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进:人人可学的曾国藩 读后感
本书干货满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宝贵经验,且分类归纳为生存、社交、管理、养生、修心、自我反省、能量观、理财观,必修课等等。根据有限的认知,将几个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做了浅析、小结。
第一部分 - 曾国藩成事4原则
1.1 轻财
《中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当钱与德放在一起时,最为考验人性。想要成事,则离不开他人的协助,管理者一开始就要有分配机制,而不是以画饼的方式说以后如何如何。
曾国藩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念,年轻时的他对金钱的理解还在理想层面,源于还未创办企业,到晚年时,他形成了更为成熟的金钱观,把它和人材结合到了一起:钱很重要,但不是为了利己才重要,而是为了和更高层次的东西绑定,尤其是人材。
1.2 律己
曾国藩从年轻时就保持近乎苛刻的反省,并且终生践行。曾国藩年轻时,曾因言辞不当、作风轻浮被人排,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此开始写日记,严格执行“日课十二条”,定出六戒。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引用了朱熹一句话:“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初调。”他以硬字诀,提醒曾国荃效法冬天收藏之德,坚守做人之本,心存悔字,等春天一到,还可以挽回新的生机。曾国藩临终前立下了4条原则教导家人,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几乎涵盖了修身的各个方面,详见第二部分。
1.3 量宽足以得人
有容乃大,每个人不是完美的,对待他人要给予宽容,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像曾国藩说的:"外浊内清"。可是,容人不等于一味克制、忍让,在提升自我抗压的同时,分清事物的主次,不要为小事消耗,被情绪牵着走。有位企业家说过:“管理者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换个角度去理解,想着如何在上面磨炼心性,把握关键所在,不在无关紧要的方面与人一争长短,应该就会有所提升。
1.4 身先足以率人
这点和第二项律己相应,所谓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思去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懂得与团队共同进退,才是合格的管理者。反之,假如一个管理者遇事只会吩咐同事,叮嘱他们要努力上进,自己却"坐观其成",对事项的认知寥寥无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如何带领团队?
曾国藩在围剿太平天国时,从来都是先湘军之忧而忧,夜间工作是常态,每当将士们睡觉时,他还在复盘一天的所见所感(由此可见每天写日志的重要性),不敢怠慢;即便自己的权利位极人臣,还是做一些基层的工作。
稻盛和夫说过:“答案在现场,现场有神灵”,所谓实践出真知,无论有多么完善的制度、组织、网络、设备,假如不能到现场了解并解决问题,也等于零。不论是做管理、提升自我、获得启发等,都需要到现场找答案,这也就是《中庸》阐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最为重要的就是最后一环。
第二部分 - 曾国藩律己4原则
2.1 慎独则心安
越是一个人的时候,越是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不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也就是《中庸》说的"戒慎恐惧"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指的是君子在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之心。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传习录》中曾多处谈到"戒慎恐惧",并简而言之曰:"能戒慎恐惧者, 是良知也。"
慎独也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不论什么事都"一以贯之",用良知去印证,在不同空间下都能秉持正心诚意;即便没有人知道的时候,对鬼神也持有敬畏。"致良知"概括起来就是:心中有一把尺衡量所做所为,一件事来了,就用良知的格子"去框它",对的上的就是善,便符合格物的要求了,这也是知行合一的起点;对不上的就是恶,还需自修、匡正"。至于良知要修行到什么境界,王阳明说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修养自己的德行,对世间的好坏能够做到自然的条件反射,不需要在脑中过一遍利害得失,那就是致良知了。
此外,没人时也不要擅动妄念,不论任何妄念,只要深想即为行动,因此妄念也要尽力格之,不要认为想一想无所谓,越是这样越会偏离中道。而对于正念,则不能想想了事,一定要"笃行",付诸实践才行。
2.2 主敬则身强
对人、对物、对事存有敬畏之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国藩说过:"自己要立得住,还需知他人也要立得住;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不能因为自己的位置或视野比别人高,就瞧不起他人。要做到这点,除了敬畏心,还需要高度的自律和理性。
《钝感力》这本书阐述过一个观点,外向高敏感的人,往往具有攻击性,他们需要偶尔批评周围的人,以凸显自己的优势,即便没有与人产生冲突,也会不由自主地对人点头论足,在比较中寻求满足。其实普通人也多少有这种心态,源于对自我满足的需要。曾国藩的六戒讲过:"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要克制自己比较与归咎他人的习惯,不要去刻意寻求肯定和赞美,对他人保持敬意,自会收获尊敬。
空海和尚在他写的佛经里阐述过:"你内在已经具备了让自己幸福的事物。不用通过说别人的不好来获得优越感,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能够感恩别人,就会得到幸福。"
2.3 求仁则人悦
作者列举了楚汉争霸的例子: 项羽能征善战,曾在彭城以3万骑兵打败刘邦56万联盟军,一路把他杀得抛妻弃子,名震华夏,此后对阵刘邦也是稳据上风,屡屡得胜,但将士却越打越少,直至垓下一战只得10万人跟随,与之相对的刘邦屡败屡战,人马却越打越多,以60万对阵项羽10万,加上韩信发动夜袭重创楚军,又以楚歌动摇对面军心,迫使项羽兵败自刎。
项羽打败过刘邦70多场,最后却身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对人的态度。刘邦在后来总结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大学》说:"上好仁而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必有终也就是必有结果,要成事的人离不开他人的辅佐。
