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剧田野调查:2024年“泰”好看
作为把泰国当作快乐老家的人,我在2024年之前看过的泰国影视剧其实并不多。想想能数出来的大概是网飞拍摄的《禁忌女孩》第一季和第二季,还有就是非常经典的泰版醒世恒言《火之迷恋》。对泰剧唯一的刻板印象:扇巴掌,而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围成圈互相扇巴掌。对于这个桥段,泰国人在视频网站上也会自嘲:快来看看我们的Slap and Kiss Thai Drama。

2024年里我密集看了不少泰剧。主要是因为上半年我在家工作,很想去泰国但是走不开,只有看剧来缓解乡愁。另一方面也因为泰国电影《荷尔蒙》里小女孩“你的肝有问题吗”的中文造句鼓励,我终于开始尝试学一些泰语词句。通过看剧,我学到了新的泰语表达,比如类似于“damn”或“shit”的经典句首粗俗感叹词—“hia”。 因为对泰国有了一点了解,同时又不到十分了解的程度,所以正好有足够的背景常识和好奇心支撑我去看泰剧。看剧时我发现,其实剧好剧烂无所谓,这都是增加对泰国文化了解的好机会,或者说是#野生泰学研究会# 的田野调查手段。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对我的泰剧田野调查做个2024年度总结,简单介绍一些有意思的泰剧,顺便把里面的背景边角料分享给喜欢泰国的朋友们。 1.《高潮医生》:1980年代的情爱自由 全年最高分剧集,这个奖项我发给《高潮医生》。

这部剧也是网飞出品。网飞在各个国家的出品水平很不均衡,但不得不说和泰国团队共同制作的剧集很多都让人眼前一亮,话题的开放度更让饱受审核以及自我审核折磨的人们忍不住感慨:这个话题是可以拍的吗? 《高潮医生》就讨论了“性教育”这个亚洲禁忌话题,时间地点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曼谷。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但讨论话题时足够有如今这个时代的视角和担当。除了男主角找到自我或者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剧中也借旁观者来直言不讳: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追求自由的女人就是会付出更多的。

整部剧制作精良,服化道外加场景配乐全部一流,服饰细节里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复古摩登。剧里出现的外景也非常迷人,就像是耀华力唐人街的理想综合体。我很好奇是不是在影视城里拍摄的,甚至想去影视城一日游,但搜索发现这部剧并没有使用影视城实体外景,而是拍摄实景后用电脑做数字化增强处理,可以说是技术国际化接轨了。

拍摄报社大楼时用的取景地,其实是Asadang社区的一座废弃的印度商人百货大楼,也是我路过了无数次并且好奇凝视过的地方。在剧集中,这座报社的环境和工作氛围、数位性格丰满且可爱的同事、华裔社长的旧式文人担当,以及他口中那句潮州话来源的“送客”,都让我非常着迷。


整部剧的剧情算是紧凑,编剧水平在及格以上加点惊喜,不挑剔的话80分往上没问题。抛开大尺度话题的噱头,单看情节推动的技巧,大概是前一集在桌上摆把枪,等到后一集甚至最后一集才开枪,我私人觉得节奏非常拿捏人。

华裔脸的女主角Goy(全名Arachaporn Pokinpakorn)似乎是泰国影视剧里的新生代中坚力量,下面说到的剧集《曼谷花魁》里还会看到她。 2.《曼谷花魁》:水上三朵梦幻花 这部剧英文名叫做《Bangkok Blossom》,中文的其他译名分别叫做《曼谷妓院》和《曼谷名妓》。其实这部剧的名字บางกอกคณิกา(Bangkok Kanika)翻译成“曼谷花魁”可能更合适:“花魁”是中国古时对高级妓女的优雅称呼,而Kanika这个词借自梵文或巴利文,与口语里的“妓女”(sopheni)还是有区别。

