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记——邺城考古博物馆是个惊喜
邺城考古博物馆位于河北邯郸临漳县,是2020年开馆的,如果喜欢佛教造像的话,这个馆真是不可错过。馆中的藏品以2012年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等邺城遗址出土考古文物为主。
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三次佛教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
这是何老师的地盘,所以他给我们详细讲了邺城建城的历史和邺城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的阶段划分。我这篇笔记主要记录一下关于佛教造像的阶段划分。
这批造像大约分了四个阶段,这是典型的考古学分期。馆里也有一个说明:

第一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北魏中后期,大约是公元450年到公元500年前后。
谭副造像、刘伯阳造像刘青虎造像都是典型的北魏中后期造像,所处的时间段是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形成云冈模式之后到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出现汉化佛像之前。





谭副造像的主尊造像以犍陀罗样式造像为主,融合了鲜卑人的面容特色。犍陀罗造像的典型特征是通肩袈裟,衣褶比较厚重,腹下及臂膀处有蟹爪状的衣纹,波浪状的发髻。


云冈已经融合了中亚、西亚、新疆、犍陀罗等各种风格,这在邺城北魏造像的胁侍菩萨上也有体现,璎珞像腰带一样,细密的裙褶,类似河西地区的菩萨形象。

造像的头光部分:一圈莲瓣,一圈坐佛,一圈飞天,一圈供养菩萨,再加一圈火焰纹,

和云冈昙曜五窟的第二号窟(我想这里何老师是指编号第17窟,见下图)窟内的主尊佛像的背光如出一辙。佛像的背光,大体相似,可具体组合方式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但是如此一致的,只有谭副造像和昙曜五窟。

其他的结构,包括龙的形象,鸟的形象,都和云冈石窟一期二期相同。
造像的背面,是弥勒兜率天说法图,上边的天宫是个庑殿顶建筑,在古建筑学的研究上很重要。斗拱出现了重拱(有慢拱)和斜昂。塔刹和云冈一期二期类似,但是这种建筑在云冈没有出现。

说法图的下边,有两排供养人像,上排是伎乐天,老师提醒我们说,和神王很像,只是都拿着乐器。下排是谭副一家。男的梳着高高的单髻,女子梳双髻,穿着交领窄袖的长袍。“交领窄袖,垂裙皂帽”,是最典型的鲜卑装束。

第二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北魏晚期到东魏前期,大约是公元500年到538年,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从佛像到供养人像,全面汉化。
首先,面容已经从犍陀罗鲜卑的风格变成了汉族的面容,衣饰也变成褒衣博带,是汉族士大夫的服饰,长袍,底下层层叠叠的衣褶,胸口系的带子垂下。秀骨清像,脸比较清瘦。帝后礼佛图中皇帝的冠冕,皇后侍女等衣着,都是典型的汉服。





第三阶段
第三个时期是东魏晚期到北齐初年,大约是公元540年到550年。
东魏造像基本上是北魏晚期造像的自然演变,没有重大变化,佛像的服装与面容还是传承了北魏晚期。但是,有些细部变化:肉髻变得比较扁平,人也比较圆润了,不再以瘦为美。袈裟仍然是褒衣博带,但人的体格比较粗壮。北魏的袈裟往外撇,和南朝一样,而东魏的袈裟就竖直垂下,比较厚重。






第四阶段
第四个时期是北齐中后期。这个时期受到印度笈多王朝的秣菟罗风格的影响。北齐新样式的产生,是北齐鲜卑化西胡化的结果。秣菟罗风格传入中国,被皇室接受,被高僧大德推广。青州佛像都是北齐新样式。
和希腊化的犍陀罗风格相比,印度本土的风格,面容比较圆,头发打着小卷,服装是袒右(这与犍陀罗地区不同,犍陀罗地区比较冷,所以穿通肩袈裟),且衣服较薄,紧贴在身躯上,也就是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风格。




出土的这批北齐文物还有一批龙树背龛式造像,和之前完全是两个系统。首先,以北齐新样式的佛像为主尊。其次,背屏是两棵镂孔透雕互相缠绕的菩提树。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造型。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造像和北齐的皇室有紧密的政治勾连,北齐灭亡之后,没有人再敢造这种样式,这样的类型就消失了。








最后,馆中还有些造像是北齐后期到隋代的,也都非常美:






此外,上次写到的体现了北齐新样式的齐小僧,也藏在这个馆中:


重新搬运一遍,因为之前是在广播里,没法给链接:
邺城考古博物馆的北齐“弟子立像”,何老师说大家戏称它“齐小僧”。
围绕这尊像,何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第一:小僧的北齐新样式,体现了法上的僧制改革。
昭玄大统法上(注:昭玄十统,北齐所置之僧官名称。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设立十统之职,任命法上为十统之首,称为昭玄大统,又称昭玄统,其余九人称为通统,合称昭玄十统。)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550—559)实行了僧制改革,是北齐造像服饰变化的直接因素。
法上认为当时“仪服通混,道俗不分”,僧人和士大夫的服装都是褒衣博带,于是“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从此出家人和世俗人区分开来。
小僧的这件中衣搭肘式的僧服就体现了改革后的式样。它是一件袒右肩的袈裟,恢复了印度的式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礼俗和天气,外边又搭一件袈裟,形成半偏袒式。
第二,这件像经历了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第一次被毁坏。
第三,隋文帝上台后重新信仰佛教,《辩证论》中提到他“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把北周武帝灭佛所毁坏的佛像重新修复完整(这样造像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这件石像身躯里的铁铆杆是隋代的。修复之后一定手是完整的,头部也是正的。
第四,唐代又一次经历了唐武宗灭佛运动,佛像被丢到坑里,被发掘后修旧如旧,保持了出土时的原样。
小小一件佛像,真是经历了不少人间沧桑,见证了佛教的起起落落。此外,这个小僧长脸细眉,细长鼻子,长相和当时北齐壁画中的人像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何利群《邺城遗址出土北魏谭副造像图像考释》 何利群、陈婷婷 《5—6世纪佛教石窟及造像样式的三次变革》 何利群《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
小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费城出发,遇见春日绝美花园 (92人喜欢)
- 海外的中国珍宝——宾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 (77人喜欢)
- 和狄更斯参观了同一个地方 (10人喜欢)
- 可可爱爱,妙想天开 (80人喜欢)
- 流落美国的北京智化寺藻井 (1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