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长评:谈谈小提琴家杨天娲演奏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奏鸣曲》,这些作品就是大演奏家写给大演奏家的
文:张可驹 今晚(2025.1.19),欣赏了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期待的独奏会,小提琴家杨天娲演奏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地点: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

小提琴无伴奏作品专场,对于独奏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为小提琴这件乐器本身就不适合作为独奏,独特作品会伴随很大的技巧难度。无论技巧并非外在的巴赫无伴奏,还是用疯狂炫技折磨演奏家的帕格尼尼与恩斯特,实在是各有各难。 而在这样的曲目中,伊萨伊的六首作品是独特的一组。伊萨伊本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巨匠演奏家,对于小提琴性能有极为精深的掌握,构思之中有很多超技性的东西。但整体上,这些作品并非帕格尼尼和恩斯特那一路,着眼点还是完全在音乐内容的表现。 但诚然是难……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巴赫的作品虽然结构困难,可在音响方面,还是一种比较古朴纯粹的色调。伊萨伊的作品则是复调与更加现代的超技相融合已经很难,还融入了晚期浪漫与印象派兼而有之的色彩构思。伊萨伊确实对这样的风格有高度的敏感性,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就是题献给他的,是弗朗克送给小提琴家的结婚礼物。 杨天娲以神童的身份出道,极早灌录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唱片。后来,她又通过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全集的录音,彻彻底底同19世纪的浪漫派小提琴音乐“捆绑”在了一起。然而,这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其实非常宽广,对于巴洛克有精彩的呈现,对于现代派也有独特的敏感。 她在国内的演出相对不这么多,但在欧洲是很受到承认的,唱片不仅陆续推出,更得到相当有含金量的奖项。她灌录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奏鸣曲的唱片,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那套录音是相当有说服力的演奏。 杨天娲的风格低调而朴素,但在技巧和艺术方面,是真正有深度与信息量的。由于录音中的好印象,我更有些好奇她在现场挑战这套作品会有怎样的成果?因为这套曲目堪称融合音乐性、技巧性与持续力的综合考验。

对这样一套曲目来讲,现场能够并齐于唱片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听了今天杨天娲的现场演奏,只能说是对她录音的超越。或许,小提琴家该重录这套作品了。先说结论:之后国内的乐迷都应该热切期望能够听到杨天娲的现场。 她演奏这套作品的优势有很多,这套作品本身也很复杂,但化繁为简,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杨天娲确实抓住了伊萨伊无伴奏奏鸣曲的深层特质。 技巧的复杂,对传统的汲取等等,都是它们重要的特色,但有一样特别、特别可贵,被杨天娲分明逼现出来的特质,就是这套作品就是大演奏家写给大演奏家演奏的。技巧是一回事,音乐是一回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应该是它们融为一体的一种震撼性的高光。 这套曲目如果演奏得缺乏魅力,很容易给听者造成审美疲劳,效果冷场。19日晚这场独奏会,却是从第一首奏鸣曲结束,整个氛围就完全出来了。虽然也有一些掉东西的不协和音,但你现场听多了,就会明白听众席的氛围这东西,有时是第一首作品刚结束就让你明白全场都爱上了这位演奏家。 今晚的演奏就是如此。 还是循序渐进地来谈一谈演奏的迷人之处,以及这位演奏家的魅力所在。基础性的东西,就是杨天娲的技巧确实非常坚强。而且这种强是真强。 演奏者具有一定的天才以后,勤奋苦练,也可以把硬技巧练得犀利。但这个“练”的痕迹如果出现,它就总是会在那里。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展现技巧之强劲的同时,很难做出种种细腻的表现。可量化的“评分”或许很高,但音乐表现的空间常是狭窄的。杨天娲的演奏则正好相反。 这套艰难的作品,她演得让你感觉不到困难。无论是硬技巧的关隘,还是音色的表现,或是复调的勾画等等,杨天娲都只是体现出音乐性的内涵。而这样的音乐性,又是在一个超凡的技巧完成度的基础上体现。所以说这种强是真强。

想到几个层面的话……首先是音准。 这个没什么可说的,音准伴随颗粒性,就是无可挑剔。没有模糊的东西,字字清晰,迸射而出,更令人佩服的,却是那种有表达性的音准。 当演奏需要以毫厘不爽的清晰强化很多段落的节奏感和冲劲时,杨天娲展现的精准和锐度,绝对是当代楷模;当作品转而呈现后浪漫派与印象派交融的色调,小提琴家就是在色彩层次的变化中,既有足够的细腻,某种朦胧的韵味,又依旧是非常准的。《第一号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首尾两段,还有《第五号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都体现出这样的特质。 第二,是色彩的控制。需要指出,伊萨伊这套作品,现场听会让你明白一些唱片的局限性。听某些录音可能觉得音响太干,或有过分亮白的质感,但这很多是话筒离得太近造成的歪曲。杨天娲的唱片倒没有那样的弊端,但现场听来,她对色彩的塑造还是更有魅力……不少。 应该说,她并不是一位很追求色彩艳丽的演奏家,但整体上考究的控制力和品味,常常还是听得我目不转睛。 之前谈论其它演奏时,多次提到如今揉弦的“时断时续”成为一种时代病,但避免“时断时续”,并不意味着需要时刻都高密度地揉,而是需要让整体的音质呈现一种统一性,避免断层。 杨天娲的揉弦有时是精简的,却将整体均匀、统一的色彩呈现做得非常好。哪怕揉弦不密,也没有干涩、干瘪之感;正相反,小提琴家以一种朴素的丰满度来充实声音,又能在朴素之中划分丰富的层次。表现《第一号奏鸣曲》开篇大片的双音,效果不仅丰满,有庄严感,也流露多层次的变化,但又始终围绕音乐表现的真挚。 在需要的时候,杨天娲会呈现近乎稀薄的声音,《第二号奏鸣曲》的慢乐章中多有精湛之笔。同时在整体简朴的音响之中,她又常常通过多层次的揉指,偶尔是特别浓郁的声音来突出某些部分,效果会非常点睛。