比起《高潮医生》,这部剧的编剧真的很烂。总的来说,就是大型妓女玛丽苏X少年Jump闯关模式,各种桥段让我笑到喊救命,又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因为这部剧的服化道和歌舞都非常美。 故事发生在1892年的曼谷,又是一个非常迷人的时代截面,这时正是我很着迷的拉玛五世改革时期:废奴改革的大视角,聚焦在了几个生而为奴又想改变命运的妓女身上。 而且呢,这部剧证明了一个我的猜想:泰国近代娼妓系统与华商有密切关联。虽然在更古老的阿瑜陀耶王朝时代,也就是华人移民大量进入泰国之前,泰国已经有了关于妓院的记载,不过当时的妓院带有统治者羞辱犯罪朝臣家眷的惩罚性质,商业化程度与近代妓院模式不能相比。 剧中妓院所在的三聘(สำเพ็ง Sampheng)码头,在潮汕人为主的华人移民高峰时代是曼谷唐人街的热闹集市,大量男性华工和商人催生了娼妓业——这里先不用给古代社会加上现代道德评判,不过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三个女主角的背景设定很妙,分别明示或暗示对应泰裔、华裔和印度或波斯裔(演员本身是泰德混血):在19世纪末,华裔与南亚裔面孔正是组成国际化曼谷的重要元素。三姐妹的名字,分别是玫瑰(Kulab กุหลาบ)、牡丹(Botan โบตั๋น)和金露花(Thianyot เทียนหยด),三种花和人物性格与服饰颜色也都有对应。

三姐妹能歌善舞,歌舞时的编曲也很精妙。为了配合三位主角的角色设定,曲子里用了泰国木琴、锣、笛子和二胡,还有尺八和西塔琴,堆叠出这座都市在19世纪末的想象图景:欢迎进入旧时曼谷的梦幻世界。 除了歌舞,剧里还用非常美妙的场景还原了旧曼谷的风光。当然,场景里加上了很多美化。 去过曼谷就知道这座城市的交通堵塞有多可怕,严丝合缝的道路与建筑让人难以联想到这里曾是靠运河网络连通的水乡。回到19世纪末,曼谷不仅王城有环城运河环绕,出城到周边村镇也有运河相连,哪怕曼谷和大城这两座新旧首都之间,除了水波浩瀚的昭披耶河,更有拉玛四世下令开挖的运河拉近距离。进入20世纪,运河逐渐被填埋成了供车辆行走的道路,如今的沙吞路就是其中的一条。

不过在这部剧里,我们仍能看到旧时纨绔公子们身着白衣奏乐顺流而过的优雅场面。 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还包括由Goy扮演的牡丹拜佛时去的不是泰国佛教寺院,而是华南移民带到曼谷的汉传观音佛堂。而夜晚在寺庙附近举办的庙会和潮州剧表演,又是另一个角度的迷人场景了。 整个剧集通过情节和对白加上了很多现代的平等价值观,例如“妓女也是人也交税,你们走的这条路就是用妓女的税钱铺成的”。播出剧集的电视台One 31很敢玩梗,播出当天甚至直接把台标写成了“One妓院(ซ่อง.One)”:这也是一种泰式的幽默和坦荡。 背景插播1:泰国的贵族头衔与姓氏 在《曼谷花魁》里,几个重要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有各自的爵位。 剧里的反派之一,邪魅坏贵族Khun Narong(因为在剧里这个人一直不停吃西瓜,我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西瓜太郎),也就是Narong男爵。另一位老谋深算的反派Jaran则是地位更高的伯爵Phra,优柔寡断的警察局长Naren的爵位是Khun Phra,我推测这是Khun等级中的高级爵位,至少比单纯的Khun更高。男主角(?或者说线索人物兼提供道具的哆啦A梦)Kuea公子在剧中的角色设定,可能更偏向年轻的华裔新贵商人(证据:做丝绸生意,并且想在玫瑰获得自由后带她乘船去中国),剧里也称呼他为Khun,他没出场的父亲似乎有Luang的爵位。

