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个痛快:2024年唱片收藏推荐,独奏篇(文:张可驹)
文:张可驹
2024年,精彩的独奏录音确实听了不少,取舍也颇费思量。无论如何,这里列出的都是我可以放心推荐的录音。同时它们也基本不算少见,说起来,我是很少搜奇检怪的。
01. 霍尔佐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与贝多芬,Nonesuch发行

霍尔佐夫斯基90多岁的演绎,基本都有传奇的地位。不过,我对于其中某一些虽然也喜欢,却感到并没有他更年轻一些的演奏那么吸引我。可是对于这张唱片,实在是感情独特。
它是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聆听霍尔佐夫斯基的记忆。这位大师的唱片在国内普遍价格偏高,而我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非要收这张不可,于是居然拖到现在。无论如何,去年入手以后,反复聆听,发现还真不是小时候的情怀滤镜。
李斯特的弟子,钢琴家拉蒙德曾经无奈地表示,当演奏家进入高龄,究竟如何看待“未来”,也真是一个问题(大意)。旧友一个又一个离开,自己的机能也已经到达了某种临界点;或许早已过了?更不用说霍尔佐夫斯基此时94岁,重新焕发了艺术的青春。或者,更好的说法是他的艺术青春不灭,只是在这个时候才被公众注意到了。
莫扎特的幻想曲K. 397,我好像就是从这款录音开始爱上这部作品,大概就是他和吉列尔斯的录音。
霍尔佐夫斯基对于该作神秘莫测的意境,仍旧表现得那么生动,那么注重音乐的流动感,在色调与情感的变化中,没有任何黯淡无光的东西。表现德彪西的《儿童乐园》,节奏感如此鲜活,并且节奏与色彩的表现都有炉火纯青的层次掌握。
贝多芬《第2号奏鸣曲》中,慢乐章标记为“热情的广板”,钢琴家在舒展的速度中,通过节奏律动的控制,呈现出整体的凝聚感。生动的节奏让我们体会到作品潜藏的热情。而在长线的表现上,演奏分明体现出,真正的长线并非单纯的线条的编织,而是一切内容的综合。连接音符的妙手,既融合了节奏感,有时又会将音量变化带入宽宏之境,然后从容将其收束。
总之,确认自己的少年记忆不是情怀滤镜,还是很开心的。
02. 德雷福斯(Huguette dreyfus)演奏库普兰第七号与第八号键盘乐器组曲,denon发行

老一辈的本真演奏家与后来的本真派的区别,有人称之为后来的有摇滚风,而过去的较为传统。摇滚风且不去说他,但传统的一面,譬如在莱昂哈特,在平诺克他们的身上确实是显而易见的,德雷福斯也是。
当然,乐器本身的特点,某些处理乐句的思维等等,自然会带来和现代钢琴完全不同的东西。并且直到如今,在现代钢琴上弹法国巴洛克音乐也只是少部分钢琴家的尝试。但某些核心的特质,可能在演奏中,在创作中都会一以贯之。
诸如乐句的表现力,不能淹没在“奇情的”节奏当中,或者变成一种其实没有表现力的状态。不管是钢琴的表现幅度更加宽广,还是羽管键琴的音响更加纤巧,却有着另一种丰富,演奏者体现音乐的内涵、诗意等等,确实是一脉相承。
库普兰这两套组曲,作品本身有妙趣横生的主题。而德雷福斯的演奏,就是上来几寥寥几句,就能立刻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句法表现会抓住你,其中包含着非凡的连接音符的技艺,但你常常不会注意到技巧层面的东西,而只是为音乐形象着迷。
乐器是工具,而大师手笔,不外乎将这件工具非常内在的一面挖掘出来。就像歌者一样,无论卡鲁索那个时代的歌者,还是本真演绎的歌唱家,基本都是几句句子出来,立刻就能体现这个人有没有一种塑造音乐的敏感?
03.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演奏斯克里亚宾独奏的华沙独奏会,Parnassus发行

