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记录
这一篇记录的主人公,是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出生于民国21年,逝于2025年1月11日,距离93岁生日还差两周的一个普通周六早上,吃了早饭,安详闭上眼,寿终正寝,走完了他平凡又精彩的一生。
在我的视角,外公的一生值得用普通人的精彩来形容。我对他的真实受教育程度并不清楚,零零碎碎从长辈口中拼凑出他一些他的前半生。他饱读诗书,外婆是他的童养媳,他八十多岁依然对四大名著倒背如流,大抵是年少家境尚可,接受了还算不差的教育;十几岁母亲随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从此一生未见,成为他父亲的独子;他的父亲,也就是我妈妈的爷爷也是超长待机,无病无灾活到了90多岁因为跌床窒息意外去世,记忆中那天好像是暑假,我们兄弟姐妹全部挤在姨妈家看电视,当然这是另外的故事线了,不赘述。
外公一生爱好吹拉弹唱,唢呐、大鼓、二胡、山歌样样精通,也是文艺工作者,民间文化传承和传播人,上过本地的电视台和报纸,给景区的民宿文化做过顾问,带过数不清的徒弟,70多岁作为年龄最大的演员NPC参演过山水实景演出,在我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张光年的孙女是我在当地的第二个名字,不管在哪里,提到他的名字大家就知道是谁了,可以说在方圆二十里,算得上名声在外,我们整个家族也引以为豪。
外公很有集体荣誉感,争当先锋,后来成为我们当地的生产队长,带领全队生产致富,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仰。他对党忠诚,年轻时做好了带头作用,年事已高之前几乎不缺席每一次组织会议,我学生时期入党大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他的影响,家庭聚会的时候会揪住我强硬熏陶。早些年我刚工作,过年收到我的红包他会笑眯眯揣进口袋,但是对于我要帮他顺手交一块多的党费却一脸正气拒绝,说这是原则,是党性问题,必须要自己交。
前几年政府划分片区推行火葬代替土葬,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他还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做党员带头,不用劝说主动上交了多年前早就置办好的棺木。并悄悄问我们,火葬烧的疼不疼。
外公和外婆一生养育了5儿2女,早年建设了宽阔的地基和长长的土屋,保证5个儿子都有成家的基础装备,外婆早年病逝,后来外公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舅舅们都在附近自立门户,也曾五代同堂过,大舅既当爷爷也是孙子,每到过年的时候是最热闹的时候,从我记事开始过年的时候3桌还挤的很,热闹得能把整个屋顶掀翻。
陆陆续续,外公的孙辈都各自成家立业,重孙辈也排到了12个,外公也老了,他依然独居,印象中七八十岁的时候还是自己做饭吃,养一头小羊,讲究仪式感,一个人也要摆好几个菜,喝一壶。乡亲有人去世都要请他去打一整夜的丧鼓。还会在自己的小屋开辅导班,传授他的这些唱词和旋律。前些年年纪太大了,渐渐就不去了,舅舅们也开始轮流负责他的三餐,近几年,他陆续送走了两个病重的舅舅和一个女婿,也就是我的姨父,每次葬礼,他都坐在门口,若有所思。
当然,人无完人,在我的认知中外公也是有些“黑历史”在的。他酷爱打牌,导致家族聚会的下半场永远和进了赌场一样,但是他始终没学会麻将,倒是儿女孙辈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早年忙于大队组织工作和乡邻社交应酬,家里的劳作和生养儿女重担都落在外婆身上,据说四舅是三舅协助接生的,等外公在外喝的醉醺醺回家还问怎么床上多了个婴儿,哪里来的,种种苦难也间接导致外婆早早病逝,并没有享过一天福。对了,他还会故意用假牙吓唬我们,并在我们被吓的惊慌失措的时候,得逞的笑。
随着我在外地求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回家的时间周期变成了一年中固定的几个假期,但是每次回家还是能在聚会中看到稳坐C位不断输出的外公,真正意识到外公老了,是近几年,他话逐渐少了,吃了饭也是早早离席回到他的小屋睡觉。以及,家族聚会的长辈变得越来越少,我想外公可能也是觉得有一种我无法理解的落寞。
周末接到外公去世的消息,起初并没有特别意外,因为他年事已高,种种迹象表明他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到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就像油尽灯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离去只是早晚的事情。在外的孙辈兄弟姐妹从各个地方赶回家,围坐在炉火边,听闻他走的安详,并没有卧床太久,也没有经历什么病痛,吃完喜欢的汤圆就闭了眼,大家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因为这是一场喜丧。
他的遗物不多,整理出来一些红头文件,在党50周年的纪念章,表姐原本准备放进他的骨灰盒,但是发现只剩空壳,纪念章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遗失。灵堂打了一夜的鼓,是他生前自己的乐器之一。另外还有一麻袋古书文献,全部被烧掉了。
今晨从火葬场再到墓地,已经不是第一次走这条路了,几年前第一次走这条路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大人。随着年龄增长,这条路无疑会越走越频繁,内心情绪变得有些波动,人活着到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留下了什么?作为普通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一生呢?墓地回来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我好像有一些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辉岁月,外公走完了他的普通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下只是一粒沙子,他经历过的岁月,难熬过,遗憾过,精彩过,辉煌过,落寞过,但是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比较乐观积极,也有一些现在越来越少的固执的信仰和能接受新鲜时代和事物的心态,离去的时候儿女在侧,全部孙辈也都到场送他最后一程,另一个世界有提前过去的亲人们,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的人生。就像寻梦环游记中说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外公,祝你在另一个世界依然潇洒快乐呀😄



2025年1月13日深夜返沪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