这里再延伸开来,顺便讲讲泰国的贵族头衔以及如何简单通过姓氏来辨别贵族。 泰国的贵族爵位与头衔非常复杂,再加上我比较笨,Thai nobility这个维基页面我在好几年中陆续反复看了很多遍,现在终于可以比较流畅地借助这个页面展开阅读和查询功能。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们深入探索:想要了解泰国近现代社会,贵族系统是很好的钥匙和切入角度。 简单来说,Chaophraya、Phraya、Phra、Luang、Khun是五个常见的爵位等级,由王室赐给没有王室血统的高贵人士,我们可以把它粗暴对应为公、侯、伯、子、男这五个中国古代的爵位。在Chaophraya之上,偶尔还会有由国王钦赐的Somdet Chaophraya,简单类比为“特级公爵”,Somdet大概相当于“殿下”的尊贵头衔,拥有这个头衔的人即使没有王室血统,也被认为是王室贵族。

前四个爵位,在泰国尤其是曼谷的地名里很常见。被习惯性翻译成“湄南河”的昭披耶河,名字就来自Chaophraya,Maenam其实是“水之母”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可以是“母亲河”。此外曼谷还有两个地名分别叫Sam Phraya和Si Phraya,名字来历是三位侯爵和四位侯爵分别捐资建造了两处的道路(Thanon)。Khun也很有意思,过去是爵位,现在已被用作口语中的敬语称谓,有点类似于“您”,但和姓名搭配使用。这种用法其实与汉语和日语中的“君”一致,只是泰语中定语后置,“某君”就变成了“Khun X”。 在泰国流行文化中,贵族头衔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例如另一部值得期待的抓马穿越剧《美少爷之恋》里,也能看到这套头衔的使用。 背景插播2:娱乐圈里的名门与混血 去年我还看了很棒的性少数话题喜剧《窈窕淑男的日记》,并且注意到剧里高中生小男友的演员的姓氏。从他的姓氏我追踪到一条八卦:这位演员的曾祖父是泰国二战期间的军政府总理披蓬颂堪。 通过更多例子累积,我得出一条有些夸大措辞的推论:泰国娱乐圈里的演员,一半是富贵名门后代,一半是洲际混血。 这条推论在《曼谷花魁》的演员班底里也得到了印证。 演西瓜太郎的演员家姓Na Ayuthaya,这表明他本身也是一个贵族:“Na+地名”的格式,与这位贵族祖上曾经的封地有直接关联。例如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两地的华裔望族许氏,他们在泰国的贵族姓氏是Na Ranong,意即“封在拉廊”,这个姓氏始于受拉玛四世册封的拉廊首位府尹:许泗章。

不过,姓Na Ayuthaya的人并非祖上都“封在阿瑜陀耶”。因为贵族头衔会经历代际流失,到1912年代拉玛六世颁布法律重新规划泰人姓氏时,就把这个回望前朝光辉的贵族姓氏推广使用,赐给了那些已没落的王室直系贵族以及贵族配偶。 回到扮演西瓜太郎的演员Poom,他来自显赫的Thephasadin家族。他的父亲是军方重要人物,祖父曾做过国防副部长,曾祖父则曾是拉玛五世的贴身侍从。 继续看姓氏还会发现,剧组里的演员不只一位贵族。扮演妈妈桑Natree身边忠诚侍从的演员,家姓Na Bang Chang,意即家族封地在Bang Chang,这个城镇在离曼谷不远的沙没颂堪府。Na Bang Chang家族祖上有一位女性是拉玛一世的国王配偶,她也是拉玛二世的生母。 从长相来看,洲际混血的演员比贵族血统的演员要好辨识得多。不过两种背景的演员也经常有交叠:在近代和现代泰国,不仅是普通民众会与外国人通婚,上层社会的富商乃至王室贵族也并不排斥与外族联姻。