有时,越是曲目包罗万象的演奏家,呈现某位作曲家的专场演出就越慎重。之前提到过,切尔卡斯基的曲目安极为多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于专场演出非常谨慎。里赫特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保留曲目的丰富之极,但你也会发现,当他特别呈现某位作曲家的专场时,明显是特别有话要说。
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常常在里赫特的独奏会中“神出鬼没”,成为某种现象级演绎,却始终未必在那位巨匠的独奏会曲目中占据很大的分量。
可能是晚年的音色秘境,也可能是卡内基独奏会上的天火融城(《第五奏鸣曲》),可通常情况下,里赫特只会将一场独奏会的少部分内容留给斯克里亚宾。他自己在日记中也写到,这些作品并没有最深刻地感动他,至少同贝多芬、肖邦、舒曼等人是无法相比的。
这场华沙独奏会,是里赫特不多见的斯克里亚宾专场演出记录。曲目包含了几组小作品,也有第二号、第五号和第九号奏鸣曲。里赫特是如此深刻地掌握着斯克里亚宾前承肖邦——在小格局中,刻画极敏感的情绪变化的早期浪漫派之魂。音色不是晚期的玄妙,而是更充满了感官美,极为细腻。
大宗师对于斯克里亚宾风格变化的表现也是顶级,从前承肖邦风致,到打开自己的奇诡境界,节奏的焦灼配合着真正贯彻到每一指触的异彩,里赫特所展现的顶级控制真是标尺级别。
此时是70年代初,钢琴家进入晚期风格的开始。他表现《第五奏鸣曲》无复卡内基现场版的终极火爆,整体上镇静了许多。而黑暗系的《第九奏鸣曲》,里赫特也没有渲染神秘感,而是展现出超人的解析力。
04. 安达(Geza Anda)演奏肖邦的圆舞曲,RCA发行

这张唱片是安达最后的商业录音,其中也确实呈现了某种登峰造极的演奏。
安达属于让人越听越佩服钢琴家。他的演奏乍听之下,常常没有巨匠式的波涛万丈,也不以瑰丽的音响抓人。但越熟悉他的演奏,越会领略其中深层技巧的惊人,更重要的是,一切都被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钢琴家比较密集地灌录肖邦,可能是EMI的时期,单声道录音较多。从中,你会领略到典型的古典派的肖邦形象。恰好安达也是演绎莫扎特的顶级大师,我们很少能在某人的肖邦演绎中如此深刻地体会,肖邦对于莫扎特的热爱意味着什么?
可当时钟被拨到最后,在这款肖邦圆舞曲的录音中,安达又展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说表现肖邦的圆舞曲,科尔托的录音是不可捉摸的诗意之极,李帕蒂的录音是千锤百炼的古典之极,那么安达的演奏,就仿佛是融合此二者。外观接近于古典,精神却是古典与浪漫完全的融合。
他精致的色彩,此时甚至层次越发丰富。但更奇妙的是,安达在这些最需要生动掌握Rubato的作品中,弹出了一种充满变化,却又是堂堂正正,没有任何奇诡手笔的处理。
各种快慢收放的“文法”,你都会觉得熟悉,然而经由他排列组合,却成为单单属于这位演奏家的妙境。
05. 库依肯(Sigiswald Kuijken)第一次灌录巴赫的《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帕蒂塔》,dhm发行

这套录音到现在才入手,很多也是因为库依肯的第二套唱片非常让我满足。于是感觉之前这一套就不用太急。毕竟这样的大师,势必是感到自己有更加认同的东西,才会再录一套。
话虽如此,真正听了库伊肯的第一套巴赫小无,敬佩之情还是大超预期。从某种角度来说,他这两套录音让我想到米尔斯坦的两套巴赫小无:第一套已经定下标准,第二套可能更加追求一些更自由即兴的东西。
不过哪怕相对于米尔斯坦这位琴圣的演绎,库依肯的小无也可说是意义非凡,对于时代的影响未必逊色。
首先,库依肯这套唱片对于本真派的小无演绎而言,有某种开拓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整体的影响力而言,颇难有某套录音与他共享这一殊荣。而当我们探究这种成就的内涵,会发现它再次体现出:真正伟大的演绎,哪怕是极具开拓性的,也是令一切显得合理,而非让演奏效果显得怪异来彰显某种“革新”。
正如之前介绍的库普兰的录音,乐器与演奏方法改变的同时,让我们看到很多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东西。结构的稳固,稳固之上的洒脱,以及某种对于庄严与深度的追求,库依肯所揭示的,超过一半是在革新当中,何为不变的东西?
另外,在《恰空》的演奏中,某些快意超技的跑动,其狂飙速度与清晰性,让我们惊觉原来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展露超技大师的一面。
06. 德慕斯(Jorg demus)演奏舒伯特《G大调奏鸣曲》d.894与《降B大调奏鸣曲》d.960,dhm发行