高妙的层次的控制。 如前所述,杨天娲面对艰难的技巧常有一份轻松。其中特别突出的体现,就是声部层次的把握。 虽然这套作品以赋格为标题的乐章只有一个,伊萨伊整体的复调构思,却已渗透六首作品到达润物细无声的地步。杨天娲掌控声部的从容感,远不仅限于将复调拉得清楚,而是能将这种清晰表现为多声部各自的鲜活。除了各有各的气息之外,也不时以音色的微差来划分声部。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又恰恰是这套作品特别需要的深层技巧。 正是由于伊萨伊将复调的构思遍及整体,每一部分细致的变化都要从这种立体性上加以呈现。 杨天娲朴素之中见丰富的音色塑造,很多恰恰就是跟着立体的层次走的。而表现那个赋格乐章,她的演奏更鲜明地体现出,当纵向的声部控制不再成为问题,横向线条的表现力成为专注的焦点。只是在多线并行之上,那样的表现力会更加丰富。 又一个迷人的特质,是杨天娲在演奏中对于节奏感的把握。一切的分量都在这一件乐器上体现,有良好的内在律动来支撑整个结构的推进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特别直白的体现就是《第五号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乡村舞蹈”。小提琴家将鲜活的舞蹈律动同优美的抒情片段结合得极为精湛。正是在不同要素之间反复切换,依旧能将理想的律动感贯穿整个乐章,构成强大的推进力,更显出杨天娲在节奏控制中的能量。当然,这是直白的体现,整体来讲,她以出色的节奏感整合、推动全篇的特质,是贯穿在六部作品的演奏之中的。

所谓拾级而上,种种因素的融合,构成了杨天娲塑造乐句非凡的天赋敏感。音乐修养是一回事,智慧地观察作品是另一回事,但最终演奏者怎么表现句子,是她如何用天性来综合这一切?好的例子太多了,但我首先想到的,是《第四号奏鸣曲》的后两个乐章。或许直到听了今晚的演奏,我才明白伊萨伊为什么要把这首奏鸣曲提现给克莱斯勒? 杨天娲在这两个乐章当中所体现的抒情性,是她从作品纷繁的结构之中所拎出的主线。演奏萨拉班德乐章,小提琴家常采用轻盈的音响和非常纤细的句法,却同时在“柔”的特质中,将抒情性刻画得鲜明,直击人心。终曲的演奏,就是在兼具活力与冲劲的音乐形象中,对于星散的抒情片段做高度聚焦。这种在丰富的情感场景里,贯通一致的抒情力量,恰恰呼应着克莱斯勒演奏中的很多东西。 从短句到环环紧扣而构成整个乐章,乐句的表现力,魅力,从本质上说并不全在于完成度,而在于塑造乐句的人是否有关注的重点?这样的重点必须是真正从作品出发,从而带来启发性,和那种臆造境界,制造高潮的低级趣味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真正展现出超技大师的技巧高光。 清晰性,换把的稳准,都只是一个开始。真正奏出技巧的震撼力,当然清晰是必须的,还有那种速度,有时突然呈现冲刺的果敢。但“冲刺”之中,又要依旧保持鲜活的呼吸。音符的间距被调到近乎密不透风,可又留有那么一到两根发丝的空间。 《第三号奏鸣曲》中,杨天娲应付艰难技巧的轻松,对于音乐内容的专注,有时让人想到老奥演奏这作品时获得的评价。无限循环般的快速换把伴随例不虚发的稳准,在这样高超的控制力中反复拉锯,再进入让人血脉喷张的冲刺的尾声。白热化,同时控制精妙。这是真正的说服力,别忘了,这可是伊萨伊的作品啊。

将一切的优点综合体现至最迷人的,应该是《第二号奏鸣曲》的演绎。作品开头引用巴赫的旋律,杨天娲在动机对答的设计中,突出了夸张效果,为全曲演出的高能拉开序幕。 其后贯穿全曲的《末日经》旋律在第一乐章中神出鬼没,分部控制的难度对小提琴家来讲好像是不存在的。演奏让你觉得,她控制这个立体的结构好像比钢琴家还容易。她是在横向的进行中演奏出足够激荡,奔放不羁,才让《末日经》的此起彼伏有更动人,也更深邃的一种戏剧性。 第二乐章中,整体色彩的氤氲朦胧将我们带入另一世界。结尾,《末日经》的旋律再次出现时,内省之力抓住全场,双音的效果仿佛管风琴悠悠送气。 第三乐章分句的构思,鲜活几乎更胜人声,歌唱句法的融合更是妙不可言。终曲开头,动机对答的构思被充分强化,音乐形象辛辣果感。其后,整个乐章的演奏被导入那种超技高能的白热呈现之中。 一曲听罢,感到黄金年代的很多东西似乎就在眼前。技巧的层次如何为音乐服务?怎样谋篇布局,拾级而上地营造音乐意境?答案如此可贵,但是还不够,需要这种白热化音乐表现的临门一脚。震撼力,有时就是需要如此直白,但又维持在一个崇高的品位之上。

由此提醒我们,这些作品就是大演奏家写给大演奏家演奏的。 所以,这里也要再提醒一下,虽然杨天娲在国内的演出相对不那么多,但今后,各地的听众都应该期待聆听这位小提琴家的现场。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