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合院式建筑改造设计策略浅析
原文已发表于《建设科技》2024年第23期
~~~~~~~~~~~~~~~~~~~~~~~~~~~~~~~~~~~~~~~~~~~~~~~~~~~~~~~~~~~~~~~~~~~~~
[摘要]简述了北京合院式建筑更新改造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现有状况,通过分析调研多个近年来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合院式建筑改造设计案例,归纳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合院式建筑在改造设计方面的共性和特点,以及运营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北京、合院、改造、设计、策略
Analysis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s Renov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Abstract: Briefly summarize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renovation activities, by analyzing and investigating several cases of courtyard house renovation desig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in Beijing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s the common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renova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renewal,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worthy of reference in ope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 urban renewal,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renovation, design, strategy
一、概述
长期以来,北京大量的老旧合院式建筑由于时代变迁,经济、社会、技术的发展,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多次的改建、加建,破坏了原初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原有的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问题,北京市政府对老城居住空间的改造进行了多次尝试,从上世纪80年代政府主导“类四合院”形式的探索,到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再到本世纪初以小尺度为主的混合式改造,北京市吸取了以往各阶段老城改造的经验教训,从大拆大建逐渐过渡到以风貌保护为前提、以院落为单位的小规模整治方向发展,相关文件也日益完善。此后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2011年以试点实践进行的“大栅栏领航员计划”、2014年以城市更新和保护为目的的“城南计划”、2015年发起的“白塔寺再生计划”、2020年开始的“美丽院落”整治等,旨在待原来处于杂居状态的住户腾退后,对建筑改造、产业引入、文化复兴和社区共建等更新活动展开一系列探索。
最近十年左右,在逐步的城市更新进程中,许多建筑师以合院式建筑的改造项目为触媒,紧密结合使用人群在当代的具体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批优秀的实践成果,并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共性与特点。这些小型的、零散的更新类作品具有一定探索性和批判性,即使不一定得到大范围推广,但由此带来的方向性和启发性可以为后面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思路、设计手法以及引导生活的方法。[1]考察分析其中典型的合院式建筑的改造设计策略,对今后各地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功能复合


图1 微杂院:功能区的置换
北京的合院式建筑历史上大多是住宅,单一的居住属性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使用功能的更新。
1、新功能的引入
多数合院式建筑在更新改造时都在保留原有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引入餐饮、商务、办公、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少数处于杂院状态或面积较小的建筑在改造时仍将其作为住宅,但也根据需要引入新的元素进行调整。
微杂院(2014)将原有建筑结构予以保留,在维持空间特质的同时,加入图书馆、舞蹈房、艺术教室、展厅和厨房等来对功能进行置换,构筑了一个为胡同中儿童们使用的公共空间。[2](图1)


叠院儿(2018)采取了兼具公共活动与起居的混合业态,将南房作为公共聚会活动场所,中部设计成弹性的多功能厅,既可单独划分为展示区,也可与南房组合为餐饮区,或与北部客房组合为休息区,北房则将一层空间划分为四间客房,二层划分为大小各异的三间客房。大栅栏V宅(2018)植入了一个可转换功能的复合体量将三开间厢房重新划分,两侧形成开放的通高空间,以容纳居住、工作、展览或举办活动等多种功能。