徳慕斯在早期钢琴上的成就依旧受到一定忽视。不过说实话,这样的情况有些也是钢琴家自己造成的。毕竟他的发展太过全面,在现代乐器上取得的成就也太高了。
他和巴杜拉—斯科达所代表的,是真正开始系统性地演奏和用早期钢琴录音的那一代人。兰多芙斯卡虽然在羽管键琴上取得了那么伟大的成就,但她演奏钢琴作品时一概使用现代钢琴。还有一些大师诸如吉塞金,会参考早期钢琴的一些效果,虽然他认为这个乐器没有踏板是误判。
然而,当演奏者真正转到早期钢琴上来弹,两个系统的差异,有时几乎不像一件乐器。毕竟键盘音乐的发展中,某种“断层”效果比弦乐要明显许多。
德慕斯是在旧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演奏深受肯普夫、吉赛金、巴克豪斯的影响。但他把传统德奥派中某些最精粹的东西融入了早期钢琴的演奏,又通过在早期钢琴上领略的东西,反哺自己在现代钢琴上的演奏。
就现代钢琴上的演奏而言,巴杜拉—斯柯达或许比徳慕斯更多让人想到他和早期乐器之间的联系。但在舒伯特894与960这两部奏鸣曲的演绎中,徳慕斯就体现了一位风格奔放,承接19世纪精髓的演奏者,如何在本真乐器上展现那种自由度?
他演奏中的强烈个性和音乐表现的能量,并不会因为乐器而受到束缚。但恰恰这种能量同早期钢琴的音质,尤其是不同音区的质感并不统一,出现某些直白体现打击乐器结构的“叮叮咚咚”的效果混合在一起时,确实带来独树一帜的聆听体验与真正的启发性。
07. 维尔萨拉泽(Elisso Wirssaladze)演奏莫扎特、勃拉姆斯与普罗科菲耶夫的独奏作品,Live Classics发行

近年来,钢琴家维尔萨拉泽在国内从引起部分乐迷的讨论,到真正开始爆红。钢琴家呈现大规模巡演的同时,更成为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真是体现了俄派传统的精华在当代的又一次彻头彻尾的胜利。只可惜,此时她的录音已经不那么容易寻觅了。
所幸还是入手一些,其中特别想要推荐的,就是这款钢琴家演奏勃拉姆斯最后一套《晚期小品》Op.119,普罗科菲耶夫的《讽刺曲集》与《托卡塔》,还有莫扎特与肖邦、舒曼的部分作品的现场录音。
Live Classics的唱片都是取自现场,而现场录音捕捉演奏的效果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哪怕是在极多地掌控细节的录音室环境,能否将真实的效果投射在唱片中,录音师们也不一定有十足的把握。现场录音虽然保证了一次成型的特质,但是否能在效果上理想地还原现场,往往也是要打个问号的。
Live Classics这家公司体现出现场录音美好的一面,但以维尔萨拉泽的唱片为例,确实也不是每一张都能体现她真正的光彩。此处推荐的这款录音,可得现场真谛的八九成。
钢琴家拥有她身处的伟大传统之中,真正深层的财富,也在一个传统的路子上来使用它们。但恰恰因此,演奏个性有时强大到天体量级,再次让我们看到黄金年代的脉络。
传统并不意味着一种局限,而显明某些大的方向与界线,是不可更改的。正如维尔萨拉泽自己提到,当她作为青年钢琴家开始演奏时,里赫特、吉列尔斯这些巨匠都在舞台上,他们标定了艺术的高度与品格,自己是绝对不敢乱来的。
这款录音中的演奏,体现出这位当代宗师的不改初衷。越是在这些小规模的作品中,越是体现了最高级的技巧和品味,所投射的小中见大。勃拉姆斯Op.119中的每一首都弹出无尽细腻的情感变化,句子上却没有半点钟折来扭去的“做表情”。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以晶莹剔透的指触,超级宽广的力度范围与变幻莫测的色彩,呈现原作强烈的反讽意境。钢琴家的节奏控制,几乎每时每刻都将演奏的高能拉到顶,但又没有任何刻意的东西。她让我们领略现代语境中的音诗,而非突出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一种噪杂。
08. 寺神户亮(Ryo Terakado)演奏巴洛克小提琴独奏作品集,denon发行

寺神户亮是日系小提琴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是库伊肯的弟子,当代杰出的本真演奏家,也曾在库伊肯的乐团La Petite Bande担任首席。denon发行的他们师徒二人轮流担任独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可能是国内乐迷比较熟悉的录音。
除了莫扎特的协奏曲之外,寺神户亮灌录的科雷利、亨德尔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也都比较常见。此处这张巴洛克独奏小提琴作品集相对少见一点,但留心的话,应该还是能够遇到的。
曲目的选择不难想见地,让我们领略巴赫小无之外的巴洛克小提琴独奏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未必非常大。
巴赫的作品对于小提琴独奏而言,确实有建立新世界般的意味,但这终究不是巴洛克小提琴独奏作品的全部。还有不少美妙的音乐有待演奏者去呈现,听者去享受。这张唱片中,巴赫的《恰空》与比贝尔的《帕萨卡利亚》,这两部巨作有柱石般的形象,同时也成为某种参照,泰勒曼、Pisendel、Westhoff等人创作的乐章短小的独奏组曲与之相互映衬。
寺神户亮的演奏真正传承了库依肯的精神,对于巴洛克小提琴而言坚实丰满的发音,古朴而极有品味的句法,还有最能够反映一位演奏者本质的节奏感,都真正延续了库依肯演奏艺术的精华。
这样的演奏在本真的语境里,传承了绵延不绝的演奏历史中的很多宝藏。由此表现这些多少还受到冷落的巴洛克珍品,实在不容错过。
09. 贝克特洛夫(Boris Bekhterev)演奏斯克里亚宾《练习曲全集》,Camerata发行