例如《禁忌女孩》第十集里用步枪点杀全校师生的凶狠老师,她有着非常典型的混血脸。这位名叫Claudia Chakrabandhu Na Ayudhya的女演员来自王室直系,她的曾祖父做过泰国农业部部长,并且和拉玛九世一起玩过爵士乐,曾曾祖父则是拉玛八世的摄政王,也就是另一篇#野生泰学研究会#王室八卦里提到的“奥斯卡王子”。 来自富商家族的洲际混血演员,有名的例子可能是被戏称为“泰国王思聪”的Peach,他是泰国顶级财团尚泰集团家族(中华姓郑,泰姓Chirathivat)的孙辈,至于英国血统是来自父辈还是祖父辈的联姻,这个我就没有继续八卦下去了。

在《曼谷花魁》中扮演好公子的侍从Ra-an的演员,则是泰国影视圈里不多见的亚非混血。这位演员叫做Rusameekae或James,拥有塞内加尔裔美国父亲与泰国母亲,他还有个瑞典名叫James Fagerlund,因为在他小时候,母亲带着他和一半瑞典血统的妹妹去了瑞典生活。从这种有点颠沛流离的生活来推测,他的母家应该是没有什么显赫背景的普通民众。

James早已高调出柜,做演员的同时也是排球运动员,因此他自然是泰国同志活动的知名人物。在2024年清迈小姐选拔中,他还被民众选为“我最喜欢的清迈小姐”。
3.曼谷寓言之《族咒》:另类曼谷风情考
去年看的泰国恐怖剧集中,《族咒》(英文名为Curse Code,不过在视频网站里可能会二拼一放进《曼谷寓言》里,另一部剧是讲加密币的)不是最好的那部,但因为里面的曼谷元素而让我印象深刻。
剧集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男孩继承家族血脉成为婆罗门的故事。扮演男孩的演员就是之前说过的“泰国王思聪”Peach:虽然他在剧里的驱魔杀手锏似乎就只有歪嘴邪魅一笑,不过这位演员长得很可爱而且努力又高产,我已经成为了他的真粉。
男主角的爷爷曾是婆罗门,这里要插播婆罗门教对于泰国王室的重要作用。

稍微熟悉泰国节庆的朋友们会知道,每年5月中的某一天(具体日期与当年佛历相关)是“春耕吉日”(Wan Phuetch Mongkhon)。当日最高级别的仪式主要由国王来完成,在身着白衣的婆罗门祭司引领下,国王在玉佛寺祈福后步行到皇家田广场,牵白牛和犁在地上象征性挖上几下再播下稻种,以祈求当年农作物尤其是水稻收成好。
从这个仪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对于泰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王室,国王自称的“拉玛”源自泰国创世纪神话《拉玛坚》,《拉玛坚》的整个故事脱胎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婆罗门祭司与王室关系密切,不过呢,剧中男主角爷爷年轻做的婆罗门业务,其实已经阶级下沉到了为普通人服务的命理巫师。到男主角被老钱人家翻牌子接班,靠的还是吃祖上积下的诅咒业务福报。

剧集里有很多关于曼谷的都市传说都很有意思,这里只说最狗血的一段: 一个老派华人社区里,店屋小卖铺门头上用汉字写了“夫妻”两个字,历史学家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两个羁绊很深的人”,当时我笑到打滚,因为之前剧情暗示他们是在寻找一对双胞胎姐妹。

终于在店里找到了双胞胎姐妹,两人记得前世,并且解释在前世两个人是一对被强行拆散并且杀害的男女恋人:华裔工人配泰裔贵族的女儿。两人受到诅咒,宿命羁绊生生世世不分开,不分开但也不幸福,就这样生生世世受折磨。 结果,他们这辈子就转世成了双胞胎姐妹? 看到这里我吃惊拍大腿:搞拉拉骨科,泰国人肯定是第一名。
4.《送葬人》:阿彼察邦之外的鬼神世界 一直对泰国伊桑地区没有什么兴趣,直到看了Thibaan系列的《送葬人》。 Thibaan 的意思是可以是“泰乡村”,这个词也是泰国乡下人—伊桑人—的代称。简单来说,伊桑地区即泰国东北部的湄公河台地,这里的生存条件比不上昭披耶河三角洲,文化也更封闭些。

