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谁在书写爱情
最近看的两部片都很善于书写爱情。
一部是1994年徐克导演的《梁祝》,一部是日本去年的大河剧(历史剧)《致光之君》。


《梁祝》里吴奇隆、杨采妮饰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青葱岁月的你侬我侬。中国人谁不知道梁祝的故事,还能怎样旧瓶装新酒?
徐导用了大量笔触书写同窗时光的点点滴滴,山中的书院,竹林间的琴台,青春如春天般自然萌发、悄然滋长,最好年华的梁祝何尝不是最好年华的吴奇隆和杨采妮,一个木讷憨厚、清澈如竹,一个俏皮烂漫、明媚如花。剧中借同窗亭望春(何润东饰)说明男人对男人是“虚”,男人对女人是“实”,于是隔水同榻的一段戏里,一个咬着牙:“不要变虚啊,不要变虚。”一个绞着手:“不要变实啊,不要变实。”原来爱情与性别无关,也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住的。


可圈可点的是徐导选择了英台的母亲作为对照组,她也曾女拌男装在这个书院读书,也曾和同窗发展出情愫,只是最终她选择嫁进祝家,同窗(孙兴饰)看透这门里门外的无趣、出家为僧。这位若虚大师曾尝试救助山伯英台这对小情侣,他来找祝母:
若虚:这池里的鱼,你应该放生。
祝母:放他们出去,外面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它们会死的。
若虚:变得不适应,是因为他们来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
……
对着山伯,祝母咆哮:“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梁山伯看得很明白:“你这不是在说我们,你是在自怨自艾。”
当年的祝母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但她如果真的甘之如饴地享受世家夫人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多怨愤,她想证明自己当年是对的、女儿今天是错的,却无法掩饰心虚和颤抖。
在徐导的故事里,马文才根本没有出现过。马文才并不是要对梁祝的爱情悲剧负责的人,该谴责的是那个虚伪、迂腐和势利的时代。那时华夏文明偏安江左,世家借婚姻互相拉拢,男人服食五石散,化精致的妆容,流行空谈,不屑于实务,实际从事实务的寒门庶族却无论怎样能干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
化妆在徐导的故事里有特别的象征意味。第一次出现是祝父(徐锦江饰)一出场,就是气急败坏地回到家,让夫人给用回春膏,因为政敌的妆粉显得红光满面,把他的气势都压下去了。涂了回春膏的祝父只能一张扑克脸,因为任何形诸于色的喜怒哀乐都会破坏回春效果。第二次是书院里大家喝了酒,相互化妆,英台说她最讨厌化妆了,可是当山伯给她涂上胭脂口红,她却牢牢盯住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找我。”第三次是英台被迫上花轿,却无论如何也上不上妆,祝父大吼无论如何也要涂得白白胖胖的,于是英台过分白的脸怎么看怎么象冥妆,流出的血泪更是触目惊心,当送嫁队伍来到梁山伯坟前,忽降大雨,洗去英台脸上所有的脂粉,露出书院里那张如花笑靥,一如初见。

你侬我侬的爱情目成心许,激烈悲壮,披荆斩棘,化蝶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致光之君》里吉高由里子饰演才女紫式部,柄本佑饰演权倾天下的藤原道长。历史上紫式部与藤原道长只隐约从《紫式部日记》等史料中可以感受到对彼此的欣赏,编剧大石静老师则以两人有缘无份的爱情为线索,描绘了紫式部作为小说家成长的一生以及平安朝的繁华绚烂和时代隐忧。
在剧中,紫式部九岁时在河边与藤原道长相识,不知道彼此身份的二人很快成为朋友。但身份披露后,一个是清贫汉学家的女儿,一个是天皇外祖父家的贵公子,二人身份云泥之别,在那个年代紫式部连为妾都是不可能的奢望。
于是一对小情侣执手相看泪眼,约定为了理想各自成长。时光荏苒,多年之后再见,道长已成为天皇之下唯一人,紫式部则丧夫携女清贫依旧。在道长的支持和安排下,紫式部做了皇后彰子(道长的女儿)身边的女官并开始撰写《源氏物语》,二人常有机会相见但并未逾矩,约十年后,《源氏物语》完成,彰子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国母,紫式部选择离开后宫四处游历,道长未久即出家,九年后因病辞世。
如何书写这样一段无缘相守却始终默契,各自精彩又隐忍克制的感情?剧中有两处非常戳的情节设计。
一段是31集里,紫式部决定答应道长所请出山写文,道长送来纸张:“是你喜欢的越前的纸,越前有很美的纸张,希望有一天能在那样的纸上写下和歌或故事,你之前用宋语这么对我说过吧。”

这个要recall回27集,紫式部到寺庙祈福,与道长偶遇,两人在月下有过一段对话。彼时紫式部曾随任官的父亲在越前住了几年,学了一些宋语(即中文),道长请她说几句来听听,她用中文说:“越前有甚好的纸张,我也想着,何时在那样美的纸上,写下诗歌或物语。”道长听不懂,问她说了什么,紫式部翻译道:“越前有很美的纸张,我希望有一天在那么美的纸上写下自己的诗歌和故事。”27集与31集在故事线里已隔了八九年,27集中宋语的一段是两人轻松地玩笑,不过一两分钟的对话,却认真被道长记在心里多年。

另一段是藤原道长病重后,妻子伦子找来紫式部,若干年前,敏感的伦子在紫式部出游道长未久即出家后猜到了二人的关系。伦子希望紫式部能帮助道长活久一点,紫式部于是每天晚上来给道长讲故事,讲九岁的小姑娘在河边遇到十三岁少年的故事,但在这个新故事里,他们不再受家庭地位和社会规训的束缚,如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象一千零一夜一样,紫式部每晚讲一点,到关键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了,于是这样一天天一夜夜,庭前从春花到秋月到冬雪,终于某个早晨,伦子来到丈夫卧室,镜头特写了道长的一只手伸在席子外,伸向每晚紫式部讲故事时坐的地方,已不知何时溘然长逝……



无法言说的爱情无法朝朝暮暮,那便灵魂相系,最远的你,却是dear and near to my heart,这个位置,无人可代。
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择以生命对抗压制他们的时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紫式部与道长选择接受宿命的安排但相互成全心中永系彼此。两部剧都写爱情又不仅仅写爱情,更写他们背后的时代,在两个时代里,有情人都不得眷属,阶级、门第、政治、权利都是层层挡在相爱的人面前的重重大山。梁祝不肯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解开脚下的绳子,洗去粉饰露出眉眼,让世界看清本真的样子;紫式部道长选择做可能改变时代的事:守住没有战争的和平盛世、写一本书千古流芳。
我们的时代呢?爱情是否仍无望?抑或是唯一抵抗无望的良方?你我可还保有青葱岁月的初心,或是心中幸运地住着一个人?又或者,你我已经成了另一个祝母祝父,没有什么比安稳重要,财富、地位、家族都排在爱情的前面?
还好珍贵的是世间也许尚有这样的爱情,也还好总有好的电影剧集可以书写出这样的爱情。
“夕颜带露开颜笑,只为当时邂逅缘”
-
与海共进普洱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7 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