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抓眼球、带流量”,建筑与建筑师还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转自:建道筑格 ArchiDogs

带你亲临现场
建筑不仅仅是用来“看”的,它更是我们的日常。

上海天安千树©StudioSZ Photo
当你穿行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层街区,手机上刷到那些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效果图,是否会质疑它们真的能落成,即使建成后又能为居民带来什么?除了“吸引眼球”外,它们能匹配周围的环境、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吗?这正是刚刚结束的广州设计周IAF锋建筑节所探讨的——建筑不仅仅是外观的展示,它更承载着理念、创新与社会责任。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 ©Zaha Hadid Architects
IAF锋建筑节由广州设计周与美国建筑师协会(AIA)、ACTIVE HOUSE国际联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等组织联合发起,多年来致力于为那些“未建成”的设计作品提供展示与现实的机会。自2023年起,锋建筑节增加了对“已建成”建筑的评选,把具有“先锋性”和“故事性”的建筑呈现给大众。


©2024IAF锋建筑节
今年的颁奖礼上,广州设计周公益特使万里红女士揭晓了年度人物奖的得主——建筑师董功。作为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董功的设计哲学与这次锋建筑节的主题不谋而合。他在发言中提到:
"
建筑的身份与建筑师的角色,应该是敏感地去应对当下更迫切的问题。我们好像已经“习惯”试图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是地区的标志物,所谓的“一定要抓住眼球”,给地段带来流量和能量。
今天,我们可能也还有这样的项目,如果它在一个其他的条件都吻合,真的需要一个能量的激发的时候。但是,对于更多数的项目,恰恰是需要建筑师用更带有某种协调者和组织者的心态,去审视这个项目的角色和城市、自然的关系——能够非常敏感地、谦虚地去看待周边的条件,而且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条件组织在一起,让这个地区的空间系统由于新建筑的介入变得整体性更好。而不是仅仅去聚焦一种更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基调的艺术表达。——董功
"
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建筑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它如何应对与城市、自然的关系,对周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Yirou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抓眼球的地标建筑有错吗?
回顾2024,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建地标项目,他们大多非常强调视觉冲击力,以其独特的外观吸引眼球。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外观的现代感与雄伟高度让它成为全球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哈利法塔的设计理念不仅是要成为建筑技术的象征,更展示出迪拜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与野心。

哈利法塔 ©great-towers
然而,哈利法塔这样的超高层建筑,在美学上引人注目,但在功能性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上,却与周围的建筑产生冲突,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孤立。这种“抓眼球”的设计往往带来许多问题:
环境舒适性被忽视

哈利法塔全景图 ©sergeydolya.livejournal.com
哈利法塔的外观看似炫目,但它所在的区域并不友好。

哈利法塔喷泉©SOM
周围的公共空间虽然设计得很豪华,比如喷泉广场和精致的绿地,但更多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不是让普通居民在这里放松或休闲。加上迪拜高温气候的限制,很多户外空间白天几乎没人使用。如果没有遮阳设施和更加亲民的设计,这些地方看起来再美,也与“宜居”无关。
建筑与自然“脱节”
地标建筑常常追求“震撼力”,但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哈利法塔矗立在沙漠城市中,代表的是人工创造的巅峰。但为了让这座巨型建筑正常运转,冷却系统和绿化工程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尤其是迪拜这样缺水的地方,这些投入无疑让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相比之下,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低调建筑可能对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公共空间的“伪开放”
很多人以为哈利法塔周围是开放的公共区域,但事实并非如此。

哈利法塔周边©SOM

哈利法塔周边©SOM
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商业化的:高端商场、豪华餐厅和顶级住宅,显然不是为普通市民设计的。相比于那些可以随意走走、坐坐的开放式城市公园,哈利法塔的空间更多像是高消费场所,普通人很难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这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分化,高收入人群和普通市民的生活交集越来越少。

哈利法塔内部 ©SOM

哈利法塔内部©SOM

哈利法塔内部©SOM

哈利法塔内部©SOM
社区参与度不足
哈利法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普通市民的声音几乎是缺失的。

哈利法塔内部©SOM
这座塔更多体现了政府和开发商的愿景,而非居民的实际需求。它的大规模建设还带来了房价上涨和社区改造,让许多原本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不得不搬离。社区认同感的流失,让哈利法塔在一些人心中变成了“外来的地标”,而不是“属于大家的建筑”。
像哈利法塔这样的超高层地标建筑,确实让迪拜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它们也往往伴随着不少城市问题:从忽视公共空间的宜居性,到与自然环境的脱节,再到让普通市民感到疏离。这些建筑虽然很“抓眼球”,却可能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

哈利法塔内部©SOM
未来的建筑师们或许该换个思路——建筑不应只是“打卡地”,更应该是一个融入社区、连接自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度和归属感的地方。

在有限的室内空间
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阿尔托住宅©陈颢
外观能抓住眼球,而实际却并不适宜居住,这样“徒有其表”的地标建筑经常成为大众和业界批判的对象。在今天的城市中,建筑师们越来越注重让建筑不仅满足基础需求,更要提高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成为了设计的关注点。

