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康乾盛世》之乾隆

乾隆是一个幸运儿。
不同于他的先辈,从皇太极到雍正,每一个登上皇位都是经历了腥风血雨,而乾隆却毫无波澜地顺利交接。
不仅如此,继承家族产业时正值产值上升期,只要不是特别败家,无为而治都可达到盛世巅峰,因为这是社会与历史本身内在的推动力。
他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一出生就在罗马。小时候就集万千宠儿于一身,不仅在精心安排下于康熙偶遇,受到康熙的喜爱并放到身边单独恩宠,在雍正登基之后也是百般关照,各种铺路,避免了曾经“九龙夺嫡”的再次上演。
童年时期,有长辈宠爱、有兄弟陪伴(弘昼)、有读书学习(大儒朱轼教授)、也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琴棋书画、骑马射箭),可以说是快乐又充实的,所以乾隆的性格不像父亲那样缺失、古怪,而是内心饱满、乐观向上。
当然,他的出生总是伴有很多扑朔迷离的色彩。比如是不是汉人而不是满人?六下江南是不是就是看亲生父母的?天地会扛把子陈家洛是不是他的弟弟?反正这种八卦在民间翻涌传播,让人不断遐想。当然,这都是臆想而已。清宫玉碟记录非常清楚,而且满人特别注重血统,雍正孩子很多,根本没必要偷梁换柱、狸猫太子,只会得不偿失罢了。
乾隆又是个追光者。
在康熙培养长大的他,钦佩祖父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以及开创的太平盛世,同时又深深被康熙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和折服。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追光者,这束光就是他的祖父康熙。
在他的执政中可以看到,不同以父亲雍正的铁腕,而是偏向于康熙的驭臣之道,宽严相济,权谋制衡。乾隆的一生都在追赶祖父的脚步,追求文治武功的全面发展,目标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六下江南等等都深深烙印康熙的影子。
为表尊重,不超其祖父在位61年,在位60年退位禅让,当起了太上皇,
一生过于顺利,不免在人性上造就张扬放浪、贪婪享受、自大自狂的性格,乾隆自然也无法免俗。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自封“十全老人”,以纪念他的十次征战。其中大小金川、清缅战争、林爽文起义以及安南之役完全就是凑人头,为了打仗而打仗有穷兵黩武的嫌疑。大小金川战役打1万人,却出动10万官兵,20万民夫,再加上无数钱粮、火器;清缅战争清朝死的人数接近缅甸的两倍;打击天地会林爽文一个地方小组织2年都拿不下;安南之役更是先胜后败,最后还得靠对手主动投降才算赢。种种战争,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获得,那这些武功的意义何在?只是为了吹嘘、表彰自己?
编纂《四库全书》,发动4000多人,历经10多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同时,还发动各种文字狱,损毁大量文字典籍,只为保持皇权的稳定和文化的正统。自认为集天下文字于一身,完成了一部旷世之作。
贪婪享受,喜欢追捧。
六下江南,与康熙的巡察不同,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游山玩水,就是为了显摆,排场极大,各路官员都阿谀逢迎。各种野史以及坊间传闻,乾隆下江南就是为了江南美女去的,被称为风流天子。《还珠格格》也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流落民间的公主故事多么让人“喜闻乐见”,而且还是关于天子的大瓜。虽然一切都没有根据,但是无风不起浪,所有一切都不会空穴来风的。在晚年时,他自己都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有点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味道,也就他父亲和祖父给他打下的家底比较殷实,才足矣支撑。就像汉武帝,要不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怎么能够连年征战匈奴?其实他们都是拿千千万万的百姓以及国运来满足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和自尊心罢了。
最后留给儿子嘉庆的只是个空壳国家。
宠信和珅,那是因为和珅可以懂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欲。别人理解不了的和珅能理解,别人办不了的事和珅能办,是最好的执行官、听话的爪牙,也是可以在寂寞时能够聊表一二的同伴。不断为乾隆敛财,设立可笑的“议罪银”,置法律与制度于无物,只为了增加皇帝内帑,供乾隆享乐。
玩弄权术,自私自利。
在鄂尔泰与张廷玉的党争,不消灭不大压,玩得一手的平衡,在旁边洞若观火,仿佛天下尽在彀中,彰显帝王之术的水平。
在禅让嘉庆后,依然不放权,当起了幕后的操盘手,和珅成为他的代言人。这是对皇权的贪婪,对嘉庆的蔑视,对皇位的不尊,对人治的展现,舍不得那“决断天下、唯我独尊”的权力味道,舍不得那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更彰显出其内心的狭隘与不容人,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缺失了一代君王的豪气与胸怀。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清朝在乾隆年间,人口是世界第一,经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地理版图是现在中国的两倍。可以说是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也达到了世界之最。但是仅仅延续了两代皇帝,道光时期就被撞开大门,被迫殖民了。
起源就是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
英国马嘎尔尼率队访华,赠送的是坚船利炮等科技之法,清朝回赠的依然是丝绸、茶叶、瓷器、牛羊,很多东西都在返程途中给扔进大海抛弃。可是,乾隆并没有看到差距,意识到危机,还以为马嘎尔尼没有三跪九叩而大怒抵制,断绝了这次的可能改变王朝的机会。
当时的世界正发生巨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的提高,最直接的体现外国武力值的提升,洋枪洋炮对战大刀长矛,完全是降维打击。可是,中国此时依然还是农耕经济,自我陶醉,自我满足。
这一点乾隆和他祖父康熙不同,当时康熙对于西方之物、西方之技艺大感兴趣,而且认真学习,甚至拜师南怀仁,终有大成。不过,乾隆却认为这些都是奇淫巧技,无用之物,不如儒家的四书五经来得深沉有积淀,有内涵又高尚。
不仅仅是马嘎尔尼因为人权的单膝跪地刺痛了乾隆的自尊心,更是因为他内心的不自信,他害怕中外交流之后,会对中国的文化、社会以及民众带来冲击,从而影响政权的不稳定,所以还是保持现在状态就好,追求安逸稳定。因为突破,就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
乾隆是个固守之主,并没有开拓之心,所以稳定大于一切,以现有的愚民政策圈养着人们,在天朝美梦中“接着奏接着舞”就是他最大的追求与欢乐。
乾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如果他换成了激情满满、昂扬奋进的光绪,也许清朝会有新的突破和改变。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更不存在假设,乾隆依然还是那个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