在日常生活中以诚待人,但若对方不领情,还反过来攻击自己,也只得“以直报怨”了。你不仁那是你的事,而我对你仁义,是我的事,因为这是我的行事准则,也是《大学》所说的絜矩之道。关键在于,即便遇到他人的不善,往后依旧能保持正心诚意,像孔子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
保持善意,求的就是“仁”,那就是诚意到家了,所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 保持求仁的心态,就能让自己立足中道,时间久了也就能够显露于外,进而厚德载物,也就是《中庸》的最高境界。
2.4 习劳则神钦
知行合一是极难达到的境界,而曾国藩在这条道路上义无反顾,他写了两千多万字的书信、日记、文章,远超一般的作家,即便在行军打仗甚至重病时,依旧保持每日写作的习惯,正如他在日课12条所说:"每天写日志,每月作文章"。在使用毛笔的时代,这样的毅力让人钦佩,也是“习劳”的体现。
坚持写日志很难,一般人仅仅靠意志力坚持不了多久,但结合一些习惯养成的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Atomic Habit》这本书将习惯的形成分解成"Motivation - Friction - Action",想要培养好的习惯,就要尽量减少期待的选择上的friction。
要坚持写日志,首先要降阻,也就是想到什么就去写,不要给自己过高的门槛,一些作家在分享心得时也说过:“不要想着自己这么写肯定当不成作家,你要先写下去,不要去在意质量”。其次,在进行一个新习惯前,预先把环境铺设好,比如开电脑时先打开写作APP,那你就会不由地写点什么,这个时候不要想着完成多少,只要开始就行,然后大脑就会跟着惯性走下去。到了进阶的阶段,还可以采用“绑定”的方式,把两个习惯结合到一起,比如写完一篇日志就分享朋友圈,这样就无法随意地写写,而是会用更多的心思去创作。
第三部分 - 曾国藩能量4法则
3.1 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一无所知”。这也是所谓的空杯心态,心怀虚谷才能听得进意见,装得下见识,尤其是那些颠覆自己认知的事情。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蟭螟是一种在蚊子的眉毛上做巢的极小的虫子,不可能知道巨鸟的翅膀之大。人随着自身处境和位置的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已,要持有这样的谦虚心态。
3.2 容人之量,也就是量宽足以得人
早期的曾国藩曾国藩是个十分注重私德、注重“慎独”的人。他看待事物非黑即白,而人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也不必有一套最正确的纲领。“做什么都合乎圣人之道”使得他曾经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居高临下,以致绝路。直到被同僚抵触,在官场接连碰壁后,才悟到了很关键的一点:过高的目标给自己设限了。立远大志向也罢,自省修身也好,结果就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签,身段太高,没法融入魔幻的现实世界。
于是,曾国藩在闲赋时读起老庄,如同王阳明一般"龙场悟道",在老庄之学的映照下,才发现自己要才略缺才略,要胆识欠胆识,要情商没情商。在脱去虚伪的外衣后,曾国藩重新出山,变得和光同尘,与人为善。他也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慎独”理念,即"外浊内清",对自己大闲不渝,依旧谨慎言行,但不再过多要求他人(而是间接地影响他人,久则征)。管理者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约束他人,关键在于先管住自己,才能推己及人。
顺境时读大学,励精图治,意气风发,逆境时读老庄,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再起涟漪。
3.3面对挫折的逆商
里尔克说过:"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脱困之道,唯有自立自强。每当遇到困境时,即便周围的人能拉你一把,但首先需要你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能够迎难而上,在逆流中冷静观察,寻找出路,才能重回正轨。实际上,多数时候能够走出困境的,只有依靠自己。
曾国藩经历过五次挫败(大堑),其中最大的失败,是咸丰七年(1857)跟皇帝要官未成,反遭罢免,被迫回家守制1年多。眼见太平天国摇摇欲坠,但自己却无兵可用,反观周围的同僚却是步步高升,风生水起。由此,曾国藩迎来了一生的至暗时刻,他的压力来自两方面,第一是兵权被解除,自己成了光杆司令;第二是被官场群嘲,陷入抑郁。曾国藩认为,此前两次兵败投江的挫折也比不上这一次,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且在此过程中悔大悟、脱胎换骨,迎来了一生真正的辉煌。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时认为,他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曾国藩的一生,也常在逆境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中庸》把三达德(古今所同之理)归纳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孔子说,不管是哪条路来,生知、利知、困知都好,进而安行、利行、勉行,只要能做到一条,就是成功,都可通向"至诚",也就是率性而为(率性之谓道)。
"你要学会如何将生活赠予你的最酸涩的柠檬,酿成一杯酿甘甜的柠檬汁" - 《行走是一种修行》
3.4 置身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有个对联高度了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在实现三不朽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家训,实现了“薪火相传”,即有限到无限的质变。什么叫薪火相传?就是这个游戏别结束,火种不能灭。无论谁是最厉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股精神和理念有没有被传递下去,这个游戏的边界有没有被不断地拓展。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把人生比作了一场游戏,有限游戏的人只关注自我的权力和利益,死亡即为游戏结束。无限游戏的人可以在过程中修改规则,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最主要是能够持续影响他人。他们模糊了时间的边界,留下了思想和作品,他们一直没出局。
参考书籍
《寸进:人人可学的曾国藩》- 侯小强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
《行走是一种修行》- 名取芳彦
《Atomic Habit》- James Clear
《钝感力》- 渡边淳一
《我心光明王阳明》- 戴日强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