Thibaan系列的影视剧,可能可以类比为中国的《乡村爱情》,主创也是土生土长的伊桑人。镜头里的拖拉机、水牛和乡土瓜皮头造型主角,自嘲之外也展示了泰国乡村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为城市大众或者外国游人所知,却是在泰国人口中占比三分之一的伊桑人日常。 系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送葬人》。原因之一是我可以看到泰国乡下生活中我不熟悉的部分,同时终于不用忍受阿彼察邦的鬼神叙事了。另个原因是我在电影里找到了我习惯的潮汕视角之外的文化关联:之前西双版纳的朋友和我说过,住在傣寨的人如果是凶死,就不能进寺庙举行仪式火葬,只能在野地抛鸡蛋选择火葬地点,这种独特的葬仪在电影里得到了完全相同的对应。

同系列的《伊桑僵尸》 也是一部口碑很烂的搞笑烂片,情节和故事甚至更烂,但这部电影里提到了Phi Pa,在西双版纳也有相同的"琵琶鬼"(村中受诅咒的不祥之人尤其是女人)信仰。 另外,伊桑地区的音乐和舞蹈以粗俗欢乐著称,但我想这可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文化嫁接导致的。因为伊桑乡村本是文化保守的地方,即使现在表演俗气唱跳时,穿戴的服饰也常带着优雅的高棉古典元素,手部动作与版纳傣族仪式性舞蹈(这类舞蹈动作在近十年中也被解构成了“傣迪”)的相近之处也很多。 伊桑舞蹈特有的扭腰送胯,我猜测可能来自二战后对西方艳俗舞蹈的模拟和讨好:作为人口众多的贫穷之地,伊桑以向大都市输送女孩而著称,而伊桑女孩们的成功案例,几乎都是学点英语嫁给外国人,衣锦还乡再给家里盖座新房子。
5.《绝妙骗局》:金碧浮屠,蝼蚁负山
网飞剧开头,再用网飞剧结尾。
剧名(สาธุ Sathu)又被音译加意会翻译成《信徒》,其实这个词是泰国人拜佛祈祷时习惯的结束语,类似于基督教里的Amen,或者汉传佛教里的“善哉善哉”。

不是说这部剧拍得不好,而是剧情有点难一口气追下去,故事和结构松散了些。和《高潮医生》一样,整个故事也直接挑衅了传统,剑锋直指泰国社会问题里多数民众选择视而不见的那个:利用佛寺进行洗钱。
这部剧里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每集开头与剧情相关的插画(作者sarawut_panhnu),就是三人为了寻找圣物做“佛牌”护身符,在hip-hop背景乐里游历全泰国的情节。

另外呢,三位主角中,由是我们多产的Peach本色出演(比起真实身家打了一折的)富家少爷,聪明男主长得像小栗旬,女主则是泰美混血。反派法师也是熟脸:之前提到的《娘娘腔的日记》里的粉嫩男主角。 看这部剧也学到了一些没用知识: 泰国国内的佛法也是分教派的。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aya)由拉玛四世提出,皇家背景导致受众层级也更高,绝大部分僧王都是法宗派,这个教派的戒律也更严格。法宗派之外的所有僧侣都被归入大宗派(Maha Nikaya),名字好听,不过信众更多是普通民众。

剧里的多尔法师换教派,之前以为是法宗派换到大宗派,后面才知道并不是。这位简朴避世的法师来自“森林派”(Kammatthana),这种发源自伊桑地区的佛教派别讲究冥想和行脚苦修,以及在森林中借助自然之力清洁自身。

-
吉高甲里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27 10:17:13
八莫芭蕉巴图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ilok Prinz Von Siam:用德语写博士论文的暹罗王子 (8人喜欢)
- 摩羯月与语言的跨国料理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