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再见爱人的结局
麦麦和李行亮
这一对在最后爆出比较炸裂的消息,是麦麦其实是被捡来的,而她是在青春期知道了这件事。这就不难理解,她极度害怕被抛弃,不断付出来让自己“配得”爱。我想,如果是十几二十岁,这样的遭遇当然是让人破防,有不值得被爱的感觉。但是对于三十多岁(87年)的麦琳来说,关键问题已经不是自己被抛弃这个事实,而是自己要跟这件事和解:被抛弃不是自己的错,而更可能是亲生父母的问题;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有这样的自我疗愈。
再加上,那个年代遗弃女婴是常见的,我小时候住在老家104国道边上,还能够记得有一些婴儿在婴儿车里,旁边有人围观的场景。据我妈回忆,这些(应该都是)女婴最后都被领养走了。所以,一个健全的女婴被抛弃可能是计划生育的结果,也可能是意外怀孕或者亲生父母负担不起导致。对一个三四十岁的人来说,这种自我怜悯哀伤和自怨自艾的情绪,还是要自己觉悟想通才行。

有朋友怀疑,麦麦写给李的信有“演”的成分,因为她不断问李写得好不好。无论如何,麦麦最后的信确实写得好,也回应到李行亮的很多关切点,当然,“行胜于言”,光有承诺是不行的。在36问中,麦麦关于最佳伴侣事件没有得到道歉的追问仍然咄咄逼人,仍然是那个自我的麦麦。李行亮也是有进步的,就是他能够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对方一爆炸就去哄,而把问题遗留着。
关于最佳伴侣这件事我要多说一句,我是支持李的。不仅是因为麦麦也没有指李为最佳伴侣,也是因为最佳伴侣本身就是想象建构出来的,基于的是脑补而不是相处,我们对伴侣的了解越多,也越知道对方的缺陷和不足。麦麦要的是要么一百分要么零分,但是李总是在这中间的某个分数,这就让麦麦无法接受。所以我认为李应该强调他对麦麦的爱,然后再指别人。
葛夕和刘爽
葛夕拿的剧本是追星成功的故事,虽然可能葛夕并不完全是刘的粉丝。无论如何,葛夕欣赏刘爽的机智和见解,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另一番滋味了。葛的结局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明星、大v真的就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适合有“点”的接触而非面和立体的接触。问题是,当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容易对所谓“优秀”的人或者身份有光环,而只有年龄渐长自我成长之后,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TA想要呈现出来的和想隐藏的,有闪光点也有脆弱和无助,某一个身份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是什么。有人欣赏我是博士,学的是哲学-宗教,我就告诉她其实我只代表我自己,既不代表博士群体,也不代表哲学和宗教专业。真实就是每个人都是要作为个体被对待,而非用身份地位和表现出的才华来忽悠人。

细想起来,如果按照刘爽在微博发的,他可能是有抑郁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和葛夕好几年没有性生活,也可以解释他的不作为。在这个情境之下,葛夕离开他确实有道德上的负担。但是,刘要强的性格又让他不听劝,他也明确说自己信不过心理医生。我们不清楚葛夕是否知道刘有抑郁症,只能说在没有人可以帮助到刘的情况下,为他祈祷。
当然,我觉得刘爽和葛夕的相处方式有一些针尖对麦芒的感觉,就像第二季的“诗歌”组合。刘爽有很厚的盔甲,不轻易卸下。在36问中他虽有真心闪现,也有戴起盔甲咄咄逼人的时候。而葛夕又是付出很多的人,她对刘的回应就会很在乎。其实如果他们俩像那晚李行亮暴露脆弱,麦麦一直安抚李行亮那样,那样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羁绊。
黄圣依和杨子
杨子的大无语事件无疑是在36问中,不明缘由数度哭泣崩溃且说不录了,惹得黄圣依也几度流泪。然而,这种场景实在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演得不够好。杨子非常清楚很多关键问题的标准答案,他也知道怎么样最能够击中黄圣依的软肋,但是他就是不作为,他是最没有真心的。

当然,我们也要问,是不是所谓的中年“成功”男性的真心,都被狗吃了。只能说,杨子代表了某一类人,或者我们文化和传统中的某个糟糕的部分,这一部分追求功绩、追求面子、追求圆滑,而掩盖了现实本身的惨淡、冲突,以及将心比心的可贵。
关于黄的反应,虽然有朋友认为她也是配合在演,但我想可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当然有可能杨子为了流量说服黄参加节目,但是这不代表黄没有走心过。有种可能的是,她是那种讲究体面和不拘小节的人。在节目上她几乎没有讲过杨子的坏话,顶多就是抱怨他没有照顾孩子。之前我会认为她对伴侣的需求比较低,现在想想,也许这恰恰是她的境界或者策略高超的地方:与杨子不断打压、强势、前后不一致形成对比,她不说杨子的坏话恰恰可以让旁人和观众通过杨子自身的言行来看到他而不是通过黄的描述,她能够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杨子的真实面目。换言之,她才是那个大度宽容的人,即使是开了7个小时的车她也没有闹情绪。相反,黄没有听从杨子跟他一起走那条泥泞杨子就要炸,这里杨子的狭隘、固执和强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者说,黄处处在顾及杨子的面子,因为综艺就是综艺,即使是真人秀,观众看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不如他们十多年的相处知根知底。

所以我会觉得,黄是那种传统中教养出的女性:照顾到对方体面而不会明确说不,不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对方不是,在生活中只关心关键问题而不去追究细节。杨子和黄圣依真的时常让人想起《论语》关于小人和君子的教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诸如此类。
当然,我并不清楚黄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是相信杨子流泪的态度,还是当下的反应,或是让她回想起其他一些东西。只能说,黄不下车的决定说明了她对大是大非是拎得清的,虽出乎意料但让人满意。
海边少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近期观影小结
- 为何使徒保罗去到了欧洲:从边缘到中心 (2人喜欢)
- 博士论文写作:灵感从何而来 (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第7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