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共处
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是孤独的,但若因此就认为他们必然不快乐或神经质,那就是无稽之谈了。虽然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也的确需要与他人互动,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的深度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所有人都需要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当中既有面向非个人的,也有面向个人的。幼儿时期的经历、遗传的天赋和能力、性情的差异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人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人际关系,也可能主要是从孤独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独处的能力被概括为一种宝贵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学习、思考、创新、适应变化,以及与内心想象世界保持联系。我们发现,即使是那些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受损的人,也能通过发展创造性想象力达到治愈的效果。我们可以证明有创造力的人主要关注的是生活的意义和秩序,而不是与他人的关系;而且我们认为,他们对非个人方面的关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人们对世界的适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发展,因此也取决于内心世界的发展,而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必然存在不一致。完美的幸福感,内部与外部世界完全和谐而产生的海洋般浩渺的感觉,都只会短暂存在。人总是在寻找幸福,可能就本性而言,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创造性追求中,人都无法最终或永久地实现幸福。个体所能感受的一些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是在内心发生的,如果真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存在关系的话,那也只是稍有关联而已。
要想获得最幸福的生活,或许就不该把人际关系抑或非个人的兴趣理想化为唯一的救赎之路。对完整的渴望和追求必须同时包括人性的这两个方面。
我们用华兹华斯的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当匆忙的世界使我们长久疏离
更好的自己,日益消沉低迷,
厌倦了这每日琐事和欢愉
多渴望孤独:她那般亲切、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