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没说完的话
时隔一个月,重回图书馆,补一补24年没说完的话。
考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4年,首当其冲的是“考试”。因为它,搬了家,离公司更近。下班后的所有时间都贡献给了书本,替代了假期、聚餐,也替代了小红书、微博、朋友圈消耗的时间,唯一仅存的是少数的运动。生活的线轴很清晰,上班-看书,看书-上班……如此循环到10月10日,离职了,开启了冲刺备考模式。
图书馆的抢位是激烈的,7:30开门的图书馆,7点门口就陆续排列着一个个书包。尤其在周六,高中生加入这一场战役,忍不住感叹,“少年强则国强”。玻璃门打开的前几分钟,大家陆续站到自己书包旁边,门一开,拎着包,大步紧跟前一个人脚后跟,快的人,不禁跑了起来,直到把包放在心仪的位置上,这场战役才算结束。拿完书,大家陆续又朝着图书馆外走去,开启了背书模式,所以在早上,自习室电子阅读的拐角那一片,只能看到桌子上摆放的书籍和凳子上挂着的书包,却看不到几个坐在位置上的人。有一次周末有人被投诉了,投诉的内容类似于用书占着位置,人却不在。后来几天,自习室的管理员在开门的时候都提醒大家,“ 在外面背了两个小时就进来一下 ”。但是这类话也只能礼貌性回应,谁能在这么紧锣密鼓的备考中还记得两小时进去一下。

备考的大都是00后,一位学运动学的女生,短发,中性装,嗓门很大,相隔五六十米都能听到她的嬉笑声,背书的小板凳背后画着羽毛球拍的图案,配着文字:“为了自由而努力”。楼梯拐角背书,就能听到一下层每个半个小时的打闹声,声音借着楼梯迂回的结构而放大,甚至赶走了上下两层的背书人。有一回早上排着队,还未看到人,就听到台阶下有人在呼唤,负责管理自习室的大爷突然来了一句,“我们的体育老师来了。”
图书馆不大,室外背书的地方也有限,在一个地方总会碰到上午排队的那几张面孔,一来二去,和一位00后女生熟悉了。在此之前,她的穿着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件宝蓝色的西装外套,豹纹的贴身内搭,在众多考研党中,很精致。熟悉后知道,对方是学舞蹈的,怪不得这么会穿搭。后面几天,她放下书包,吭哧吭哧拿着书就往外走,走过去,就留下一阵凉风。受她的节奏影响,感觉自己走路的步伐都快了。
还有一位女生,心理学专业,每次见她,都穿着睡裤,外面裹着一件长袄,手里捧着一本书,后脑头发用头绳扎着,但是不牢固,松松垮垮,导致几缕头发总是飘到前额 。有一次和她打招呼,她一抬头,脸色惨白,前额的几缕头发随风凌乱着。忍不住惊叹,“你怎么这么憔悴?”

一遍遍的背书,一遍遍的遗忘,背书真是挑战人类自然记忆规律的事情。整个备考期间,背书的过程很磨人,磨着心性、耐力,大家比拼的除了最终的分数,也比拼着这份坚持,就像很多公众号常推的一句话,“按部就班,就是伟大”。
12月22日上午,考完了。下午感觉浑身腰酸背痛,长时间的疲惫,在考完的那个下午尽情的发泄了出来,于是,找了个按摩店。店里老板问我,“是不是经常熬夜”。熬了两个多月,都被发现了,看样子,身体是最诚实的。
工作
工作,在24年更像是考试的附属品。因为考试,选择了不离职;也因为考试,选择了离职。在考完的15天,换了个城市,重新加入职场。如果有幸能进入复试,这将又会是一场在职人的备考。
新人培训的时候,同组的女生,一个玩了半年再入职,另一个玩了三四个月再入职。果然相差几岁,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安全感。
虽然只是空档了两个多月,初到职场的时候竟有点害怕,拥挤的地铁、小步快走的人群,都变得有点陌生。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还是不能离开太久,不然会忘记原本的生活环境。办公室的空调貌似不需要缴费,温度很足,整个办公室像一个暖炉罩着大家。一到下午17点左右,大脑感觉就开始缺氧,昏沉沉,毕竟包子闷久了也会变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