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4的碎碎念
2024是个奇怪的一年,好像发生了很多,有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生活像平静流动的水,不自知的带走了些许河底的尘土。在此记录一下2024年对于爱好的回顾。
咖啡。
今年喝了不少咖啡,一度爱上espresso,后来又回归手冲。喝了全球各地不少烘焙商,平时的口粮豆以荷兰烘焙商炸帽(friedhats)和DAK为主。
先说一下对冲煮手法的改变。前半年基本上都是以烘焙商的推荐冲煮手法作为基准,然后微调。后来觉得这样变量太多,不利于构建自己的冲煮体系。遂放弃。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订阅了standout的竞赛豆,发现即使严格遵守推荐冲煮手法的粉水比,注水手法,萃取时间,依然无法得到一杯满意的咖啡。写了几封很长的邮件试图和烘焙商讨论,回音寥寥,只说要解决YouTube视频和PDF冲煮手法有出入的问题。一气之下取消了订阅,心里已经拉黑standout。后期入了Orea V4,参考了April的推荐冲煮手法,发现粗研磨加平底滤杯的体系很适合我。出品的咖啡对豆子的风味展现特别清晰,甜度较高,不会出现负面味道,很舒服。年底去巴黎substance和咖啡师Joachim聊到这个话题,觉得他用的一个比喻还挺好的。他说粗研磨加平底滤杯的系统是平行(horizontal)的,像你从一拍平行的窗户望出去,第一个窗口是海,第二个窗口是山,诸如此类,这些窗子中的景象就是各种风味表达。而细研末加锥型滤杯的系统是垂直(vertical)的,像是景象叠在一起,你从一个窗子望出去,要自己去分离其中的景色,或许近处是海,远处是山,风味的集中度和复杂性较高。其实年前的时候也考虑过要不要买测量萃取率的工具,但是想了想觉得还是自己的味蕾最重要。现在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这两种冲煮系统,粗研磨(司令官C40 MK4 30格左右)加Orea V4和 细研磨(20格左右)加V60(最好配cafec abaca滤纸,不容易堵),萃取时间控制在两分三十左右,不超过三分钟,因为我发现大部分豆子都没有那么耐萃(竞赛豆可以适量多萃一点)。现在正式开喝之前都会先杯测一下,我发现这一步其实挺重要的,因为你可以了解这个豆子的基本状态在哪,就知道自己冲煮还可以往哪个方向努力,是否有某些风味过于弱,因此可以拉高萃取率。豆子是比较茶感清淡的口味,还是厚重的感觉。因为以前没有杯测的习惯,其实在后续冲煮的时候没有一个基准,导致老觉得自己没有发挥豆子的全部潜能。其实大致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以及没有弱于杯测表现的区域,就可以确定冲煮手法的基准线了。意式咖啡方面,同事送了一个二手的rancilio silvia, 后半年入了一个泰摩078s全域磨, 意式表现还是很好的。espresso参数是最基本的18g豆,1:2, 25s到35s萃取。但是劝大家还是不要买全域磨,我的078s还是难以达到司令官的手冲表现。奶泡至今没打明白,已经放弃。本来就对奶咖没有什么需求,倒是最近发现我的老机器espresso萃取有时候手柄上紧了也漏水,是个小问题。
接下来谈谈烘焙商和具体的豆子:
炸帽(Friedhats)
今年最爱的烘焙商依然是炸帽。不仅因为炸帽ins会整活,仓库里面放攀岩K板。主要是性价比高,免运费,宽容度高,自然不科技。年中的秘鲁瑰夏大概10欧元/100g的价格大概是我今年喝到最有性价比的咖啡。虽然是水洗处理法,但是口感依然是相对饱满的,甜度和复杂度都很好,有种温暖的感觉,花香稍微弱一点,但是水果感很重。另外炸帽每年都烘的哥伦比亚La Maria 庄园的日晒瑰夏今年终于试了一下,一分钱一分货(22欧/100g),怎么冲都不会难喝的程度。最好笑的是,和小组长开有关职业发展的谈话前在公司茶水间冲了一泡,把粉水比拉到了1:20。即使在这种极端的萃取率下豆子仍然可圈可点,柑橘的风味特比明显,入口虽然有些寡淡,但是还是很愉悦,像淡淡的水果茶。
DAK
