书,而是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癌症,帮助我们对癌症相关知识的更新迭代。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长期以来享誉全球心理学的科普书籍,它的经典无需我多言。尤其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作者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版本(从我读的是第十二版就能看出来了),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看到的是过期或者已被证伪的知识,它也是我挑选的年度科普类书籍最佳。

商业类,也有四本打了五星。
《芯片战争》观点清晰,条理分明,言之有物。对科技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依靠大力出奇迹,闭关锁国也行不通,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全球化的如今该怎样平衡独立自主和国际合作。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也是相见恨晚的惊喜,在2024年读这本2017年的书,很多观点和预测已经得到验证。书中关于货币政策非中性的理论,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很多疑问,但这个问题并不足够解答我们对经济周期的困惑,而本书不仅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新颖的观点,也激发了我许多思考,我在写书评时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下了五点收获和思考。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这本书是基金业的一个朋友推荐,说要求自己部门的小朋友必读。自己也曾有7年的银行信贷经历,原以为这种书不太能让我有收获,也就是因朋友的强烈推荐而找来读读,的确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哪怕是很多金融从业人员,只着眼自己的本职工作,未必真的对金融信贷的本质和全貌有多么深的理解和思考。这本书虽然未必能帮助大家的实操,但的的确确对于提升我们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资本的规则》这本书案例扎实,成书难度大,有格局有情怀。我自己在书评里引用了原书的一段话,也放在这里“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早已控制了公司,把持了公司的资产,他们对公司还有什么可以不放心的呢?要担心的是公众投资人,是这些钱投下去了,如何花却管不到,也管不了的人。说到底,公司治理就是要帮公众投资人治住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

商业类书籍的评选,《资本的规则》和《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中很难挑,但想了想,还是选《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因为前者更偏向于资本市场,对于很多不参与资本市场的人,可能并没有多少触动和收获,但后者,我认为人人都会得到收获,都会认为值得。
另外有一些五星书籍是画册、摄影集或者绘本,就不一一介绍了。从以上书籍挑一本年度最佳,就比较难。去年挑选《燕食记》是毫不犹豫的,甚至是在写读书报告之前就有了决心。而今年,我写完了后都还在犹豫挑选哪本。来来回回看了几遍自己在每个类别中挑选的年度书籍,实在难分高下,只能从当初阅读时的情感冲击上,我选择《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以上,纪念我的2024年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