2、功能的复合
对胡同和合院生活而言,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能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效率,是街区重获新生的重要来源,这是合院式建筑作为北京老城区最基本的细胞单元能够实现有机更新的关键,也是更新活动可持续的保障。更多的功能就需要更多的建筑空间,为了使有限的空间提高效能、增加可用性,功能的复合与转换是一种基本的方式。可灵活变换的空间、可动式家具和可活动建筑组件是最常采用的设计策略。



扭院儿(2017)主要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但其四间房可用来进行娱乐、聚会等活动,也可变为三间卧室的家庭旅舍,空间功能的切换主要通过集成式家具来实现。滋生小院(2019)东园的主体建筑屉厅中嵌入了一个可活动的木结构盒子,在需要时可抽出与大厅连成一个大的活动空间。 元古水屋(2020)不仅集合了客房和茶餐厅两种功能,两间包间作为多功能空间也可举办会议、沙龙和展览等。
三、 空间整合
合院式建筑原有的室内外空间通常都遵循礼制需要而显得较为规整、单调,因此在引入新功能进行改造时往往都会对原有空间重新进行规划、调整与组合。
1、利用内院
在既有建筑空间内进行改造且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情况下,面积较大的内院是建筑空间整合的主要对象之一,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主要包括两类处理方式。

图2 叠院儿:在内院中加入一座新的坡顶建筑
一是在内院中植入空间。叠院儿在南北屋之间加入一座新的坡顶建筑,切分出两层平行的庭院空间,将原单一内院变为“三进院”,并以此获得从公共活动到休息住宿逐层提升的私密性,在喧闹的胡同街区中营造出宁静、自然的场景。(图2)二合院(2019)在单薄的内院中置入一个环形的几何玻璃廊构架,将“房”和“院”整合为互联的一体。


图3 七舍合院:在内院中加入连续的透明游廊
二是向内院扩展空间。七舍合院(2020)引入一组曲面玻璃游廊,既作为交通设施将七间独立的房屋串联起来,又重新整合了庭院空间,制造出游走和观赏的乐趣。(图3)葫芦院(2017)以竹钢结构由两侧厢房向内院凸出,将一个传统的小三合院演变为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两个串联的曲线小院。
2、向外拓展
在规划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既有建筑空间的外部进行拓展是经济而高效的。其主要包括两类方式。

图4 胡同泡泡218号:加于原屋顶的泡泡空间
一是在屋顶增加空间。大部分合院改造案例都对屋面部分进行了可上人利用。胡同泡泡218号(2019)在恢复四合院原有三进格局的同时,加入三个镜面不锈钢外壳的异形“泡泡”作为会客室、共享工作空间和交通空间。(图4)协作胡同胶囊酒店(2018)将走廊屋顶作为二层的露台,形成树冠之下、屋瓦之上的新鲜体验。


图5 91号四合院:二进院的下沉庭院
二是利用下挖空间。北锣鼓巷91号四合院(2022)将第二进院落设置为一个环绕中部下沉水院的双层四合院空间,共布置12间客房,再以一组连廊联系前后两个院落,形成上下三层串联的丰富路径。(图5)
3、内部重组
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往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成套,而由于原建筑户内面积有限,平面也比较规整,在不大幅改动结构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有利的方面在于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内部空间一般都比较高,这就为上部夹层的设计带来了可能性,能将其作为卧室或者工作室使用,也能大大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图6 六口之家:客厅通过东西两侧楼梯分别到达二层卧室



杂院住宅改造(2018)在19㎡的狭小面积中,以一层承担公共功能,扩展出的二层则承担私人功能并利用挑高来获得私密性。50㎡的六口之家(2019)利用原结构的空间高度,在一层的两个卧室之上增设了二层的两个卧室。(图6)杂院住宅(2019)在南北方向置入一个灰砖墙围合的庭院,卫生和储物空间被集中布置在一个方形体量内,其与上方坡屋顶之间的空隙则作为卧室。
四、 设计特点
除上所述,这些合院式建筑在更新改造设计的具体手法和技术措施方面等通常还呈现出一些共通的特性。
1、保留保护
在对待原建筑方面,通常采取保护、整理、修缮为主的方式,拆除杂院时期加建乱建的部分,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加固建筑结构,修复建筑界面,保留时间迭代的印记,重现传统建筑风貌。对原始结构保存状况良好的木梁架往往采取除漆、露明的方式,既显露出木材的纹理美,又展示出历史感。

7 胡同泡泡218号:第三进院修复前后对比
胡同泡泡218号的改造重现了清末四合院原有的三进格局,修复了欧式风格特色的装饰性木雕房檐等构件,重现了原有立面的古朴风格。(图7)
2、植入景观

图8 滋生小院:水池、置石和松树景观
为了配合新的使用功能,打破合院式建筑原有规整形制造成的乏味,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和美观,通常内部选择保留庭院中原有的树木,并植入能够带来愉悦感的微景观,外部通过抬高动线来对院外景观——前门、钟鼓楼和白塔等地标建筑借景。
滋生小院庭院中以山石景观比拟水落石出的意象,将廊桥的门扇打开可引入松、石、水等景物形成框景。(图8)

元古水屋以几株相映成趣的古树安置于水院中,营造出舒适的就餐氛围。
3、轻型钢构