曾经有种说法,昔日俄派钢琴家的阵容实在太强,好像随便选一个不知名的人物听他的唱片,都会惊叹是隐藏大师。
这是有一定偏颇的。惊喜常有,但另一方面,俄派跨入新时代之后所引入的竞技性,也留下了一些“过度”的痕迹。当然,更核心的问题是真正尖端的艺术家,在哪里都是极少的。
就新时期的俄派来说,演绎者走向大师地位之后,再继续往上升的道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那种竞技性,或者说有点过分的高能渐渐洗除。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某些演奏家随着渐入高龄,岁月带走了很多东西。我常会想到的是小提琴家斯皮瓦科夫,而此处推荐的这款录音中的贝克特洛夫,正是斯皮瓦科夫常年的室内乐搭档。
贝克特洛夫是雅科夫•米尔斯坦的学生,1970年全酥钢琴家比赛的金奖获得者。我没有听过他彼时的独奏录音,不知是否非常高能?而从这款2012年灌录的斯克里亚宾《练习曲全集》听来,演奏确实是洗尽铅华。
有时俄派钢琴家让人惊艳,在于一出手的音质瑰丽奇妙。这款录音开始时,贝克特洛夫呈现的是温柔而淳朴的发音,而未必有惊艳之感。随着演奏的推进,我们会发现钢琴家有强大的塑造声音的能力,却完全依照作品的情境来使用。
早期作品中的朴素,对应斯克里亚宾本人对早期浪漫派的眺望,随着音乐越来越展现出作曲家独特的情境,钢琴家对声音的塑造也随之改变。
不过,演奏更深地抓住我,让我从初听的适度投入到渐渐有些欲罢不能的,是贝克特洛夫连接音符,塑造线条的深厚功力。
如何将一个音符接入另一个?这是演奏者富有魅力地表现乐句的核心。当然对所有作品都是,但贝克特洛夫此处最大的魅力在于,钢琴家面对斯克里亚宾诸多层面的复杂性,既能在音乐进行中揭示丰富的内涵,也能将演奏表现为如同演绎肖邦作品般的简明和朴素。
这并非将作品做“简单化”表现,而是深刻的掌握之后才能够弹出的一种透彻。
10. 陈必先演奏巴赫《赋格的艺术》、《意大利协奏曲》、《法国序曲》等作品,Sunrise发行

所幸,如今陈必先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前钢琴家一直没有来上海开过商业演出,去年来了以后,就渐渐进入爆红状态,这是实在是钢琴家应得的。
原本,陈必先演奏巴赫《六首帕蒂塔》的录音是我最常聆听这些作品的唱片之一。而这套《赋格的艺术》与《意大利协奏曲》等独奏作品,又成了让我听到不能自拔的杰作。
陈必先真正体现出当下钢琴演奏技巧与智慧的高峰。并且二者永远是融为一体,彼此推升的状态。
《赋格的艺术》要演奏好,出色的声部控制能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拥有一定天才的钢琴家苦练手指技巧,要实现清晰性也并非难以想象的事。关键在于,在这样的清晰的基础上,有何种智慧可以体现?
陈必先真正赋予不同声部一种活的、睿智的立体感——它们各有特点,各有表达性,仿佛能够各自思考,最后又是一个完整的构图。其中的控制力,是远超清晰之上的。
钢琴家所拥有的手指技巧极为精深且多层次,但关键永远是,她怎么运用这样的“技术储备”?

这两套巴赫录音是不该错过的
无论表现《赋格的艺术》这样到达复杂性、逻辑性极限的作品,还是《意大利协奏曲》这样似乎“简单”的作品,陈必先的技巧系统和她最终呈现的智慧洞见,让这款录音成为真正听不腻的演奏。反复聆听,不仅没有疲倦,相反就只有四个字:高山仰止。
因此,年初错过席夫的《赋格的艺术》的现场虽然有些遗憾,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赶快把陈必先的唱片拿出来,再多听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