阿尔托住宅工作室©李菁琳

阿尔托住宅工作室©李菁琳
芬兰的阿尔托住宅由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体验,设计了大面积的窗户和开阔的空间,让自然光充分进入室内。阿尔托住宅的设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通过精心的材料选择和简单的色调,使得住户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设计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仿佛室内外没有明显的界限,带来了舒适且放松的居住体验。

ZOKU酒店©ZOKU

ZOKU酒店©ZOKU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ZOKU酒店也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提升小空间的使用效率。这个酒店专为长期住宿的游客设计,每个房间都被设计为可变空间,可以根据入住者的需求,轻松地转换为工作室、厨房、卧室等不同功能区。设计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强调简洁和灵活性,特别适合现代都市中需要在有限空间内灵活生活和工作的年轻人群体。

从“标志性建筑”到“生态调和”把建筑交给自然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陈颢
建筑师董功设计的景德镇川上行酒店,正是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原本这里是老旧的堆料场,几棵樟树和乌桕树静静地生长了几十年。设计团队被这些树背后的故事打动,决定不打扰它们,而是围绕这些树去设计建筑。这样一来,树不再只是风景,而是整个项目的主角。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郑钰凝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陈颢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偏方摄影
川上行酒店没有完整的几何外形,主动为树木让出空间。酒店的设计则以“院子”和“廊道”为核心,双层木质回廊将香樟树环抱其中。底层架空,空气流通自由;二层通透,给人一种漫步树梢的感觉。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树木原有的生命气息,又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连廊与树冠相邻,人们坐在这里,听风吹叶动,看光影婆娑,感受自然特别的温度。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偏方摄影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陈颢
董功将这种设计哲学形象地比喻为人与历史的编织。与壮观的工业厂房相比,这些普通的树木和仓库显得脆弱,却如家庭中的年长者一般,拥有岁月的温度和情感的厚度。川上行酒店通过为树木让出空间、塑造柔和的建筑边界,将新与旧、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交织在一起,让人切实体会到建筑并不仅是功能性空间,更是存放时间的容器。

景德镇川上行 直向建筑 ©陈颢

从方盒子到激发社区参与促成更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

玉林三巷©一介建筑
在设计社区公共空间时,如何让居民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是关键。以成都的玉林三巷为例,这个地方通过巧妙的街区改造,把一个老旧的区域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除了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这里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艺术展、街头表演等,让社区成员不仅在物理空间上聚集,还能在文化和社交上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居民不仅能享受一个更宜居的环境,还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情感归属。

玉林三巷一介建筑 ©ICY+ICYWORKS
玉林三巷的改造并没有局限于“重建”建筑,它通过充分利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空隙”,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改造后的巷道、商铺和公共区域,都特别注重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例如,增设了无障碍通道,让行动不便的居民也能方便地进入这些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不再只是用来走动的地方,而成了大家聚会、交流、甚至创造的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喝咖啡、逛小店、参加展览,完全不感觉到陌生和疏离。

玉林三巷一介建筑 ©朱迪
不仅如此,玉林三巷也为社区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比如,这里的小商铺卖的不仅是传统的水果蔬菜,还有本地艺术家的手工艺品;街头民谣的悠扬歌声和咖啡馆里的闲聊声相互交织,让整个街区充满了生活气息。正是通过这些有趣的文化活动,居民们在这里找到了共鸣,成为了空间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过路的地方。玉林三巷通过这样一系列活跃的社区活动,成功打破了过去单调的街区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和包容性。

玉林三巷一介建筑 ©ICY+ICYWORKS

结语建筑与建筑师的新角色 从创作者到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正如锋建筑节上董功所说的,建筑师应带有某种协调者和组织者的心态,去审视建筑和城市、自然的关系。当今的建筑师,不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者,而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不再单纯地追求个人的艺术表现,而是要考虑如何平衡环境、功能、社会需求以及文化价值。
中国经历了前三四十年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今天,我们的市场在转型,我们的行业也在转型。现代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与周围环境、社区与文化和谐融合。因此,建筑师不仅要注重美学设计,更要去回应社会需求和环境挑战。

Tripolis Park©MVRDV
展望未来,建筑将是充满场地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命体”,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玻璃中,都能看到建筑师对社会和环境的深思熟虑。建筑不再只是为了审美价值,更应该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和居住者紧密相连的系统。

GRAND GREEN OSAKA©umeda-sc.jp
从绿色建筑到公共空间,再到建筑师们越来越重视的社会责任,建筑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IAF锋建筑节也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倡导 “建筑与建筑师的新角色”。
在平台与行业的共同推动下,我们相信,面对当下更迫切的问题,将有更多行业从业者,能够在设计语言与个人风格之外,更加敏感地、谦虚地去看待场地,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条件组织在一起,让城市的空间系统由于新建筑的介入变得更好。
发文编辑|Xinmiaox审核编辑|Yibo主编 |SherryLi

-
alm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9 14: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