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1046|近处的冗官之困与远处的布衣之怒
公元1046年,三苏父子的伯乐、御史台长官张方平为冗官现象忧心忡忡,上书建议朝廷裁撤冗官。罗振宇《文明之旅》1046围绕冗官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展开。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冗官现象,节目中提到了组织行为动力学的解释,也提到了社会学的解释。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官僚机构自带自我繁殖的基因,平庸的官员本能地繁殖出更加平庸的手下,以此循环,来实现聚落化生存。而小的聚落聚集在一起以后,本能上又要占满所有给到的资源空间。唐高祖李渊在创业成功之前,每到一地就滥发委任状,他实际上是用透支未来的方式收买人心。宋太祖赵匡胤创业成功之后,也不断用更高的虚职与更高的俸禄,赎买老东家后周的实权派以及他创业队伍中的元老,解除这些人对自己皇权的潜在威胁。如果给皇帝的心头之患拉一个名单,那就太长了,包括但不限于宗室、高级别官员家中没有考上科举的子弟、在衙门干了多年但迟迟没有升职进而怀恨的胥吏。怎么办?继续发钱多事少的虚职委任状。

这期节目提到恩荫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当官的老子能够托举没有经过科举的子侄上岸。以这期节目中提到的苏轼、苏辙兄弟为例,苏轼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都参加了科举,前两人中了进士,苏过当了举人。苏辙的三个儿子苏远、苏遁、苏迟都是恩荫入仕,而苏迟的三个亲生儿子也都是恩荫入仕。 高官的下一代如果没有事做,不能被占满时间,可能成为危险因素。具体的例子是在隋朝攻破陈朝以后,陈朝皇帝陈叔宝携带群臣从都城建康前往隋朝的都城大兴城,陈叔宝的随行队伍中有陈朝名将萧摩诃。开皇年间,萧摩诃的儿子萧世略在南方作乱,有人向隋文帝杨坚建议将萧摩诃连坐。杨坚认为,萧世略不满二十岁,又是名将之后,必然是受了他人蛊惑,坚持对萧摩诃从轻发落。①代入萧世略的例子就很好理解皇帝为什么贯彻恩荫制度,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萧世略。 古代的行业分工有限,就是士农工商四个大类。在实行官员高薪的北宋,官员能够比别人更快地积累财富,利用钱财去购买土地,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以本守之」。有了大量田地,就能租给佃户,稳定收租,收租的钱又能够支持家族中的后辈参加科举。能凭实力考上的读书种子,以后有机会成为实权派的官员;而凭荫补入仕的平庸者,只能在虚职上度日,但每天上班、打卡、下班的固定流程也会让这些人获得意义感。 在古代社会,冗官会给朝廷造成财政负担,但换一种眼光来看,冗官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手段。然而,能够成为冗官队伍一员的人,本身就属于食利集团。为了支付冗官的成本,农民面临的农业税、商人面临的商业税就更高了。 前面也说了,恩荫是一种赎买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皇帝从国库拿出钱,暂时求得了安心,收了钱的官员当然也舒心,但他们可以高枕无忧吗?有个词叫布衣之怒。 黄体字化用自《文明》节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