同样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烘焙商,DAK这两年的发展真是肉眼可见的飞速。产品的价格范围很广,并且都有很直接清晰的风味,可能这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原因。2023年喝的很多,也是不太会出错的感觉,并且豆子大多风味很强,基本上描述写的什么冲出来就是什么味道,而且甜感高。也有很多发酵重的处理法,上半年喝的多,下半年因为口味变化喝的没那么多了。偶尔喝一下还是会小惊艳,性价比也不错。有一件事大概可以总结DAK的风格,年底的时候和一些朋友搞了个小杯测活动,五款豆子,四款是最佳赏味期,还有一款放了两个月的DAK厌氧水洗埃塞。结果两个月的干香和味道还是非常的桃子(如同其风味描述),并且这个味道从高温到低温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我和朋友微微一笑,说出两个字“科技”。但是最后选最喜欢的咖啡的时候,还是有一半的朋友觉得DAK是最好喝的。其实科技豆能搞得很自然好喝也是一种本事吧。
Kurasu
今年非常巧合的喝了三款京都Kurasu的咖啡,一包是年初在瑞士洛桑的一家咖啡店买的,后来朋友从日本来荷兰玩又带了两包。第一包是云南发酵半水洗卡迪姆,记得当时试过的人都说好喝,荔枝般的甜味很突出,口感厚重,而且没有很重的发酵感。做espresso更是香甜,像是把青苹果,荔枝,桃子混在一起做了一发炮弹,在嘴巴里爆炸。这一支豆子大概是今年记忆最深刻的豆子之一,而且比我在国内的烘焙商买的云南豆子都好喝。后来喝了两只,水洗肯尼亚和水洗哥伦比亚都很舒服。厚重的水果感,尾韵轻微的茶感,很上扬的甜感。肯尼亚的酸味稍微更厚重一些,复杂度高一些。总体来说Kurasu在我这里印象很好,很舒服的感觉。
写到这里发现一家家的谈好像不太现实,大概记录一下2024的其他烘焙商和咖啡经历。年初买了April的滤杯和豆子,因为没有压纸器,很难做到滤纸和滤杯的完美贴合。豆子是好豆子,按推荐冲煮手法做出来也好喝,非常平衡。不过后来April的滤杯就用的很少了,没有一个好的使用场景。三月去法国的时候喝了KAWA,点了一个手冲,用两个不同的杯子装的,咖啡师解释说不同的杯子形状会影响香气的传播,从而影响口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震住了,好像真的喝出了一点区别。买了豆子回去,冲不太出来味道,年底也试了一点朋友买的KAWA豆子。整体给我的印象是香气很足但有时候味道寡淡,可能是冲煮手法的原因,存疑。四月份回国,在上海喝了一些咖啡店,大体的印象就是贵,从豆子到出品都是贵,手冲动辄六七十甚至上百,豆子只是稍微好一点的口粮豆而已。在乔治队长和启程拓买了点口粮豆,表现都比较一般,可能还是因为国内生豆进口价格太高了。四月在大阪也喝了一些咖啡,日本的咖啡店基本上不会踩雷,手冲的出品都很稳定。听信了小红书的谗言,去喝了所谓的“亚洲第二”Mel(实际上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榜单),店子很小只有外带,豆子一般,无功无过,人多的时候建议就不要去了。然后夏天的时候趁着促销定了一波瑞典烘焙商standout的竞赛豆,故事前面已经说过。豆子处理法的味道很重,风味不是很清晰,加上本来就贵,经不起试,喝了三个月之后就取消了。其中最好喝的是 Axel Vargas 的低温厌氧发酵巴拿马瑰夏,非常有热带水果的味道,香气也很饱满,最后大道至简用聪明杯全程浸泡的方法做出来还是很好喝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埃因霍温的烘焙商Sprout,买了一包水洗的埃塞,小粒原生种(Heirloom),价格十分亲民,13欧250克。非常清晰愉悦的伯爵茶味道,第一口的时候真的感觉在喝很温润的红茶,伴随着柑橘类的酸味,非常舒适。当时真的是很惊喜,可以喝一天的那种舒适的咖啡。不过他家的另一包厌氧的豆子就很不行,发酵感太重。导致我最后全部用
Lance Hedrick 的万能稀释法冲了。这个方法也是今年的一大惊喜,几乎可以拯救所有负面味道过多,或者是放了很久的豆子。用爱乐压出品,30g极粗磨(35格C40),120克80摄氏度水。倒置爱乐压,加水后激烈搅拌十秒,一分钟后反转爱乐压,缓慢下压一分钟,总时间两分钟结束萃取。萃取后依自己口感加入80克到120克水进行稀释。这个方法做出来的咖啡会特别甜,而且因为非常低的萃取率和稀释,几乎没有负面味道,但是因为水量很少,口感还是特别饱满。我觉得除了很费豆子,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抱石。
