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江阴之后,谁会成为下一个5000亿大县?
我国GDP10强县格局基本稳定:昆山、江阴、张家港、晋江、常熟、慈溪、神木、宜兴、长沙县、义乌。

目前,只有昆山、江阴迈过5000亿大关,而苏州张家港、泉州晋江则是3000亿量级,其他的都在2000亿量级。 按照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来看,张家港、晋江想要迈向5000亿县域俱乐部,起码需要5-10年的时间。

虽然5000亿大县短期搁浅,但千亿大县还将继续扩容。2023年,我国共有58个千亿大县,集中于东部地区,但中西部的分量正在提升。其中江苏多达21县,浙江11席,福建6席,山东5席。可以说,全国最富的省份,正在批量制造“千亿县”。

县级市越强大,“撤县(市)设区”的可能性就越小。 县级市的强大,利好的是县域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但对于所在地级市,却意味着 “撤县设区”的难上加难。 县级市虽然名义上属于地级市的一员,但往往被当成单独的城市看待,相当于切走了地级市的一大片人口,导致城区人口不足,在建设地铁、城市晋级等方面都带来一定影响。 苏州之所以迟迟才晋级特大城市,泉州、烟台建不了地铁,宁波、无锡只是普通大城市,都源于此。 “强县弱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江苏的苏州、无锡,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山东的烟台都是如此。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下辖6区、4个县级市,县级市经济占了半壁江山,最大的区县不是大名鼎鼎的苏州工业园区,而是昆山。 泉州更是如此。作为万亿城市,泉州下辖的晋江、石狮等县域声名在外,县域切走了近半人口,导致泉州一直未能达到地铁建设最低的市区人口门槛。 因此,近年来,几乎所有地方都在推进“撤县设区”,以此做大城区人口规模和城市能级,提升竞争力。 然而,且不说全国范围内的“撤县设区”已经搁浅,即使重启,一些拥有强大县级市的地方,也是难上加难。 此前,江苏有关部门在回复“江阴何时撤市设区”时表示,行政区划要求保持总体稳定,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统筹研究工作。言外之意,江阴短期变成市辖区的可能性不大,昆山、晋江、慈溪等县级市也是如此。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县域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焦点,县、县级市的地位正在上升。 从经济发展来看,县级市如果与地级市能够分庭抗礼,本身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经济产业自成一体,未必非要全部融入城区。 从利益博弈层面来看,县级市规划、财政等权限相对自主,而市辖区固然能够享受城市化的好处,但毕竟存在一定掣肘,这些年县市博弈可谓层出不穷。 保持一些经济强县的自主发展空间,激活县域经济的竞争活力,或将成为未来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