结构方面,通常采用轻型的钢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小结构尺寸,以获得最大的可用空间以及视觉的通透性,另一方面便于施工,以减小对原结构和场地的影响。但通常没有进行专门的结构设计,其内涵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
4、通透材料
为了打破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厚重、封闭、沉闷的感受,在改造时常常引入镜面不锈钢、玻璃、亚克力、聚碳酸酯以及透光砖等新材料,以增加采光面或反光面,提升空间的轻盈感和通透性,同时也注入了一定程度的新鲜感。


图9 叠院儿:透明、半透明和反射性的材料
叠院儿的核心空间围绕天井和水院展开,以透明、半透明和反射性的材料,极大弱化了有限空间中各种实体的存在感,各个空间彼此分离又相互透叠,营造出轻盈、通透的氛围,扩充了空间的尺度感和丰富性。(图9)
5、提升技术
传统合院式建筑的材料、构造由于年代久远已十分老旧,通常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下水管道、保温密闭隔声防潮等严重问题,按过去的方式进行修缮也未必能尽如人意。因此,在改造设计时一般都要引入新材料、新构造、新设备,进行保温隔热、防水防潮、结构加固等处理,提升建筑的物理和技术性能,使空间达到良好的舒适性和观感。

图10 内盒院:“房中房”
内盒院(2015)集成了结构、保温、管线、门窗以及室内外装饰面,质轻、易操作、运输便宜。作为一种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内盒房子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且可选配多样化的插件,办公空间可选择基本内盒空间,居住空间则可选择插入式厨房和卫生间。(图10)白塔寺“未来之家”(2017)通过两个智能移动家具模块和一个固定模块,可实现三个独立卧室或一个大房间的功能切换以满足空间需求。拾院(2021)将传统的五开间建筑与被动阳光房技术结合,以低能耗达到了冬暖夏凉、恒温恒湿的效果。
五、运营
随着老旧合院建筑逐步衰败,住户大批迁走,北京几个重要的合院建筑密集地区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气。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历史风貌街区和传统特色民居重新焕发活力,就应当使其重新介入时代,承载当代生活。而城市发展的动力离不开人的活动,离不开资本和商业,需要实现盈利才能支撑城市活力的输出,政府获得税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城市建筑的更新活动才可以持续。
北京不少适宜进行改造设计的合院式建筑集中在大栅栏和钟鼓楼周边等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具有巨大的土地和商业价值,只有在更新的过程中将其潜力充分开发出来,才能让这些老旧合院建筑得到新的持续的生命力。仅仅进行一次性投入的建筑改造是不够的,需要将改造后的全过程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内容也考虑进来。例如,大栅栏地区的叠院儿等改造项目,不仅局限于提升建筑品质、完善生活设施,关键是创造出植根于当地胡同环境的场景体验,从而能够吸引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城市人群,包括民宿、艺术展览、高端宴会定制、中端创意西餐以及日常咖啡甜品等,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盈余。
六、结语
近两年,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10号)为代表的城市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城市更新行动进入了一个日趋成熟、平稳发展的新时期,也为合院式建筑的更新改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
此后,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合院式建筑(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的更新也将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形势和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改造设计工作,是当今的建筑师们面对的机遇和难题。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提升建筑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恢复传统格局,通过从策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管理来实现合院式建筑的有机更新,从而延续历史文脉,凸显首都城市特色,是继承历史、通往未来的一条适宜的城市更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崔愷,刘爱华. 城市的进化——从北京前门H地块项目谈起[J]. 建筑技艺,2021,27(08):70-73
[2] 张轲,张益凡. 共生与更新 标准营造“微杂院”[J]. 时代建筑,2016(04):80-87
[3]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
[4]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 京政发〔2021〕10号,2021
图片来源:
图2-10:https://www.goooo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