2024通过抱石认识了很多朋友,特别开心。最早开始有规律的抱石是2023八九月,2024算是保持抱石习惯的第一个整年。
四月回国体验了北京和上海的几个岩馆,甚至在宜昌也爬了几次,不过岩点都质量都很差,甚至算不上岩馆,大多是用来给小朋友训练用的。北京和上海的馆其实也比我想象的小,因为总在小红书上刷到国内的攀岩帖子,感觉国内的馆都很大,其实有很多甚至没有鹿特丹市中心的三层岩馆的一层大。风格大多数以大手点和动态为主,帅是确实帅,但也稍微少了一点传统线路。定级我倒是没有感受到什么太大的区别,回去之前在6A到6B的瓶颈期,回去也确实大多爬的V3(6A)还捡了几条V4(6B)。回荷兰之后居然很快突破了6B瓶颈,可以稳定爬6B了。但在七月中的攀爬中伤了一下手。对一个有指力点(crimp)的线尝试了很多次,对手指的压力没有注意(后来发现那条线路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攀爬)。后续几天其实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一个星期之后感觉到手腕的不适。去看了理疗师,确诊左手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这个伤在攀岩爱好者中算是比较常见的劳损伤。正好赶上准备在荷兰买房的时间,基本休息到八月底才开始重新缠绷带(限制手腕的活动范围)开始爬一些简单的线路。一开始基本避开了所有的反提点(undercling),开放点(sloper)和推的动作,并且尽量攀爬手腕静态施压的路线,不去做自己没有把握的动作。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攀爬相对简单的线路,并且上肢有伤,会更关注自己其他方面的动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对基础脚法及身体姿态的复习。倒是现在伤好的差不多了,反而又是忽略了这些,而一味的用上肢力量去攀爬。
十月的时候手部屈肌也受了一些劳损伤,在家复健了一两个星(针对性的小重量练习)。十一月开始尝试不带绷带攀岩。虽然现在左手手腕外侧有时依然能感到不适(一些特殊的角度),但基本已全部恢复。年底的时候基本已经突破了6B的瓶颈,可以爬下来一些6C,运气好的话还能一次成功(flash)一些软6C。
其实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很苦恼,觉得自己的攀岩水平一下子下降了很多,也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上墙。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受伤其实没那么可怕,要学会聆听自己的身体,其实大部分伤病还是过度使用和周边肌肉不够发达导致的。受伤或者感到不舒服了就休息,期间如果不想闲着可以锻炼其他的部分(腿,核心等等)。生活中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去享受。高质量的攀爬远比过量训练有用。
在TFCC期间还去学了顶绳(top-rope)。相对于抱石,顶绳对爆发力的要求比较小,而对路线规划和耐力要求比较高,相对的手部也会少一点高强度的突然受力。是对抱石很好的补充。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野攀学习一些基本知识。
希望2025年可以去野外攀岩一次。
书。
2024读的书少,也没有像2023一样读到诸如《我的天才女友》,《大师》,《潮汐图》这种让我眼前一亮,完全沉浸的书。当然有一部还是让我非常喜欢的,john willams 的stoner。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梁捷和方岩在跳岛的节目中讲到的,有点被作为一个对宏大叙事的反面而提出来的一本书,描述主角为一个“失败者”,一个石头(stoner)。后来在爱丁堡的二手书店看到英文原版,就买了下来。
摘取一段和友人书信中的记录:
要说为什么喜欢《斯通纳》,我觉得大部分原因还是对于其主要人物的共情。脑子里有着很多理想主义的冒险梦,但生活在一个有时令人无可奈何的世界里。无可奈何于战争对年轻生命的剥夺,无可奈何于父母与自己的渐行渐远,无可奈何于职场的功利系统,等等。但是,坚持自己的底线也是值得被书写的,或是生活中那些乍现的闪光。我觉得《斯通纳》正是抓住了这些,使得其有了某些超越时代的价值。
这有些像弱化版的《荒原狼》“即使你知道,你的斗争不会成功,那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变得平庸和愚蠢。反过来,哈里,如果你在为某种美好的事物和某种理想斗争,而认为你一定要达到目的,这样倒是要平庸得多” 。又有点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在小明说完“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为你是谁呀?”后刺向她的那一刀。只不过《斯通纳》用了一种更温和,或者说更‘窝囊’的方式去对抗生活的洪流。这是我以往不常在文学作品中看见的,也更贴近我真实的生活。重要的是如何守住自己构建的内心世界。
当然《斯通纳》在纯文学上也是令我惊喜的,虽然是快六十年前的小说,但是其英文即使对非母语者也并不难懂。我对这种用简单词语和句式就能传达准确内容的小说是十分敬佩的。另外在处理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故事,却张弛有度。最重要的是时代性没有整个覆盖掉个人性,“斯通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我想我会记得很久。相反的,在读过很多后文革时代鼎鼎有名的中国小说后(《丰乳肥臀》《平凡的世界》《活着》等等),那些人物的模样都彼此模糊在了一起。我记不起他们,而是勉强记住了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唯一例外大概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当然“王二”的意义也很多的在于其反典型的符号化意味,提供了一种黑色幽默似的视角。这和‘斯通纳“作为一个羽翼丰满的人物又有所不同了。
另外可以提及的书或许是乔治·莱考夫和马克· 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供了一种我从未思考过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生活。丰富的例证让我惊叹隐喻是如何构建我们的生活,而其又生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
很可惜今年并没有读到如《潮汐图》一样令人惊喜的华语作品。
电影。
2024年在鹿特丹电影节的时候和接待的泰国制片人聊到电影,他问我去年觉得最好的电影是哪一部,我一时语塞,竟想不出一部脱口而出的电影。最后选择了《惠子,凝视》和《坠楼的审判》。总感觉这几年与电影的距离远了,看得少,想的也少。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觉得2025应该对每部看过的电影都写些观后感,也算在这立一个小flag吧。
24年的电影其实有印象的也不多,最集中的观影体验是在鹿特丹电影节。其实25年鹿特丹想看的片子还挺多的,但是要回家过年有些可惜,两个豆瓣没条目的电影,一个纪录片,一个伪纪录片。
有印象可以推荐的大多还是上一年戛纳出来的电影,《奇美拉》,《野兽》,《人海同游》,《某种物质》,《阿诺拉》。《奇美拉》和《人海同游》是美学风格出众的,《野兽》和《某种物质》是一种耳目一新的电影体验(大银幕非常加分),《阿诺拉》是完整的故事和主题架构。鼠来宝一样提一嘴,以后有时间再回看吧。
希望2025能更好的记录生活,不至于回望的时候只有无法凑成句子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